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老规矩(北京人的那些老规矩)

家教老规矩(北京人的那些老规矩)(1)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各位聊聊北京人的老规矩。

老北京人的规矩大,礼儿多,这是出了名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北京老人,那是特别的讲究。所以说您只要是在这里生活的人,那就一定得知道这些规矩,这规矩,通俗来说,就是“里儿和面儿”。在老北京人中,有一句常用来埋怨的话,那就是:“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里儿面儿都不懂啊”,说的就是这事儿。提到老北京的老规矩,据有人统计说,原先能约有4000多于条。

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这里儿面儿了。因为它们,都是自个人儿打小儿就被家人立下的规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娃娃抓起”的,您比如说:小孩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能罗锅“溜膀子”,更不能一落座就抖腿、饭桌上吧唧嘴等等。还有就是,早年间,老北京人家里,即使是穷的揭不开锅了,这些个规矩也不能忘,要是忘了,轻则就会被人笑话,重则就会被家长好好的“教训一顿”。这么说吧,从您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到您灭了灯歇下,全躲不开个规矩。如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打招呼,“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吗您”,“刚喝过”,“得,我那儿正沏着呢,没喝我那儿喝去啊”。在北京民间,还有那么一句俗话叫:“孩子在街上走,穿着打扮,看娘的手艺;说话办事,显出爹的教导。”

2014年,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是《北京老规矩》,这看似简单的题目可着实难倒了一大批考生,大家不禁感慨:“这些年谁还讲老规矩?别说老规矩了,新规矩我们都不懂!”2015年底,一部京味儿电影《老炮儿》的上映,再次引起了大家对“规矩”、“礼数”的关注。比如一开场,关于问路的那一段儿,一位小伙子钻北京胡同,迷了路,不知道该怎么走,向六爷打听,上来第一句就是:“哎,问一下……”六爷很不高兴的回了一句:“懂规矩吗?怎么说话呢”!这言语间,却把当下普遍存在的“礼貌”问题曝光于众。通过这样一个很小的细节,就反映出了当今社会的一些“通病”。您再比如说,问完路后,又有多少人还会来一句“打扰您了”或“麻烦您了”的话呢?反正我遇到的大部分都是告诉他后,扭头就走的居多。其实这些,就是很多老北京人特别受不了的“没规矩”。现在一些人不知天高地厚,缺失了待人接物最基本的“礼貌规矩”,他们信马由缰、信口开河,甚至把“不礼貌”当成一种荣耀,这种举动,有时还能得到同伴们的附和,这怎能不是一种社会怪象?还是在那部电影中,其开头用了很多场景表现老北京人的这些礼儿面儿,以及六爷对这些的重视。比如邻居问六爷要葱还不忘说一句“有您的一份儿”,这就是老北京平时打照面应有的。关于六爷的规矩,确切的说是他信守的“道”,但这“道”,虽然已显的和这个时代有些格格不入了。

所谓老规矩,如果细分的话,主要可分为四类:一是家规,即家庭或家族定的规矩;二是社会交往的规矩;三是社会场所的规矩,比如交通法规、乘坐地铁的规定、影剧院的相关规定;四是行规,也叫门规,即各行各业、各门各派、三教九流的规矩。我们通常说的老规矩,主要是指家规和社会交往的规矩。

老规矩过时了吗?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了,讲这些老规矩和旧礼教有意义吗?当然是有必要的,因为有些规矩永远不会过时。正是在快节奏、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礼教、礼数、礼仪以及老规矩、新规矩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礼,关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下,流行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叫“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懂规矩。有多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因为不懂礼数,在言谈举止中给别人造成不好的印象,从而与好的工作失之交臂。然而,并不是所有老规矩都需要继承和遵循,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确实有些已经过时。但尊老敬贤、孝敬父母、长幼有序等核心内容,到什么时候也得讲。至于北京老规矩为什么怎么多?其原因之一在于北京人向来就是,特别“讲究”的一类“特殊”的群体。因为我们认为失了什么,也不能失了礼节。在北京人的讲究里,最重要的就是礼数:从小至待人接物,大到婚丧嫁娶,它们总是不可少的。古人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北京人最怕别人说的就是“这人怎么那么不懂规矩啊”。没规矩是没教养所致。没规矩只是一个人在现眼,没教养则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整体教育问题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这里,皇帝和官员们根深蒂固的规制思想传承了一代又一代,并且开花散叶,使得老百姓们耳濡目染,渐渐的把各种规制、原则,演绎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乃至思想中来。北京作为首都,它可以说是全国的首善之区,很多风尚和规矩带有示范功能,为全国各地所效仿,因此北京的风气风尚直接影响着全国。汉代有首民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这说的是都城的妇女如果流行某种打扮,那么其他城市的妇女就要效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规矩也是如此。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之外,北京礼儿多,还因为它是汉族、满族,以及多个民族的规矩融合的产物。尤其是满族旗人入关以后,他们把这些民族同胞中,向来有的如“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的美德和传统,结合满族自身思想和行为上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很好的保留和传承了下来,并且还制定和规范了许多的严格的礼节制度。这经过岁月的沉淀、时间的积累,从而形成了北京人“讲究多”的说道儿。

那么北京有没有属于自己独有的老规矩呢?当然是有的,您比如每天向长辈请安的规矩:请安。这一礼节来自满族,而且,只有男人行此礼才叫请安。辛亥革命之后,半跪半蹲的请安姿势逐渐消失了,但它作为一种礼节和家庭规矩,在满族人家中依然流行,只不过,请安变成了一种问候,不用再摆什么姿势了。与此同时,请安这个词,作为问候的同义词,也纳入老北京话之列。平时,老北京人见了面,往往要说:“二爷好呀!我这儿给您请安了。”这个“请安”相当于“问安”,意思是:“我这儿向您问好了。”提起北京,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有里有面儿,咱今儿要是往深了聊聊它,那这句话里,先说的就得是规矩。不过说实在的,北京人多少都有点儿“混不吝”的劲儿,但再怎么混,出门儿遇到长辈儿时,您都嘚先有个“尊称”,而后还必须加个“您”字儿的。还有就是在问路的时候,要是少了“您”字儿,那就太说不过去了。这个“您”字是尊重,是礼貌。哪怕遇到陌生人,一句“师傅,您好”那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实,说到这些,还真不是北京人事儿多,它就是一种习惯、一种礼貌。多一个称谓,客气一点儿,大家听着都舒坦。人活一世,就是要有个规矩的。这有了礼数,才能有体统。

自古以来,北京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他们既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也体会着礼仪文化带来的各种精神享受。今天带着大家了解了下老北京的那些规矩和礼数。它们可以说是老北京人最重要的财富,老北京人的礼数与贫富无关,这钱没了可以再挣,礼数要丢了,那就“挣”不回来了。

那好了,今儿就和各位聊到这儿,咱们回头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