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1)

最近有一天,我早上送女儿去幼儿园的时候,目睹了这样一幕:

一位小朋友的奶奶,指着门口检查卫生的老师吹胡子瞪眼地指责:“你们是怎么做工作的啊!一个普通的湿疹,硬说是水痘,害得我们跑去儿童医院,浪费半天时间不说,孩子可遭罪了!哪哪都要排队,周围都是咳嗽的、流鼻涕的,你们考虑过小孩子的健康吗?!”

年轻的女教师温言软语地解释着,但奶奶的怨气还没发完,把外孙女送进班级以后,出门的路上经过晨检处,又扔下了几句刺耳的话。女教师窘得满脸通红,憋着一肚子委屈又不能发作,眼看着眼泪都要下来了。

原来,事情的起因是,前一天这位奶奶送孩子入园的时候,被卫生老师拦了下来,说晨检发现孩子口唇有疱疹,疑似水痘,让她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确实是水痘的话,按照传染病管理规定,这一个班的孩子都要采取隔离措施。幸好检查结果只是普通的湿疹,孩子妈妈在班级微信群里上传了病历后,一场虚惊也就解除。

本来这只是个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奶奶的反应却着实有些过度了。我注意到那个孩子的表情,是有点怯怯的、不知所措的,像一头受惊的小鹿一样缩在奶奶身后,她小小的脑瓜里一定盘旋着一个疑问——发生了多大的事儿,奶奶对老师那么凶?那可是我每天甜甜笑着问好的老师啊!

幼儿园很少会发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激烈争执,那场面一度引起了不少家长的驻足。我送完女儿出来的路上,听到三三两两的家长在小声议论:“那女孩的奶奶不是第一次和老师吵架了!上次去公园春游,孩子们奔跑追逐,她孙女不小心磕破一块皮,她第二天见了老师就怪人家没看管好孩子!”“就是就是,她家大人一点点事情就要唠叨半天,总是怪老师照顾得不周到,老师那么多孩子要管,哪能专盯着你家一个呢?”“听她奶奶说过,这孩子很难带,三天两头生病,脾气也不太好,典型的窝里横!”

听到这里,我的脑海里瞬间浮现出一个词:矫情。

我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越来越娇气,动不动生病;脾气越来越大,得全家小心翼翼哄着;越来越缠人,只要小孩在家大人就什么事也干不成。我们太容易把这些现象归咎于独生子女、环境变化、物质丰富等等外部因素,有没有想过从家长自身找找原因呢?

孩子难带不难带,天性也许有一点差异,不同时代的环境可能也有一些影响,但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还是家长。难带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有矫情的家长,还真别不信。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2)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3)

矫情,可以说是现在社会一个患者人数众多的育儿时代病。总结它的症状,主要有这样几种:

症状之一:对孩子遭受的麻烦和波折反应过度。生活中有很多像文章开头的奶奶那样的家长,因为孩子多跑了点路、多等了点时间、多付出了些劳动,就觉得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非要讨个说法或者找个迁怒的对象。

症状之二: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受的历练定义为苦、累、可怜。有位好友对我讲过让她特别烦恼的一个问题。由于他们夫妻俩车技都不太好,工作单位离家又比较近,就没有买车,周末带孩子出去一般是地铁、公交,目的地公共交通不便的,再加个短途打车,一直以来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地铁站里花花绿绿的广告和店铺,还让小家伙觉得路途很有趣味。但是,外婆就觉得不好,总是在他们回家后连声埋怨:“喔唷,宝贝辛苦死了、累死了!地铁里上上下下、颠来倒去的,没车就是不方便!”时间长了,慢慢的孩子也开始“作”,出门不管远近都要求打车,父母反复解释,这地方很方便,地铁几站路就到了,他也不依不饶。朋友苦恼地说,外婆这样太矫情了!即使家里有车,孩子将来也不可能不接触公共交通吧?多么正常的一件事,硬是给描绘成了苦役,孩子怎么能不变得娇气呢?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孩子学游泳呛了几口水、被教练训了几句,就说孩子受苦了;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劳动,扫了一天马路,就说孩子可怜;孩子学了几门才艺,时间安排上稍微紧凑一点,就说孩子好累……

症状之三:对孩子正常应该做到的事过度关注。我曾经见过一个为了孩子吃饭问题而抓狂的家庭。当时那小男孩5岁,像是成仙了似的,整天玩得很嗨但就是不想吃饭,每到饭点都要大人把他拖到饭桌前坐下。孩子漫不经心地划拉着饭菜,吃几口跑到旁边捣鼓玩具,看几眼电视,总之基本没有爽快干完一顿饭的时候。于是全家总动员,妈妈不断地宣传这个菜多么美味,那个菜多有营养,爸爸一口接一口往孩子嘴里喂饭,边喂边哄,哄不住了就训斥,爷爷奶奶则是不停地把孩子凉了的饭菜拿去加热或换新的。为了孩子吃顿饭,大人个个吃不好饭,像伺候国王一样围在孩子身边,看着他咽下每一口饭菜,才得到些许安心。偶尔孩子吃得又快又干净,大人又会很夸张地送上溢美之词:“宝宝今天真乖!吃得真好,太棒了!” 我曾经委婉地提醒孩子妈妈,你们把吃饭这么个生理本能的事情做得那么矫情,只怕效果会适得其反。但是妈妈并不愿意接受,我也就没法再说。现在那个男孩上小学二年级了,听说吃饭问题一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每天学校的午餐总是倒掉一半,营养跟不上,明显比同龄孩子瘦小单薄。

症状之四:在孩子出现些小闪失时忙不迭地递上“关心慰问”。有一次,女儿幼儿园组织春游,自由活动的时候,有两个男孩子轩轩和小威在嬉闹中不小心滑入一个小水池。池里的水还没有没过孩子的膝盖,并没有危险,只是弄湿了衣服。两个孩子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有点慌张,也有点狼狈,哼哼唧唧要哭的样子。是两位妈妈不同的反应,促成了两个孩子后来不同的表现。轩轩妈妈一边麻利地帮孩子擦身换衣服,一边微笑着说:“宝贝成长的过程中有很多小插曲喔!”换好后,妈妈拍拍孩子的背“好了,继续玩去吧”,轩轩立刻破涕为笑,又欢快地跑去找小朋友玩了,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而小威妈妈在给孩子擦身换衣服时,嘴巴一直没停:“宝贝,水凉吧,要感冒了!”“宝贝,下次一定要小心啊,动作慢点!”“宝贝,玩得再开心也要脚下留神啊!”小威的爸爸也坐在旁边,一会儿递张纸巾,一会儿递个水杯,一会儿检查一下妈妈给孩子擦过的身体是不是彻底擦干了。由于他们动静比较大,吸引了不少家长围过来看,又七嘴八舌地表示了关心慰问。可是,大家的好意不但没有使小威的情绪平复下来,孩子反而哇哇大哭起来,还焦躁地挥舞着双手,似乎要打人的样子。接下去的游乐项目,小威一个也没参加,一路上生着闷气。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4)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5)

其实,孩子自带白纸一样纯洁无瑕的天性,也具有超强的可塑性。孩子的性格习惯、精神面貌,都是家长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投射。他们对于很多事情的承受力,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么脆弱,只要周围没有超过正常限度的反应,没有人为传递的可能引起负面解读的暗示,他们就能坦然地接受环境中的一切,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谐相处。而且,没有哪个孩子天性喜欢“作”,喜欢和别人拧着,那是一件极度消耗能量、带来负面体验的事。如果说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很难带,被孩子“作”得整天不得安生,那建议要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犯了矫情病。

分析矫情病的病根,不外乎两个方面:其一,是家长自身的完美主义情结,什么都要追求极致、完美。这类家长往往在工作和待人接物上都极为严谨周到,这种性格延伸到亲子教育中,就表现为要把孩子的一举一动纳入自己的标准中来规范;第二,潜意识里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觉得自己不插一杠子、不说点什么就会失职,总觉得孩子的知识和心智没法跟大人比,他们懂什么,家长有义务替他感受周围的事物并作出反应。

矫情的家长,看似非常爱孩子,愿意为孩子做一切,但他们的言行造成的效果,恰恰是对孩子造成伤害,阻碍孩子生命潜能的正常展开。促使他们这样做的,是想要一种“孩子在自己可控范围内”的潜意识,他们真正在意的,是自己的想法表达了没有、自己的意见被接受了没有,满足的是自己的“正确”、“到位”,而眼睛里并没有看见孩子。

让我们把自己置于孩子的位置,来还原一下之前提到的那些场景,看看孩子们在其中感受到的是什么吧。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6)

那位因为孩子疑似水痘跑了趟医院而怪罪老师的奶奶,她的孙女感受到的是奶奶不尊重老师,这与她一贯所受的教育是相悖的,与周围同学和家长的礼貌、友善相比,她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孩子。潜意识里她对家长的做法不满,但是又不知如何表达和消化,于是只能用坏脾气来消极反抗。而且,这样的做法无形中给孩子灌输了一个可怕的观念——凡是让我不舒服、给我添麻烦的人都是可恨的、应该被指责教训的。时间久了,这孩子今后怎能不形成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

那个坐地铁回家被外婆的大惊小怪包围的孩子,他其实一直在自我体验与外婆带来的人为干扰中摇摆,心理感受是不适的,但是以他的年龄,还不具有消化这种不适的能力。一件原本习以为常甚至感觉良好的事,被身边人、尤其是与自己有着特殊亲密关系的家人反复“描黑”,难免不形成负面认同,真的不再接受这件事情。成年人有时候都很难避免这种影响,比如一些观念传统又性格强势的婆婆不满意儿子宠爱、照顾儿媳,在儿子面前反复吹风,最终“作”没了儿子的婚姻,何况是心智不成熟、还未形成独立判断能力的孩子呢?

那个整天被全家人监督催逼着吃饭的孩子,心里一定觉得自己像一只关在铁丝笼里被游客围观的大猩猩,没有私人空间,没有对自己进食的自主权,对吃饭也就越来越抵触,于是就会出现家长越是催逼、越是追着喂饭,孩子越是吃得不好的情况。别的很多事情也是一样。

那个不小心滑入水池的孩子,本身已经在为自己的闪失深感尴尬和自责,希望这件事注意到的人越少越好,事情平息得越快越好。谁知道,家长只顾着表达紧张和关心,却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不信任孩子化解问题的能力,让孩子的一点小闪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幼小的孩子还没有消化这种尴尬的能力,除了发火还能怎么样呢?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7)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8)

我所在集团公司的老总J,是一位年轻有为的70后。他出生于北方农村,五六岁就开始帮父母干农活,第一次做饭时人还没有灶头高,踩个小凳子才勉强够着。盛夏季节,他经常和同村的小伙伴们一起跳进乡间小河避暑,上岸后浑身湿透,顾不上擦身换衣,就又满世界地疯去了。湿衣服在大太阳下一晒很快干了,居然也不感冒。

上初中后,学校离家远,交通不便,他每天穿着奶奶做的布鞋来回步行十公里;上高中开始住校,每天的十公里升级为沿着操场长跑。参加工作后,他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走过公交车 摆渡船 自行车的长途通勤路,冬天加班时在没有空调的办公室打过地铺。先后调动过七八个单位任职,还曾经援藏三年,在每个岗位上都干出了突出成绩。同时,他还保持着一个令公司上下羡慕不已的记录——参加工作二十多年,医保卡从来没有用过。偶尔的感冒发烧,喝点热水睡一觉便也轻松解决。

J总那一代孩子,就像撒落在原野上的种子,环境的粗放,物质的清贫,多子女的家庭结构,家长文化程度和精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父母不可能给予他们过度的关注和保护。这对于他们恰恰是一种成全,为他们的自然生长提供了空间,无形中促成了他们体格和精神的茁壮。

时代在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现在的孩子即使有心想体验J总那样的童年,都不可能了。但是,在任何时代,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都是相似的,有一个“大道至简”的育儿理念,值得每一代家长践行,那便是“不矫情”,学做一个“心大”的家长。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专门用一篇长文来阐述“自然养育”的观点,提醒年轻一代家长在育儿中尽量回归自然,使育儿这件事趋于简单和美好,防止用不必要的外力来打破儿童的“生态平衡”。简直不能更多赞同,我理解,尹老师所提倡的“自然养育”,除了指尽量少用技术和产品去干预孩子的自然生长,还包含着在心理上也要减少不必要干预的意思。

人的生长有着神奇的内在秩序,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态平衡”,有着与生俱来的适应环境、自我完善、在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越少有过度的评判和人为的干预,他的这种能力就发展得越充分。

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又粘人(为何孩子越来越难带了)(9)

不要对孩子遇到的麻烦、波折表现出大惊小怪,麻烦和波折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验积累,很多时候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理解规则的途径。

不要去屏蔽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磨练和蜕变,这都是他将来自立于世的必修课。小时候缺课多了,长大再补课才会严重打击他的自尊和自信,消耗掉他走向成功和幸福的能量,而且可能终其一生都未必能补到位。我们常常见到一些活到三四十岁看问题仍然幼稚偏激、不会控制情绪、做一点点事就叫苦叫累的“巨婴”,社会化程度始终停留在低水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把他们应该经历的事情都看得很大、很难、很苦,给屏蔽掉了,他们从未获得过真正的成长。

不要在孩子习得正常生活能力的过程中反应过度。对孩子的进步可以给予适当的赞扬和鼓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适当引导和提醒,但都记得,千万不要过度,更不要嫌他做得不好、费时费力就轻易出手包办。要让他知道,独立吃饭洗漱、独自出门回家、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做出一餐饭,乃至将来独立谋生、独立成家,这些都是人生的常态,是一个正常人应该具备的功能。

不要对孩子的小闪失、小洋相送上过度的关注,把小家伙本可以一笑了之、自行消化的事情聚焦、放大,让他难堪和羞愧。太把一点事情当“事儿”的小格局,养不出成熟、独立、豁达的优秀孩子。

教育学和生物学一直在证明,未成熟的生命总是有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本能和潜力。爱孩子,就相信他可以、他能做到,给他一片“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蓝天。

我们养育孩子的最终目标,是要把他们养成一棵筋骨坚韧、不惧风雨的参天大树,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还是一根绵软无力、只能依附于其他植物才能存活的菟丝子,在苟延残喘的寄生中草草了却一生?答案不言自明。判断家长教育成败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你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环境、与人相处、独立做事、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不断增强,还是停滞不前?你与孩子相处的过程是痛苦的煎熬,还是虽然忙碌但心态一直快乐、平和、享受,并且有成就感?

要想有个好带、省心的孩子,试试看,从做个不矫情的家长开始!

作者介绍

七彩仙人球,“尹建莉父母学堂”签约作者,六岁女宝的妈妈,企业行政管理,一个年届不惑但始终不丢失好奇心的中年少女,一个既想要事业开挂又想要家庭美满的贪心妈妈,常在夜深人静之时挑灯码字,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愿在这个平台上分享对婚姻、家庭、育儿的感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