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作为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被西方所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都当做自己观点的理论根源,他的本能、超我、人格发展和群体心理学等方面的论述,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心理动力学是在经典精神分析学说基础之上形成的心理学思想体系,主要特点是探寻深藏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动力源,以及揭示这些动力的性质、强度和活动模式。由于这些动力基本上是无意识操作的,所以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

一、本能与社会的冲突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主要根源是人体的需要或冲动,是人体某个组织或器官的兴奋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体内积蓄的能量得以释放。本能的能量决定了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目标和方向,而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人体的紧张状态。他认为本能的冲动与社会的利益之间存在冲突,它在社会压力作用下得到升华之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弗洛伊德在晚期重新划分了本能的种类,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是生本能。而与之相对的是死本能,是个体可能存在的某种侵略、破坏或自我毁灭的本能。生本能驱使人们为生活的满足而努力、追求、产生创造性活动,死本能则以向外侵害、向内自罚而告终。

弗洛伊德用本能范畴重新解释了人类行为的最初动因,改变了人们对其自身种种行为的固有解释。他认为,决定人的行为的最终,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人的原始本能。所以本能论是他的社会心理学动机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1)

二、超我

弗洛伊德在进一步完善本能论的时候,在潜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的。

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由本能和欲望组成,包含大量不为社会规范所接受的原始欲望和冲动。活动遵循“快乐原则”。自我是人格的意识部分,遵循“现实原则”,依现实可以允许的尺度而控制和压抑本我的冲动。超我综合了道德良心和自我理想,将社会与个体融为一体,遵循“道德原则”。

超我使得个体与社会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超我使人产生了一种对越轨行为的内疚感,从而维护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超我的自我理想标准也使个体产生一种自然的、谦卑的家庭感,这是所有宗教信仰的根本因素。超我概念也是弗洛伊德的社会化理论的关键概念。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超我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因而孩子的超我常常是父母超我的折射,儿童通过对父母的模仿,逐渐习得父母所认同的文化。这种机制还会表现在个体日后对各种权威人物的认同行为上。超我是一种个体与社会和文化保持一致的心理机制,个体以此达到社会化。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2)

三、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力比多。不同的年龄阶段,力比多集中表现的区域不同,区域可称为性满足区。个体使用或操作这种区域时会有一种快乐的满足。

  1. 在0-1岁,是口唇区阶段,儿童主要活动为口腔活动。他通过吃奶和撕咬得到快乐的满足。
  2. 在1-3岁,进入从口腔转向消化道末端以寻求满足的肝门区阶段。这一时期,儿童要接受排泄大小便方面的训练,并由此得到快感。
  3. 大约在3岁,儿童进入生殖器阶段。儿童开始分辨两性,并将注意力集中在生殖器上,并产生对异性双亲的爱恋和对同性双亲的嫉妒。儿童对母亲产生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女孩对父亲产生厄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
  4. 6-12岁,儿童经历潜伏期阶段,儿童性欲倾向受到压抑,快感主要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兴趣,学习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5. 12-18岁,儿童进入生殖欲阶段。个体的兴趣逐渐转向异性,开始两性的吸引,最终达到两性的真正结合。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3)

四、群体心理学思想

勒庞认为,群体是一种具有易受感染、暗示,易于模仿他人的人群组合。麦独孤强调群体心理只是粗俗的情绪和粗糙的情感,因而易受他人操纵,缺乏自我意识。弗洛伊德认为,由于领导强有力的影响,由于群体成员对领袖的依赖性,群体的受暗示性会增强,理性则会降低。在领袖的强力感召下,群体成员就会像催眠的个体一样行事,相互之间还会产生暗示和感染现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