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

于谦(公元1398——1457年),宇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生活于明代前期,永乐十九年(1421年)举进士,历经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四朝。景泰八年正月二十八日,他被害于京师北京,此前,得势谗臣石亨、徐有贞之流因要迎英宗复位,以求“名正言顺”,便罗织罪名,诬告于谦有“意欲”召引外藩另立王位继承人之罪而加害于他。这同南宋岳飞被加上“莫须有”罪名如出一辙。实际上,于谦忠于朝廷,一身正气。他既是一位勤政济世的清官,又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英雄。他一生的悲壮事迹,充分显示他名垂史册的高风亮节。

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1)

一、丹心报国效先贤

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2)

崇敬文山,于谦赞颂他的忠烈。于谦很小的时候就受到家庭崇尚文天祥浩然正气的熏染,从而培养了他丹心报国的信念。他的祖父于文(大)一向景仰南宋文天祥的忠烈气节,座侧始终敬奉着文天祥遗像。这对于谦影响很大。据载,于谦座侧同样悬有文天祥画像,并而《赞》云:“殉国忘身,舍生取义”、“诚感天地”、“正色直辞”、“宁正而毙,弗苟而全” 。在于谦的其他诗作中,也见有歌颂文天祥的诗句。如《题苏武忠节图》谓:“按图讲诵文山句,千古英雄共一心。”他讲苏武,随口就联系上了文山,这就充分表明了文天祥在于谦心目中的位罝。叶盛《水东日记》有一则说:“于公座侧,每悬置此(指文天祥)像,数十年一日也。”可见于谦对文天祥的景仰和崇敬已到了什么样的程度!除了文天祥之外,于谦毕生佩服的还有皋陶、苏武、鲁恭、诸葛亮等先贤。根据这些先贤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于谦对他们进行了热烈的赞扬和褒奖.

崇敬皋陶,于谦赞颂他的法治。《过皋陶庙》云:“明刑弼教佐雍熙,千载嘉谟仰士师”;“虞廷法立人无犯,后世民生伪益滋”。于谦赞颂皋陶辅佐虞舜制订法律,设立监狱,严明刑法,注重教化,把天下治理得和乐太平,受到后人的敬慕和赞美。并慨叹今不如昔:虞舜立法以后,没有什么人犯法,而后世却滋生欺诈虚伪。于谦对此深恶痛绝。不难看出,于谦是主张强化法治的。

崇敬苏武,于谦赞颂他的气节。他曾写下《题苏武忠节图》六首诗,热情歌颂了苏武持节不辱的精神,表达了自己无限崇敬的景仰之情。诗中云:“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到上林,耿耿孤忠天地老,萧萧衰鬓雪霜侵。”苏武在汉武帝时曾受命出使匈奴,单于逼其降服,但他却始终不屈,最后被流放至冰天雪地的北海边牧羊,前后达十九年之久,而不改汉俗,直到汉昭帝与匈奴和亲后,他才得以回国效命。后人为了追念他,为其作了《持节牧羊图》,于谦这首诗,说苏武乘机密会汉使,接着汉使佯称汉皇在上林射中一雁,足上系有书信,知道苏武现在某处水边牧羊。单于听了大惊,不得不同意放苏武回国。苏武的这种爱国守节情怀,使于谦铭记于心。

崇敬鲁恭,于谦赞颂他的政绩。《过中牟鲁恭祠》谓:“长民曾羡鲁恭贤,民物熙然各遂天”;“寄与郎官勤抚宇,循良衣钵要人传。”东汉光武时,鲁恭任中牟县令,他勤于政务,一心为民;注重教化,不重刑罚,博得了德政的声誉。于谦很称赞鲁恭的政绩,并希望更多的当政者向他学习。

崇敬孔明,于谦赞颂他的才能。《过南阳挽孔明》称:“三面英雄正角持,孤臣生死系安危。大星不向营前坠,混一寰区未可知。”于谦坚信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褒扬在魏、蜀、吴分天下各据其一而分庭抗争的局面下,诸葛亮的生死关系到蜀国的安危。如果诸葛亮不是死得过 早,统一中国还是有希望的。于谦对诸葛亮的才干深致钦佩之意,他决心效法诸葛亮的优秀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了真正做到效法先贤,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于谦从小就下定决心:步入仕途,经世致用。他在《忆老婢》一诗中曾透露过自己的心迹:"我昔少年时,垂髻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他聪明智慧,再加上努力上进,十五岁时就被录取为钱塘县的儒学生员。二十岁时,他又在科考中取得第一名,补廪生。由于二十一岁时应试不第,更加促使他继续狠下功夫读书,决不中途而废。他深知没有功名是难以经世致用的。于是,他日夜刻苦学习,使自己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皇天不负苦心人”。到了二十三岁,他在乡试中被取为第六名,永乐十九年,于谦二十四岁举进士,主考官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侍读周述,很看重他的经济学问。至此,于谦走上了报效国家的道路,从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不朽业绩。

二、勤政廉洁爱黎元

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3)

从三十三岁开始,于谦在山西、河南等省做过十八年巡抚。在任期间,他总是勤于政务,廉洁自律,关心民瘼,据《明史•于谦传》载,他每到一处,总是“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并留心“审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

勤于政务。在明季,于谦的勤于政务一向为世所公认。他的勤于政务同他忠于朝廷、廉洁自律、关心民瘼息息相关。他曾在《无题》诗中写道:“问予何事苦匆匆?鞍马驱驰常是客。 ……君宠亲恩俱未报,窃禄无功补盛时。”《二月三日出使》则云:“豺狼当道须锄殄,饿殍盈歧在抚巡。自揣匪才何以济,只将衷赤布皇仁。”《独坐》 又谓:“有官修其职,展转安得已?”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他是如何勤政的呢?除了《明史》记载之外,于谦本身的诗歌也多所反映, 《昼夜长短》一诗就有完整的路数,一是抓紧白天工作。“昼长宜官府,夜短省镫烛。镫烛民膏脂,燃之非我欲。”二是通盘考虑民事。“起坐向灯前,中心如转毂”;“化何由而行,政何由而肃?”“职分所得为,一一在心目。”三是咨询民众要求。“冠盖临高堂,咨询尽民俗。”四是迅速处理政务。“诉牒旁午来,剖断不留宿”。因此,说于谦全心全意为民办事是并不过分的。请再看《元日寓太原分司独坐感怀》:“不是五更闻爆竹,那知今日是新年。”他甚至在病中也不忘公务。《病中起写怀》云:“病中每念公家事,强整衣冠坐画堂。出匣青铜惊我瘦,衔泥紫燕为谁忙?”为谁忙呢?《春愁》一诗作了回答:“寻芳游冶子,争识庙堂忧。”他慨叹那些公子哥儿,不知道忧国优民。于谦的勤政原因,正如宋代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岳阳楼记》)之谓也。

廉洁自律。于谦的一生是清正廉洁的,他是有名一代的清官,长期以来为人民所记颂、景仰。据《明史》记载,于谦被诬抄家时,竟是“家无余资”。在于谦的一生中,他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是拒奢。他认为富贵本无种,得意不能奢。《寒夜煮茶歌》云:“书生本无富贵相,得意何必夸膏粱。”他认为富贵不忘本,安贫能乐道。《暮归恐有客至》谓:“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官资已极朝中贵,况味还同物外人。”他认为骄奢不长久,哀怨咎自取。《叹黄平章(即贾似道)废宅》称:“豪华汩没几星霜,废宅空遗孔道傍。鼠迹印坐盈故榻,燕巢经雨落空梁。紫云歌断人千古,金谷花残梦一场。世事兴衰总如此,啼鸦不必怨斜阳。”有了这些高尚的想法,还能奢侈吗?

二是反贪。他主张看轻利欲,注重名声。《无题》云:“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所以古志士,终生甘缊袍”;“苟图身富贵,朘剥民膏脂。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他认为贪必坑民.,国法难容。《田舍翁》谓:“暗中朘剥民膏脂,人虽不语天自知。”《收麦》又称:“剥民肥已天地知,国法昭昭不尔私。”他抨击贪者如狼,人所不齿。在咏《犬》一诗中,于谦不无讽刺地说:“于今多少闲狼虎,无益于民尽食羊。”仅此几例,就可以看出,于谦对贪官污史是恨之人骨的。

三是劝俭。节俭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有些人往往在经济地位提高之后,就忘记了节俭。于谦自己做了大官,仍然“门前无列戟”(《漫题屋壁》),使人们以为他家还是寻常百姓,他对自己的贫俭,心地平衡,毫无愧疚,指出:“萧涩行囊君莫笑,独留长剑倚青空 。”(《春日客怀》)“屋老那堪蔽风雨,心情不愧见乾坤。”(《暮归偶题》)。虽说这是于谦自己的内心独白,其实也是教导别人要象他那样养成节俭的美德。他还劝导人们:“食前方丈倘来物,大节还须咬菜根。”(《题画菜》)。他认为,饮食时不能讲究菜肴丰盛,要时时记住“咬菜根”的时候。这些话,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是很有深意的。

关心民瘼。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主要是农民的历史。农民是养活统治阶级的主要对象,虽然统治阶级是靠剥削压迫农民群众生存的,但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深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时时处处留心对农民的态度,不敢做得过分。于谦作为明代统治阶级中的目光敏锐者,对农民的态度是设身处地,考虑到农民的基本生活,所以农民称之为清官。

对于农民,于谦有他的考虑。他的想法是:“贫者为宽征,饥者为发粟“,“闾里无横科,仓廪有馀谷”(《昼夜长短》)。从这一点出发,他所到之处,除了忙于边事之外,就考虑农事。《雪霁之夕闻檐溜有声因赋》云:“报国常怀丰稔念,关心不是别离情。沾濡最爱滋群品,点滴何妨到五更。”《连日灯花鹊噪漫成》则谓:“民安足遂中心愿,年壮何妨到处家。”他把农民的甚本要求多次写进诗里,表现他是十分同情人民的。《田舍翁》称:“但愿公家无负租,免使儿孙受凌辱。吏不敲门犬不惊,老稚团圞贫亦足。可怜憔悴百年身,暮暮朝朝一盂粥,田舍翁,君莫欺。”于谦深知,农民的情感是纯朴的,易于满足,每顿只要能糊(一盂粥)起来,就能忍耐!

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的落后,不少官吏只管剥削,不为民办事,加上抵御不了自然灾害的侵扰,经常出现水涝、旱灾。逢到这样的年景,农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般官吏对此熟视无睹,不管人民死活,只教人民缴租纳税。凡是有识之士则上疏皇帝开仓救济,帮助农民生产自救。于谦是同民众同呼吸的,他关心人民疾苦,帮助人民排忧解难。《悯农》云:“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可怜小女年十余,赤脚蓬头衣篮缕。提筐朝出暮始归,靑菜挑来半沾土。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泪如雨,将奈何?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不难看出于谦已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实际情况,他同情人民,关心民众,这对封建士大夫的于谦来说,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三、一身正气守名节

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4)

于谦一生最重名节。为了名节,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借。如上所述,于谦从小就受到家庭教育的洗礼,名节思想贯穿一生,直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曾在《小像自赞》中说过:“其性虽僻,其情则真。所宝者名节,所重者君亲。”于谦重于名节,是为了忠于朝廷,忠于君亲,为国家效力,为百姓服务。

他崇尚石头精神,坚贞清白,为节粉身,更见纯洁。于谦少年时代就写下了千古绝唱的 《石灰吟》诗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它高度概括了于谦的献身精神和高尚节操。常人读之发愤,奸人读之汗颜!

他崇尚煤炭精神,藏志不露,一旦焚烧,温暖众人。《咏煤炭》谓:“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想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煤炭从千古的地下被发掘出来之后,人们看到了它的益处, 煤炭得到了人们的信赖时,发出了它的全部光和热。“爝火不息”(《庄子》)、“浩浩滔天”《书经》,无私地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使人们受到温暖、看到光明。以此推及到人,就更有深意了。 这种有益于社会,献身于人民的精神,正表现出于谦辅佐朝廷,为民造福的高远志向,没有这种发自内心的浩然正气,是不会想到煤炭的这种内涵的。

他崇尚秋菊精神,傲然挺立,不避嫌怨,不怕非难。《遣怀》云:“才离汴水又并州,马上光阴易白头。出处每怀心耿耿,是非谁较论悠悠。貂裘不畏三冬雪,燕颔终封万里侯。珍重晚来风景好,黄花老圃殿高秋”于谦看到了秋菊,联想到自己公道办事仍受到小人的流言蜚语, 即景抒怀,以苏秦、班超自比,以秋菊傲霜自拟,表现他为国立功的抱负和坚贞自持的节操,《连日灯花鹊噪漫成》又谓:“晚香好在东篱菊,相伴秋霜入鬓华。”于谦为国为民日夜办事,使秋霜爬到了自己的头上。但他无怨无悔,看到了傲霜的秋菊,芳香四溢,更坚定了他的信念,“是非谁较论悠悠”,让那些吃了饭没事干的人去指东画西吧;“每怀心耿耿”的于谦,傲骨挺立,老节弥坚,“我行我素”这种一以贯之的高尚节操,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崇尚红梅精神,严寒凛冽,不畏风刀,不怕艰难。《元日寓中写怀》云:“红梅落月去年花,爆竹声中易岁华。萍梗一身常是客,关河万里未还家。桃符新换前前句,柏酒微生脸上霞。顷刻马蹄催就道,丹山碧水又天涯。”诗人写勤于政务,就象红梅那样,万花纷谢,唯其生辉.。比喻自己不畏旅途劳顿,表现出诗人乐观、豪迈的红梅精神。《和梅花百咏》则谓:“玉为肌骨雪为神,近者茏葱远更真。……松篁晚节应同操,桃李春风漫逐尘。”这里,于谦又赞颂了梅花玉为骨、雪为神的清白操守和冲寒傲雪的无畏精神。这实际上是于谦自身的表白。于谦最不喜欢桃李随波逐流、见风使舵的那种媚骨和神情!

他崇尚桑树精神,不怕伐枝,不求索取,吃苦耐劳。于谦咏《桑》谓:“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诗人对那些勤于政务,勤谨务实,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人赞颂不已。对那些善于装潢门面、徒有虚名的“桃李",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挖苦。

总之,于谦所崇尚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气,他所提出的这些喻体,都有这些“操守”,于谦坚守名节,一身正气,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四、 宵衣旰食保边庭

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从于谦诗词看于谦高风亮节)(5)

同岳飞、文天祥一样,于谦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悲剧性的结局,激起了人们对他的深深的怀念和崇敬。由于他的被杀同御敌保国有关,我们就必须对他的卫国戍边作一探讨,看他是如何勤边、抗战、守土的。

于谦从青年时代开始,就注意关心国家大事,特别是外患频仍,使他深感忧虑,他已敏锐地看到明王朝危机四伏,弄得不好就有倾覆的危险。他一向希望同周边国家互不侵犯、和睦相处。但同他的愿望相反,外敌不断侵扰,弄得边无宁日,于谦是一位坚定的抗战派、不仅从认识上,而且从行动上给敌人以无情的揭露与反击。

(1)勤边。首先,他对带兵出征充满了喜悦的情怀和必胜的信心。《阅武》云:“圣主当天致太平,守臣阅武向边城。一川花弄旌旗影,八面风传鼓角声。羽镞穿云誇电疾,戈矛映日斗霜明。三军锐气能如此,会缚戎王献玉京。”《晓发太行》又谓:“鸣驺拥道出边城,月淡星疏骑火明。驿路径行三十里,漏声犹自报残更。”大军出发,旌旗猎猎,鼓角声声,戈矛映日,赤骑火明,日夜兼程,滴漏残更,勤边御敌,纪律严明。其次,于谦记述了勤边的艰难生活以及一丝不苟的警惕作风。如记白天,《并州北门城楼》称:“塞北穷冬候,无风也自寒。楼高窥朔漠,无事莫凭栏。”《暮景》则谓:“怪底东风恶,寒威透客衣。捲帘云接地,撩乱雪花飞。”春天的恶劣天气尚且如此,更不用谈其他天气了。又如记夜晚,《从军五更转》云:“二更天气冷,孤月照飞军。谁奏边笳曲,凄凉不忍闻。”“衣薄弓刀冷,那能不忆乡?”“闻道将军令,平明要起营。”可见勤边之苦。

(2)抗战。由于于谦多年忙于守边,戎马倥偬,没有多少诗篇记述战事的情况。但留下的一些篇什却十分精彩。他对将士抗敌战功表现出由衷的喜悦和赞颂。《出寒》云:“瓦刺穷胡真犬豕,敢向边疆挠赤子。狼贪鼠窃去复来,不解偷生求速死。将军出塞整戎行,十万戈矛映雪霜。左将才看收部落,前军又报缚戎王。”《入塞》又谓:“将军归来气如虎,十万貔貅争鼓舞。凯歌驰入玉门关,邑屋参差认乡土。”这两首诗于谦热烈歌颂了反对侵略战争取得的巨大胜利,并且反映了作者追求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于谦长期带兵打仗,他打仗很有谋略,兵将勇敢善战,敌人闻风丧胆。虽然抗敌斗争艰苦,但于谦非常乐观。《塞上即景》即为一例。诗云:“目极烟沙草带霜,天寒岁暮景苍茫。炕头炽炭烧黄鼠,马上弯弓射白狼。上将亲平西突厥,前军近斩左贤王。边城无事烽尘静,坐听鸣笳送夕阳。” 反对侵略,平定瓦刺,确保边境无事,诗人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3)守土。于谦一生在边疆渡过了很长时间,他的守士之心是坚定不移的,他那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后人所尊崇。他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公元一四四九年击退瓦刺的入侵,使明廷转危为安。土木堡之役,英宗皇帝被瓦刺俘虏了去,五十万大军全部覆没,“劲甲精骑皆陷没” (《正统实录》),使明廷元气大伤。由于英宗被浮,瓦刺进而深人侵犯,迁都之议甚嚣尘上。这时,于谦任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从容调度,严阵以待,并且断然拒绝敌人的一切无理要求。为了稳定内部,于谦力排众议,认为京都是天下的根本,不能重蹈宋之南渡覆辙,殷鉴不远,应该牢记。于是,他带领军民保卫京师和边疆,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了反制敌人的要挟,于谦毅然坚持孟子的社稷为重、民贵君轻的主张,粉碎了敌人的阴谋。由于他的这一举动,才使英宗得以南归。这种行为,本应大加褒扬。但是,一些谗臣为了能让英宗顺当地复辟,他们颠倒黑白,罗织罪名,把于谦杀了。这是历史上的一宗大的冤案。其实,没有当时于谦的果断措施,明朝的寿命就要缩短了。于谦的守土卫国的功劳是不能泯灭的。

综上所述,于廉的丹心报国、勤政廉洁、严守节操、抗敌守边的大量可歌可泣的事迹,为后人留下了一份难得的宝贵遗产。这些业绩,我们可以从于谦的诗歌中梳理、评析出来的。于谦的诗歌确实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于谦人格的写照。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他的诗歌内涵丰富,情感真实,处处表现了于谦的伟大人格。他的政治也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勤政济世,治军守边。他的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和高尚的廉洁坚贞的操守,必将在我们今天和后世发扬光大。

(图文整理自网络,如有错漏敬请谅解。本文原题目《从自作诗看于谦高风亮节》,发表于1995年《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4期,作者吕立琢,盐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建湖县电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