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学历大学毕业生纷纷“躺平”,居家啃老,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是杨乾尧,点击上方“关注”,和我一起,关注教育,唤醒灵魂,启迪智慧。
“躺平”是最近流行在大学毕业生中的一个网络热词,意思是说:“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渴求成功了”。也有“退而求其次”的意思,往往是无奈的表现。
最近几年,高学历大学毕业生(包括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躺平”的现象被不断报道出来。有的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选择“躺平”;有的是工作后适应不了新的工作环境而选择“裸辞”;有的是工作不称职而被老板辞退等等。
总之,“躺平”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支撑点似乎基本一致,那就是父母的经济基础。没有了这个基础,我相信没有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躺平”,没有人会选择“躺平”饿肚子。当今一些高学历大学毕业生选择送外卖、送快递等现象就是最好的说明。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高学历大学毕业生无奈之下选择的“躺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支持?甚至有人发文:《躺平即是正义》来引起人们的关注?父母含辛茹苦培养了曾经引以为傲的大学生,结果一毕业即“躺平”,值得吗?国家动用大量的教育资源培养的大学生,不断出现的“躺平”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难道社会上的大学生真的太多了,还是培养目标和制度设计有问题?
回望这些“躺平”的高学历大学毕业生的求学之路,用“过关斩将”、“惊心动魄”实在不为过。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从高中考上大学,每一次的跳跃都是一道不容易跨越的坎,都是激烈竞争的结果。
一些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高价购买学区房以求得一所好学校。许多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各种各样的校外培训班,只要是对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有用的,不论费用如何一概报班,晚上有时还要陪伴孩子学习到深夜。这样的苦读有时连节假日、寒暑假都不放过。
然而,换来的却是“躺平”。有人说:“躺下是为了积蓄力量更好地前行”。但大家都明白,这是一句安慰人的话,南北朝汉乐府诗《长歌行》中说得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其实孩子自己是不满意的,他(她)们讨厌处于这种“躺平”状态的自己;家长也一样,既恨又忧心。而在国家层面,面对这种社会现象,不断地制定着应对之策,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本科高校职业化转型政策、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政策等等。但效果仍然不明显,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老师认为,在高学历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的“躺平”现象,其背后有沉重的教育根源,这个根源与教育制度设计、教育思想观念、单位用人导向有关。
一、我国的教育制度设计存在的等级漏洞是高学历大学毕业生“躺平”的根源所在。
“躺平”背后的教育制度设计源于高考招生制度,本意是选拔人才,分类选拔,但实质是分层选拔,对考生按分数进行等级分层。
我们知道,每年高考招生的时候,各省市招生办按分数从高到低公布高考成绩,并按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专科)等层次依次划定各层级高校的录取分数线,让每一位考生对号入座,在指定的分数范围内选择相应的高校。
尽管现在一本、二本、甚至三本之间的等级划分已经开始取消,但曾经形成的高校等级观念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让我们不自学地对号入座。
一本是最高学府,属于部属高校。被一本高校录取是一等考生,这样的考生是成功的象征,被社会所推崇,给家族带来荣耀。
二本是次等学府,属于省级重点大学。考上二本院校的考生,虽没有一本考生成功,但由于有三本生和大专生垫底,自然也交待得过去,同样也会得到社会的积极认可。
三本是独立学院或民办大学。考上三本实属无奈,但毕竟是本科院校,仍然值得骄傲。
最末端的是高职高专,在分数的排位上属于最后段。进入高职高专学习的考生感觉最差,觉得愧对了父母和老师,一般不会声张。
特别是几十年来对“高考状元”的广泛宣传,更是将考生的等级分层推向了高潮。
这就是高考招生制度实施几十年来所形成的社会生态与考生心态,是对传统人才等级观念的强化,是“躺平”的根源所在。
二、根深蒂固的教育等级观念,使得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事业心,理论上往往有一套,但实践能力普遍不足,导致“躺平”现象不断出现。
我国的等级观念由来已久,由于受皇权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同时,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度又将皇权思想引入到了教育领域,进一步强化了人才的等级观念。
现在的高考招生制度是传统科举制度的延续,虽然上大学与当官已经不能再划等号,但人才的等级分层依然存在(详见第一段论述)。
高考招生制度强化了人才的等级分层,人才的等级分层让各层级的大学生心态各异,总体表现都差强人意,结果导致毕业后的“躺平”现象不断发生。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第一,由于高职高专是最后一批录取院校,一些考生面对自己垫底的分数,不假思索地选择复读;而另有一些考生,尽管成绩不错,但由于非“985”、“211”大学不读,一旦目标落空,就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复读,从而导致大量的复读生占据着高中稀缺的教育资源。
第二,由于高职高专学生不被社会待见,国家投入到高职高专的力量也非常有限,从而使得一些高职高专不认真办学,应付了事;而一些大专生也自暴自弃,得过且过,混一张文凭了事。
第三,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尽管大部分是本科院校,但由于姓“资”,常常以挣钱为目的,教育质量自然远逊于一本二本院校。这些院校中的相当一部分学生心有不甘,静不下心来好好学习,以混得一张本科文凭为主要目的。
第四,按理,一本二本的学生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时光,好好学习,报答老师恩、父母情。然而,12年马拉松似的基础教育,已经消耗掉了太多的“元气”,厌学成了大学生的通病,游戏成了一些大学生的主业,“上课睡觉、作业靠抄、考试作弊、挂课补考”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写照。
如此四年下来,有的虽然勉强毕业了,但找工作往往“高不成,低不就”。文凭是本科,理论有一套,但动手能力严重不足。显然,这样的高学历大学毕业生不可能受用人单位欢迎。从而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大学毕业生,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社会怪象。
可以说,无论是一本二本的大学生,还是三本、高职高专的学生,厌学是普遍现象。对一本二本的学生而言,一些学生感觉进了“保险箱”,在高考的紧张拼搏后想松驰一下;三本、高职高专的一些大学生心有不甘,常常自暴自弃混日子。
这就是大学生在等级分层下的现状。这样的大学生毕业后去找工作,要么碰一鼻子灰——找不到工作;要么找到工作后对工作环境不满意,不断地跳槽;要么工作不称职被老板辞退……最后,有的大学毕业生就干脆选择“躺平”。
三、用人单位的选择新标准,让高学历大学毕业生“躺平”成为常态。
近年来,单位招聘与大学生就业脱节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单位为了招聘到合适的大学生,不断调整选人标准,以下三种方法是许多单位经常采用的:
一是从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学中挑选毕业生,如“985”、“211”大学的毕业生等,特别是一些央企、国企、IT公司等,明确表示非这类大学的毕业生不录用。但尽管如此,这些用人单位仍然对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不很满意,辞退或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从高学历、高学位的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如挑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甚至一些小学在招聘教师时,也要求名校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以下这张列表就是一个例子:
虽然这样的选择可能会增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但教师的基本素养有时与学历学位并不成正比,甚至有的博士生还不如本科生,这在我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有切身的体会。
三是从高职高专、中职、技校等院校中挑选合适的技能型人才。这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企业,这些企业要求毕业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背景,也曾经想招聘高学历者,但结果证明还没有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好用。
用人单位的上述三种选人标准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既节省成本,效果相对较好。除了第三种特殊情况外,其他两种选人标准对大量非名校的大学毕业生所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这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名校的地位,导致名校的争夺战在高考中愈演愈烈。
虽然还有技能型人才这条路,但高学历大学毕业生(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转型成技能型人才的效果往往很不理想,何况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还怕苦怕累,不愿意进工厂车间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于是就选择了“躺平”。
据权威人士介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有年龄要求的,最佳年龄段是14~18岁,超过这个年龄段,想要培养成熟练的技术人员很难,甚至培养不出来,原因是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14~18岁时状态是最好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高学历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想转学技术而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
因此,一些企业常常出现这样的无奈现象:招聘来的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生,由于这些大学生在试用期间的表现实在太差,大事做不来,小事、具体事又不愿意做,只好辞掉他们,选择低学历的大专生,甚至技校、中专毕业的学生(这在制造业非常普遍),从而导致“躺平”、“废柴”、“巨婴”等社会现象不断出现。
【结束语】:应该说,四十多年来的高考招生制度在带来教育繁荣的同时,也存在着设计上的缺陷,最大的败笔是强化了人们的等级观念,使得高职、职高、技校、中专等学校象收垃圾一样,接收着从中考、高考淘汰下来的考生。这样的学校(个别学校除外),政府不重视、资金没保障、社会不看好、自己不自重,结果越办越烂,越烂越没有考生愿意去读,从而导致我国的制造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后劲不足。而另一边,一些高学历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躺平”现象不断出现,给人的假象是:大学生过剩了!
其实,国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来加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其中“地方本科高校(约600所)的职业化转型”和“中考的五五分流”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两个举措,同时在职业院校的招生指标上不断增加招生人数,希望以此来改变日益严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状况,减少或避免企业用工荒现象的发生。
但这又谈何容易!教育等级观念的改变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好在国家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行动,一些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在积极地呼吁,配合国家的教育改革政策全面落地。
相信不远的将来,技术人员的待遇会有一个大提升。毕竟“物以稀为贵”,中国的制造业要发展,需要有大量的技术人员作支撑。现在熟练的技术人员供不应求,自然在待遇上也会水涨船高。
技术人员的待遇上来了,社会地位自然也会得到提高。到那时,在研究型大学毕业生相对减少,应用型、技能型大学毕业生不断增加的同时,高学历大学毕业生的“躺平”现象将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中考后的“五五”政策也一定会被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
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强国有我”的号召,跳出狭隘的个人小圈子,拒绝“躺平”,心系天下,将个人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蓝图结合起来,不达目的,决不轻言放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