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

作为春秋时代末年经典的争霸战争,吴越争霸在战争起因、战争方式、还有战争结果上,都可以视为春秋争霸的终结,和战国统一战争的前兆。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中,大量原属于吴国的青铜器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流散到了中国各地,成为了这段历史的无声证人。这些器皿的去向,也是亡国之后吴人后裔的迁徙走向。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

吴王剑

吴越战争的最终结束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2)

羽人划舟纹铜缶

公元前482年,在晋、吴、鲁、周等势力参与的黄池之会上,面对晋国和自己争夺盟主位置的举动,以及越王勾践趁着吴国都城空虚的间隙发动偷袭,为了掩盖吴国的内乱,也为了在后院彻底起火前彻底疯狂一把,吴王夫差下令以步兵见长的吴国军队在夜间行动,趁着晋人不备,排出3个万人规模的步兵大方镇,分别使用白色、红色等颜色的甲胄和盾牌,在中国语言文字中留下了“如火如荼”的成语。但是在这一轮耀武扬威之后,吴王派人匆匆拜见了天子就赶回国内,和越国达成了暂时停战协议。由于考虑到吴国势力犹存,两国力量对比没有发生根本性转折,所以越王选择暂时议和。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由于吴国丁壮大量损失于北伐,国内粮食歉收,国库亏空,所以吴越力量的对比悄然变大,攻守易型。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3)

赵孟壶

而赵孟在黄池之会上接受了吴王夫差赠与的青铜,于是用这些材料做了一堆赵孟壶,这对文物成为了黄池之会的重要证据性文物。

终于,公元前478年,锐气正盛的越国大军前进至姑苏西南的笠泽,与吴军的残部遭遇,两军加水列阵,勾践把军队分为3列,到了晚上命令大军向两翼展开,从距离中军5里处渡河,击鼓进军,佯装进攻。夫差于是将两翼军队分别派去抵抗,在成功地从两翼牵制敌军之后,越王亲自带领中军,衔枚裹蹄,渡河突袭吴王夫差的亲军。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4)

南方步兵

勾践率领手下的精锐剑士击败了吴王夫差之后,越军又将其他两翼的吴军分割包围,迫使吴军开始向都城溃退,在追击战中吴军又三战三败。将吴国残部围困在姑苏。为了长期围困吴国国都,越人在苏州西南石湖岸修建了越城,作为长期围困的基地,而中原的齐鲁等国看到骄横的吴国树倒猢狲散,无不欢欣鼓舞,乐于看到吴国的崩溃。晋国当政的赵襄子得知越人包围吴国,为了最后确定吴越争霸的局势和走向,于是派出了家臣楚隆前往吴越交锋的前线打探。

“鄙国的寡德之君派他的臣下赵襄子的家臣楚隆前来探望陛下,谨代寡君为他的不恭谢罪。现在陛下处于危难之中,寡君听闻陛下处于危难之中,食不甘味,夜不能寝,但是晋国实在无法增员贵国,因此希望陛下理解寡君的心情。”

在得知楚隆是穿越了越军的封锁进入姑苏之后,夫差苦笑道:“寡人无能,没有处理好越国的事务,让贵国君王和大夫担心了,感谢您来传达赵襄子的好意。”

在楚隆临走之前,夫差多问了楚隆一嘴:贵国的史官史黯是如何成为君子的?正是在33年前,他预言了40年后,吴国会被越国占领,其实这一局面是中原有识之士的共识:吴国根基不稳、体制混乱的状态,在吴墓文物中反映的淋漓尽致。所以这个南方大国的骤兴骤亡并不令人意外。楚隆回答:这个人做官的时候没有人讨厌他,辞官了也没有人说他坏话。夫差听了之后大为赞叹,而这份肯定,也意味着夫差陷入了绝望。

接下来几年里,姑苏城内人心惶惶,粮食不济,除了大夫和夫差的门客,所有闲杂人员都被提前放弃,自谋生路,国都内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易子而食、用人骨当燃料的惨剧。之前的齐吴争霸和晋吴争霸极大的消耗了吴的国库储备,以至于现在吴国倉禀无法拿出足够的物资抵抗难关。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5)

最后在公元前473年,越军拿下吴都,吴王被越王以3000人围困在宫城中,吴王只能派使者表示,当年吴国击败勾践时,没有将越国一次性灭绝,这次自己愿意举国上下都给越王当臣仆,正当勾践有点心软的时候,范蠡表示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果现在不能抓住机会一雪前耻,那么将来吴国还有反复的机会。所以范蠡亲自击鼓进军,缩小了对吴人的包围圈,表示拒绝吴国的臣服请求。

看到求和无用,于是夫差希望通过反间计给勾践君臣找麻烦,他试图用类似于“兔死狗烹”的原理离间文种,但是反而被文种一顿怒斥,表示这次越国灭吴是恭行天罚,绝不回头。这时勾践又派人前来传话,表示越国可以让夫差搬到甬东,赐予他300户供应他的衣食,当越国的封臣。对于刚烈果决的吴越君臣而言,这是不可接受的侮辱,于是夫差表示自己已经年老,不能再侍奉越君了,在打点了王宫宝器之后,吴人的贤良和有官爵者纷纷从王城突围,被越军追杀到了余杭山,而吴王随身携带的宝器在中途因为越人追杀而被匆匆掩埋,留下了严山窖藏这样的藏宝地;而夫差在自刎后,越王勾践还是以王礼安葬了夫差,直到秦时,余杭山的封土堆都还存在。

流往北方的晋国和中原的青铜器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6)

也是在越国灭吴之后,吴国宫城规模犹存,战国中后期,春申君还将这里作为自己封地重镇加以经营;但是越人对吴国的历代先王墓进行了揭顶式盗掘,导致了吴越本地出土的吴器精致程度不算太高,传世的吴国重器基本上是在苏州----吴国核心地带之外的地区,除了丹徒、盱眙等地,以及南方的楚国、蔡国故地,也有相当多的吴国重器流落到北方诸侯。这些重器的去向,其实也暗示了吴国人在国破家亡后的人口流向。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7)

攻吴王夫差择其吉金自作御鉴

在清朝同治年间,山西代县蒙王村的夏屋山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鉴”,高40厘米,直径70厘米,里面还有13字铭文:“攻吴王夫差择吉金自作御鉴”,但是目前去向不明;另一件吴王夫差鉴是抗战期间,在河南辉县出土的,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而且上面还有衔环兽耳与伏虎;此外还有一件故宫博物院从河南收购的青铜鉴残片,上面也有类似的铭文内容,这些铜鉴应该是吴宫重器,不太可能是突围时带走的,而是以外交礼物或者战利品的形式流亡到其他诸侯。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8)

夫差戈

由于安徽地区在历史上是南北交接之地,是中原和楚吴文化的过渡区,所以这里也有密集的吴国文物出土。比如1959年,淮南蔡家岗出土的蔡声侯产墓中,出土了一件“工虞太子姑发剑”,还出土了一件“攻郚王夫差戈”。蔡声侯在吴国灭亡两年后即位,而且蔡国一直是吴国牵制楚国、北进中原的重要盟友,他的吴王兵器可能是吴国人的礼物,也可能是吴灭后、吴国流亡贵族带来的财富。

1978年安徽南陵县的一座小山包里也曾出土了一把吴王光剑,上面的铭文是“攻敔王光自作用剑,以赏勇人”,但是这把剑没有纹饰,也没有剑箍,而且文字暗示了,这把剑是赏赐给手下剑士的,所以整体比较粗糙。到了1980年在安徽霍山县,还出土过疑似吴王余祭的青铜戈一件。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9)

山西原平出土的夫差剑

吴国还曾经北上与晋国、齐国会盟或者争霸,所以还有一些吴国兵器进入了北方,比如1964年,山西省原平县一座春秋晋国大夫墓中,就出土了一把“攻敔王光自作用剑”,剑本身十分精美,上面还有罕见的火焰纹饰,可能是吴王使用过的高级配剑;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0)

王子于戈

1961年,山西汾阴贾家崖出土了一批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其中就有一件王子于之用戈,上面鸟篆清秀,文字线条流畅,而王子于很可能就是勾余,也就是夫差,这也许是夫差当王子时打造的武器。

当然,在所有山西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中,最著名的吴器莫过于1985年山西榆社城关出土的吴季子剑。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1)

吴季子剑铭文拓片

剑上的铭文是:

“工吴王姑发訾谒之弟季子肵扃后余厥吉金甸曰其元用剑”。

铭文大意为:吴王诸樊得了疾病,请告弟弟季子,为他祈祷福祥,求得永贞,免去灾难,行肵之礼并设扃后,制作了这把剑。这把剑留在北方,不禁令人想起吴季札在吴国正式称霸前,在北方列国进行的外交活动与政治考察,考察不仅体现了季札本人有很高的周礼素养,部分改变了中原人心目中吴人粗野的刻板印象,而且精准预见了列国未来的政治走势,还在出使途中和徐国国君结下真挚的友谊,还兼顾了去世好友的心愿和外交的使命,留下了季札挂剑的传说,成为了讲信义、守然诺的代名词。这把剑也是文物和历史文学交相辉映的典范。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2)

三国朱然墓出土的季札挂剑漆器画

吴国灭亡后,作为延陵季子的后代们也是四散漂泊。其中季札的一支北上进入赵代地区,今日大同地区天镇县存在的延陵氏遗迹,也许与这支北上流亡的吴王族后裔有关,也许是延陵氏和北方晋人友好关系写照的缩影。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3)

晋北,疑似季札后人的居住地新平堡一带

由于吴国曾经联合鲁国等小国征齐国,还打出了艾陵之战这样的经典战例,所以山东地区也有吴国武器的踪迹。吴鲁联合期间,鲁国司马州仇受到了吴王夫差的欣赏,于是夫差赐给了他一把宝剑和一套铠甲,但是在中原列国,君主赐剑意味着暗示臣下自尽,结果最后还是孔子的学生、善于外交和贸易的子贡出来打圆场,避免了这一跨文化交流中的尴尬局面。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4)

山东出土的吴王夫差剑

1983年在山东沂水农民无意间发现了一把剑茎断裂的工虞王剑,虽然剑体残损,但是剑身呈墨绿色,光滑蹭亮,寒锋依旧,从形制和文字考虑,这把剑是年代较早的诸樊王铸造的剑。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5)

攻敔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剑

1965年,在山东省平度县废品收购站里,文物工作者抢救下了一把被截成6块的青铜剑,上面有着10字铭文:“攻敔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和其他的夫差剑相比,这把剑做工粗糙,可能是吴王一次性大量制造,然后分赐给不同臣下的礼仪用剑。这可能是吴国留在齐国的战利品,或者吴国灭亡后吴国人北上逃入齐地的结果。

除了山东,1991年,河南洛阳东周王城的战国早期墓葬中,也出土了一把类似的窄格圆茎剑,长48.8cm,剑茎上还有缠缑痕迹,这一把剑,可能与《国语》中记载的吴王夫差朝拜周天子有关:

吴王夫差既退于黄池,乃使王孙苟告劳于周,曰:“昔者楚人为不道,不承共王事,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以与楚昭王毒逐于中原柏举。天舍其衷,楚师败绩,王去其国,遂至于郢。王总其百执事,以奉其社稷之祭。其父子、昆弟不相能,夫概王作乱,是以复归于吴。今齐侯壬不鉴于楚,又不承共王命,以远我一二兄弟之国。夫差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搢铎,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艾陵。天舍其衷,齐师还。夫差岂敢自多,文、武实舍其衷。归不稔于岁,余沿江溯淮,阙沟深水,出于商、鲁之间,以彻于兄弟之国。夫差克有成事,敢使苟告于下执事。”

在黄池会盟中强行获得霸主地位的夫差为了纪念自己称霸,向辈分上是自己侄子的周天子派出使者报喜。面对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黑齿雕题”的伯父夫差,久受冷落的周敬王大为感慨:“王孙苟,寡人的伯父吴侯派你来,说明他要继承先君的传统拥戴我,我嘉勉他的做法。过去周王室遭逢天降之祸,王子朝率民众作乱,我心里哪能忘记忧患,不仅是忧虑下面的诸侯不安宁。现在伯父吴侯夫差说:‘与我同心合力。’他如果真能这样做,那真是我的福气。希望他健康长寿,武德充沛啊!”

但是这一轮强横的同时,勾践已经在吴国腹地发难,一举出兵斩杀吴国太子,迫使吴王夫差迅速回师,而这把剑就这样永久的留在了东周王城。当然,这把剑也可能是吴国灭亡后,其他称霸者奉献给周天子的礼物。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6)

吴王孙无土之脰鼎

1977年陕西凤翔高王寺发现一处铜器窖藏,此地位于秦都雍城范围内的宫殿区附近,窖藏内出土了12件青铜器,其中3件花纹大小各异但是性质相似的鼎上游这样的铭文:“吴王孙无土之脰鼎”,但是鼎的样式是春秋末年的楚式风格,说明此人曾经使用过楚国工匠制造这件器物,或者是吴亡后入楚,而这件器物又可能因为秦楚联盟的原因北上进入秦国腹地。

除了山西、山东、中原、秦陇地区,由于楚国曾经重创越国,所以也有相当多的吴越青铜器进入了楚国故地。比如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砖瓦厂5号楚墓出土了一件吴王夫差铍,这件铍长达29.5厘米,可见当年的夫差也是力大勇武之人,否则不会打造这种不好操控的武器。

1976年,湖北襄阳蔡坡12号楚墓也曾出土了一件攻郚王夫差剑。出土时剑插在剑鞘内,此剑无剑格,无凸箍,也有着“攻郚王光自作用剑”的铭文,由于这座楚墓规格较大,所以可能是楚国的中高级大夫墓,这把剑应该是战利品或者外交礼物。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7)

吴王夫差青铜盉

至于美人西施是否存在,文物似乎也能提供一点虚无缥缈、但已经无法证伪的证据。美女西施,虽然直到东汉时代的越绝书中才开始与吴越争霸靠边,但是青铜器铭文显示,西施在历史上也许有过原型。20世纪发现的吴王夫差青铜盉就是这样一件例证。青铜器上的铭文是“郚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一般而言,先秦时代对于贵族女子的称呼,是母邦/夫君之邦的国号 姓,或者是夫君的谥号 姓,而这个女子没有提及具体的称号,所以可能是一个地位低贱、但是很得吴王欢心的美丽女子,而且还让夫差特意占卜了一番,才决定要制作这件青铜盉。但是她是不是文学中那个清丽可人的越女,乃至是勾践派出的色情间谍,也就无从考证了。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8)

西施

总结

看过这些器皿四处漂泊的命运之后,吴越之人“轻死易发”,吴越楚之君皆好用剑的文字描述,得到了出土文物的有力回应。

而一些参与过隆重外交礼仪和大国争霸的国之重器最终随着流亡贵族四处漂泊,或者作为战利品多次转手,在百载千秋之后,居然要面对被当做废品处理的命运,无疑是对当年王侯霸业的极大讽刺。

战国特色青铜器(为什么很多吴国高级青铜器)(19)

越王勾践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