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素心(文心用超越时间的经典教材教你用心读用心写)

暑假开启,各种大大小小的补习班广告铺天盖地。补不补?补什么?真让人纠结。特别是语文,写作文向来是重中之重,下了很多苦功有时候却看不到成果。

"语文"这个词,跟"吃饭""喝水"一样熟悉,但你知道吗,这个词语出现到现在,刚刚好70年。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和‘文’不能偏废,故称‘语文’。"1949年,叶圣陶先生主持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从此我们就在语文学习的路上奋勇前进。

读书笔记素心(文心用超越时间的经典教材教你用心读用心写)(1)

语文怎么学?有人把它看成考试时的一个科目,"背多分"就行了吗。有人把它看成技能,用它充实自己的生活,随时随地应用。

叶圣陶先生为践行教育精神煞费苦心,他就中学生的语文教学问题,与夏丐尊先生合作撰写了一本《文心》,通过语文教师王先生和学生周乐华、张大文的互动,用讲故事的方法把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教给中学生们。故事还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今天再读,不仅可以学到有关写作的知识,还能感受到家国情怀,珍惜如今生活的可贵。

叶圣陶先生和夏丐尊先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民国时期的文学家和教育家,毕生的精力都用在教育事业上。他们合作创办的《中学生》杂志,传播先进的文化思想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上更是不遗余力,是几代人的良师益友。《文心》当初就是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讨论的虽然是70多年前的语文教学,但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是因为作者的思路,方法现在依然有用。情景教学的特点,使得文章生动有趣又深入浅出,放在如今浩瀚书海里,依然散发着珍珠一般醇厚温润的光芒,完胜很多写作指导书,特别适合中学生看。成年人看了,也能获益良多。

读书笔记素心(文心用超越时间的经典教材教你用心读用心写)(2)

我们学习写作,是为了充实生活,完善自我。

书中,王先生与学生们讨论时提到:"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中的点缀。""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犹如读书、学算一样。"

是的,写作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欢喜时,难过时,就会发朋友圈、发微博感叹一下,吐糟一下。写作也是应付实际需要的技能,以后工作会需要发邮件,交报告,出公告……我们现在的学习与练习,是为了能将自己的心情,意见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是为了熟能生巧,把写作变成习惯和技能,需要的时候直接用上。换句话说来说,就是当你去旅游,看到美妙的景色,能恰当又精彩地赞叹一番,而不是只会张大嘴"哇",;是当你想升职加薪时,能简简单单写一封邮件,把老板哄得开开心心地满足你的要求。

写作,是循序渐进的积累。

1.字、词的积累必不可少。

我们使用方块字,相对英语这类拼音文字的区别就是我们的文字没有后缀的变化。一个字它到底是名词还是动词还是形容词,会因为字所处的地位不同而不同。例如"梦","做梦"的"梦"就是名词,"梦见"的"梦"就是动词,"说梦话"的"梦"则变成了形容词了。

用词适当,文章才能准确,用词丰富,文章才会精彩。要达到准确甚至更进一步的精彩,就少不得词语积累和辨析。每遇到一个新词,都去搜集、去联想相近的词。"萧瑟"和"萧条",会有声音的区别,"学习"与"研究",程度不同,另外语言还有地域、阶层、年龄段的区别。我们语言的丰富,比我们以为的多得多。

读书笔记素心(文心用超越时间的经典教材教你用心读用心写)(3)

书中,乐华的爸爸枚叔讲了个笑话:"有人以为"驰骋"是马奔跑的意思,"文坛"大概就是文字汇聚的地方,于是把"驰骋文坛"翻译为"马在书堆里跑来跑去"。"逗得乐华哈哈大笑。枚叔就提醒乐华:"不懂就要问,不懂就去查书。只有成为习惯,读书才不致含糊,不致误解";说话作文不致词不达意,不致‘指鹿为马’"。除了不懂就去查工具书积累词汇,我们平时也该看一看史书。看历史书并不是为了翻故纸堆做研究,而是了解一些成语典故的来源和变迁,了解它的古义和今义。如果文章中,有一两个恰到好处的成语,那就有画龙点睛的奇效了。

2.文章的精彩与否,还在于运用文字的技巧。

例如游记,平平板板地写去了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事,流水账一样,读起来就会很乏味。但如果写景物时也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就像画下一张风景画,大家看了,不仅知道你去了哪里看了什么,还知道你看完景物的感受,文章就拥有了感染力。

还记得看汪曾祺老先生谈吃的文章时,不由得边看边咽唾沫,肚子咕噜咕噜响,感觉那美味的咸鸭蛋就在我眼前,等我一筷子扎下去,吱悠一下冒出红油来。所以,有些文章一看就嘴馋,有些文章一看就想去旅游,这就是文章的感染力。

多运用印象的描写,把自己的感觉如悲痛的、可恨的、愉悦的、有趣的都真实地描画出来,别人看了才能有同感。世界上不缺少心情,缺少的是描画心情的文字能力。

3.文章段落也需要各司其职。

周锦华演讲时提到:"一篇文章犹如一个团体,每一节就同团体中的每个人一样,都应该担任相当的职务。"我们要明白自己想说些什么,把收集到的材料筛选,按一定顺序罗列出来,逐一论证观点。观点或递进、或并列,有所侧重又保持整篇文章中心的一致。适当运用连接词,使文章通顺且有可读性。这就是文章的组织。

锤炼文章的思想,读经典能事半功倍。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中提到,"好主意不会凭空出现。不论是什么想法,都一定是对某种刺激做出的回应。"

《文心》的主角之一张大文在研究文章风格时,也有所感悟:"必须内里充实,作起诗与文来才能‘俯拾皆是’,才能‘着手成春’。" 枚叔也说:"趁早把思考力、想象力练习到水平线的程度,将来才不至于落伍。"

要锤炼思想,首选写读书笔记。认认真真读完一本书,用写议论文的态度,将自己的读书心得简洁明了地记录下来,写清楚见解、理由,事例。例如看了文章,将好句子摘录出来,说明觉得好的理由,就是读书笔记;看了几本小说,觉得文章开头很有特色,也不妨总结一下小说的开端写法,同样是读书笔记。世界上从不缺少见解,只要是自己所思所想,不管跟别人有没有雷同,都是自己读书所得,不过事例很重要,没有事例论证,你的见解可信度就低了。

读书要读得精细读得深入,才能写得出读书笔记。反过来,用输入倒逼输入,也是使自己读书有所获的方法。

读书笔记素心(文心用超越时间的经典教材教你用心读用心写)(4)

其次,读书志在触发新的感悟。

西方人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也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可以通过读到的其中一句话触发与以前读过的书的关联;可以读过后与生活相印证;还可以作为自己某个理论的例证。

如果看一本书,感觉很好玩,嘻嘻哈哈一通就完了,那就不叫读书,仅仅是消遣而已。书是承载思想的艺术品,例如一些经典小说,往往蕴含人生的某些重大的意义。读书,跟鉴赏名画之类的艺术品有异曲同工之妙。了解一件作品的缘起,关联,作者的生平,有助于我们了解作品。我们要和作者产生共鸣,必须要靠想象,把自己放到作者的环境与经验中去,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经常用自己的文章和经典著作比较,思考换自己来写,自己会怎样布局立意,怎样安排素材的顺序、句与句的关系,多问多思考,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原文的精彩,无论写作还是鉴赏水平都能有所精进。

当我一口气把《文心》看完,心底不由得涌起难以言喻的遗憾:如果我能早点看到这本书,是不是我过去十年的时间就不至于浪费了?安妮特·西蒙斯在《故事思维》里说,"讲道理只能赢得辩论,说故事才能收服人心。" 如此切合实际又有吸引力的《文心》,简直是一个不在现场的老师,值得推荐给每一个中学生,更值得每一个想要解决写作基本问题的成年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