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高度体现,是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集中的场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接近65%,目前我国不同等级的城市总数达六百多座。

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1)

新的国家中心城市会在哪?

国家中心城市位于我国城市分类体系的最高等级,是指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国际性两大特征,同时在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同时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都发挥重要的门户作用。我国在2010年2月提出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

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2)

我国的九座国家中心城市

到了2018年2月以来,又先后新增了成都、武汉、郑州和西安等四座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家中心城市总共为九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来可能会增加国家中心城市,你觉得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会出现在哪里呢?为此,我们先来看看目前已有的九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分布情况。

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3)

北京市城区卫星地图

总体而言,九座国家中心城市分布较为均匀,上海位于长三角地区,广州位于珠三角地区,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北京和天津位于环渤海地区、郑州位于华北地区、西安位于西部地区、重庆和成都位于西南地区。我们根据各个国家中心城市的服务范围,来划定其腹地,一般来说在这些城市的经济腹地范围内,再出现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较低,不然就会出现重复竞争格局。

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4)

国家中心城市的腹地划分

从国家中心城市的腹地划分来看,中部地区已经没有新的国家中心城市产生的基础,接下来新的国家中心城市如果要出现,大概率只能在沿海和沿边附近地区,而要产生新的国家中心城市,这些地区必须要发生重大的区位条件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主要有四个地区,分别是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台湾海峡西岸地区。

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5)

四个有可能出现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的地区分布

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中,西安可以算作是西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但是由于我国的西北地区面积巨大,从西安到新疆的乌鲁木齐的距离超过2000千米,很难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如果周边国际局势能够趋于稳定,那么新疆地区的战略地位就会更加凸显,届时乌鲁木齐的城市地位也将得到提升。

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6)

乌鲁木齐与周边地区分布图

成都和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两座城市,对于贵州、云南、西藏和青海等省区都有强烈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在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合作中,特别是对于中南半岛地区和合作中,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就略显内陆了。而地理位置更为偏西南的云南省,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三国接壤,对外交流十分便捷。将来,如果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合作不断深入,那么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昆明的地位也将得到提升。

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7)

昆明及周边国家分布图

距离东北地区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是北京和天津,作为环渤海湾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对于河北、山东和辽宁等省带动作用较强,而对于距离更远的吉林和黑龙江则辐射较弱。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东北地区除了自身的转型升级外,还可以利用地处东北亚地区的地理位置,如果能够加强与俄罗斯、朝鲜、韩国等国的能源、农业、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不过这也有待于国际关系的稳定,届时吉林省长春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地位也都会提升。

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8)

东北地区及周边国家分布图

海峡西岸地区所指的海峡就是指台湾海峡,距离这一地区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北部的上海、西北部的武汉和西南部的广州,都有一定的距离且距离相当。很显然,海峡西岸地区的重要性,主要是与海峡东部的台湾岛相关。将来如果能够妥善解决台湾问题,那么海峡两岸的合作将会持续加强,作为海峡西岸地区的福建省,将会迎来重大发展契机,也就有可能推升福州、厦门和泉州等城市的地位。

我国的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有可能出现在下面四个地区?(9)

海峡西岸地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