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最伟大的雕塑 西方艺术三万年笔记27
巴洛克风格雕塑的特征
巴洛克雕塑和绘画是和建筑紧密结合的,甚至可以说是建筑的附庸,因为它们都要服务于同一个目的:制造激动人心的效果。当建筑已经被做得都动起来了, 那么雕塑和绘画当然也有办法去制造有动感的形式语言了。
跟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比较,巴洛克时期的雕塑全都是处于运动中的姿态,在巴洛克教堂中配置的各种雕塑人物几乎都是张着手,仰着脸,扭曲着身体,衣袍飘动的造型,很多的雕塑甚至不提供立足的基座,只是附着在墙上或框子上,仿佛随时都能随风飘走。
巴洛克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特别强调感官刺激,通过把人情绪中最转瞬即逝的表情,生动鲜活地刻画出来,给予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冲击。
贝尼尼的巴洛克:吹弹可破的大理石
贝尼尼在23岁做的《劫掠普罗瑟皮娜》这件雕塑,1622年一经问世就惊到了所有的人。

贝尼尼(劫掠普罗瑟皮娜,1622)
雕塑题材是希腊神话中地狱的冥王抢夺女神普罗瑟皮娜,要把她带到地下去做冥后。
贝尼尼的艺术作品的一大特点,就是不太需要额外诠释。其作品的美感直接体现在其带给我们的视觉体验上,他的艺术在一个专业学者和一个普通观众眼里显得一样好。
这座雕塑摆在台座上,让观众刚好可以一抬头就直视普路托紧紧扣住的手指,以及十指之下普洛塞庇娜充满肉感的大腿和纤纤细腰,贝尼尼根本就已经把大理石完全转化成为肉体本身了。

《劫掠普罗瑟皮娜》局部
怎么可能,坚硬冰冷的石头经过这位天才雕塑家的手,仿佛获得鲜活跳动的生命,贝尼尼操纵大理石如橡皮泥一般的雕塑手法,让这尊“吹弹可破”的大理石雕像给予观者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就在贝尼尼制作这件作品的同一年,他便面见了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教皇赐予了这位年仅23岁的艺术家骑士头衔。
贝尼尼的巴洛克:在静态的瞬间讲故事
过了三年,贝尼尼又拿出了《阿波罗和达芙妮》,在整个罗马城都引起了轰动,获得一致的赞美。

贝尼尼(阿波罗和达芙妮,1622-1625)
题材也是取自希腊神话,天神宙斯之子阿波罗,一眼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妮,可达芙妮受了诅咒,并不喜欢任何男性。眼看阿波罗就要追上,将达芙妮一把抱入怀中,关键时刻达芙妮向其父祷告,说宁可毁容也不要跟男人在一起。达芙妮的父亲无奈之下,就施法让达芙妮脚下生根,头上发芽,变成了一棵月桂树。
贝尼尼选择了整个故事中最富戏剧性的场景是,阿波罗已经触到了达芙妮的身体,以为要得手,而达芙妮却正在变成月桂树的那个瞬间。对雕塑家来说,这意味着他要在一块大理石上既表现出粗糙的树根,又表现出细腻的皮肤。在这件作品中,真正的难得之处,恰恰在于贝尼尼透过这个静态的雕塑,展现出了动态的效果。两个年轻的身体美到无可比拟,而且有轻盈腾飞之感,做的实在非常迷人。
欣赏《阿波罗与达芙妮》的三个视角
当时收藏这件作品红衣主教博盖塞(Scipione Borghese)抱怨到,罗马的上层人士纷纷到他家里来,只为看《阿波罗和达芙妮》,对他收藏的其他宝贝全都不感兴趣。
贝尼尼的巴洛克:向外打开的美学性格
这种向外打开的美学性格,在雕塑上可以拿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贝尼尼的大卫比较一下,就会看得非常清楚。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静,自信,凝练,庄严,他的雕像让我们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大卫身上。
而贝尼尼做的大卫,完全处于运动中,是大卫正要把石头投掷出去的一刹那,大卫的目光,姿势和力量全都朝外,引得我们的注意力也会分散到这位英雄将要打击的对象上了,这一来我们欣赏这件作品的空间就不是只局限在雕像本身,而是雕像之外的空间也被包括了。

贝尼尼(大卫,1624)
欣赏《大卫》的三个视角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