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厚重人文景观(历史人文印记穿越千年)
西京古道乳源猴子岭段的“心韩亭”。 陈骥旻 摄
中新网广州9月28日电 题:历史人文印记穿越千年 南岭走廊再续传奇
记者 程景伟
巍巍南岭,其横亘在湘、赣、粤、桂、闽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蔓延数千里,是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岭是中原汉人进入岭南和两方进行商贸活动的必经之地。诸多民族于此迁徙、流动、融合,逐渐形成了潇贺古道、湘粤古道、秦汉古道、西京古道、梅关古道等跨越南岭的入粤古道,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南岭走廊”,成为中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
西京古道在南岭山地蜿蜒起伏。 陈骥旻 摄
近年来,广东积极推进南岭国家公园创建,并调查梳理其范围内的历史人文资源,理清了文化脉络和历史联系。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指出,南岭国家公园(拟建)所处区域是东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地之一,是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标志性界线;位于“南岭走廊”的核心区域,有大量古驿道、驿站和摩崖石刻等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交融的珍贵历史人文资源。目前,该区域传统聚落保存完好、数量众多,极具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是岭南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随着南岭国家公园建设有序推进,这里的历史文化资源势必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传承,并实现科学活化利用,再续千年传奇故事。
历史文化遗产:跨越山岭 沟通南北
自秦汉起至今,西京古道已存在了2000多年,至今默默地隐于南岭大山之中,是广东目前有文字记载以来年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路线最长、风貌最完整的古道。据悉,“西京”指中国古都长安(今西安),西京古道为古代岭南的朝京、进贡通道。
2016年以来,广东省按照国家有关部署,创造性提出以南粤古驿道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坚持“古为今用、以道兴村”的原则,推动了全省1340多公里古驿道保护利用,取得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认可。西京古道就是开展保护利用的其中一条。
韶关乳源文史专家许化鹏表示,在梅关古道尚未开通之前,西京古道是南北交通一条非常重要的道路。清代文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初梅岭未开,小岭(指乳源的腊岭)为西京孔道”。即使梅关古道开通后,西京古道亦一直被使用。
翻过南岭即岭南。千百年来,大量商人、文人、被贬官员,都是从南岭翻山越岭来到广东。在南岭山脉东侧,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从群山之中蜿蜒而来,这是西京古道猴子岭路段。登上猴子岭山巅,一座石亭矗立着,名为“心韩亭”,“心韩”即为“崇韩”之意。相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三下广东,经过西京古道时路经此地。
位于乳源南水湖北侧的梯云岭路段,是浓缩了西京古道最精华的一段路。记者看到,这段古道是从悬崖边上的一座石山中完开凿出来,如楼梯般拾级而上。石级路经长年人来马踏,磨得十分光滑。
西京古道乳源段于2019年被列为全国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西京古道推动了沿途文化教育的兴起,仅乳源大桥镇,就先后建成“石溪”“步蟾”“观澜”三处书院。其中,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的观澜书院,至今仍然保留完好。
在悠悠岁月里,南岭产生了大量跨越山岭和沟通南北的历史文化遗产,从西京古道等古驿道、驿站、驿铺,到乳源通济桥、蓝关亭等古桥、古亭,再到英德江溪客家围屋群等围楼、古民居,见证了岭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自然遗迹共20多处 彰显独特魅力
南岭重峦叠嶂,浑然天成,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特征明显,自然生态文化资源极为丰富。
南岭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少具有特定文化价值的自然遗迹,其本身就是一座人文资源荟萃的历史博物馆。迄今为止,在南岭国家公园(拟建)范围内,发现的自然遗迹共有20多处,呈带状和散点状空间分布。
日前,记者登上广东省最高峰“石坑崆”,邂逅壮美的云海奇观。只见周边云雾缭绕、高山耸立。据悉,石坑崆古称“天南第一峰”,也誉称为广东的“喜马拉雅”和“广东屋脊”。
在乳源大峡谷,有着高山草甸、奇峰峭壁、峡谷瀑布,堪称“粤北地质博物馆”;而在清远英德,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南部曾发现第四纪植物化石、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
广东乳源大峡谷。 陈骥旻 摄
走进南岭,飞瀑流泉处处可见。其中,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瀑布群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天然瀑布群之一,在落差近500米的深壑幽谷中跌宕而下,形成近百条大小瀑布。瀑布之中往往又蕴藏着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诗篇或书法作品,为南岭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天井山瀑布。 陈骥旻 摄
作为珠江水系干流之一,北江发源于南岭。古人逐水而居,在北江两岸狩猎生活,并留下大量历史遗迹,形成了北江流域遗址景观带。曲江马坝人遗址、石峡遗址以及出土的石器和陶片,就生动真实地展现了北江流域古人类生产生活的历史风貌。
如今,在南岭大地,北江之水依然日夜奔腾翻滚,与沿岸的地质景观、自然风情和古建筑,共同构成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向世人述说着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交汇融合的传奇故事。
“过山瑶”发祥地 民族风情浓郁
作为“南岭走廊”的核心区,南岭国家公园(拟建)范围内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的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等文化,构成了浓郁而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
南岭是瑶族“过山瑶”分支的聚居地,是客家人南迁聚居的地方,至今仍杂居生活着汉、瑶、壮、畲等族群。鲜艳的民族服饰、动人的民歌,为崇山峻岭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乳源必背瑶寨是“过山瑶”的发祥地。《南岭国家公园(拟建)历史人文资源普查报告》显示,以南岭山地必背瑶寨—秤架为中心,已形成一条“过山瑶”文化辐射带。2006年,瑶族盘王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外,民俗节庆活动还有南华诞庙会、十月朝、过社日等。至于乳源瑶族传统医药,也已被列入韶关市非遗项目名录。
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名单显示,韶关已有4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4位省级非遗传承人、74位市级非遗传承人,大多居住于南岭国家公园(拟建)的范围内。
生态保护第一 适度活化利用
国家公园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但国家公园建设并不是圈起来就完事,在不影响其本身生态系统下,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相关资源进行适度开发利用,也在允许的范畴之内。
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指出,国家公园首要目标是自然保护和生态保护,同时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国家公园应该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韶关学院新兴产业研究院院长杨名刚认为,拟建中的南岭国家公园应高度重视对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并重,立足长远,科学施策,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近年来,广东加强对南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和活化利用。比如,以线性古驿道历史遗迹空间的再利用为载体,完善和提升西京古道沿线绿化景观,并举行西京古道文化旅游节;天井山开辟了生态长廊、建立自然科学馆,开展自然教育和森林生态旅游。
按照规划,南岭国家公园(拟建)将打造“二二四七八”的整体框架结构,即两大生态服务基地,两个生态发展核,四大自然体验区块,七个游憩体验区域,八处国家公园外围小镇,构建“游憩体验点—游憩体验线路—游憩体验区—游憩体验网络”模式,形成多元自然与文化体验网络体系,实现南岭国家公园生态教育和自然体验可持续发展。(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