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

五十年前,我是下乡知青,大队派我在萧山头蓬垦区长驻养蚕,蚕桑队在头蓬沿六工段直河向北行十二华里的海涂地上,有一条东西横河与直河交会,直河上有一座桥,观十五线穿桥而过,横河上也有一座桥,青六线穿过桥后折一个弯,继续通向杭州湾方向。桥的左边是坎山公社的海涂地,桥的右边土地属于楼塔公社。

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1)

萧山头蓬闸,左边高楼出是围垦指挥部原址

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2)

头蓬六工段直河

五十年前,从头蓬长途车站下车,登上头蓬闸堤塘,纵目远眺,天际处浩渺无垠是滚滚东逝的杭州湾,眼前就是萧山人经过数十年肩挑人扛,战天斗地,围海造田换来的350平方公里,50多万亩锦绣田园。

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3)

头蓬桥

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4)

图为围垦海涂大会战

都说萧山围垦海涂是向大自然抗争的一桩奇迹,50多万亩土地是肩挑人扛换来的,但又怎能离开当年垦区河道里那几百条几千条水泥船的功劳。

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5)

当年垦区河道上密集装载石方的水泥船

萧山沙地和垦区缺木料,当时发明了用钢筋和水泥浇注建造水泥船,弥补了交通工具不足的难题。当时几乎所有垦区所需的物资,从化肥农药到石方塘渣,以及农田中的收获,都是靠这交通工具从水道运输。

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6)

当年河道中的水泥船

当年的垦区河道总是繁忙的,称得上“百舸争流”,数不清的水泥船在河道上划行,垦区的水泥船承载着农民的希望和祈愿,收成与收获。

我在垦区学会了摇船,也背过纤,一条水泥船满载时,往往需要4人,两人船上摇橹,两人岸上背纤。沉重的船,一大一小两支橹奋力扳摇,而岸边背纤的弯腰躬行,一步一步行进。毒日下,汗如雨下,都是极辛苦的。

船穿过桥,对背纤和摇橹的都是考验技巧的时候,协调配合,动作要灵敏迅捷,临近桥洞时,一名纤夫先解开纤板,飞速跑上桥面等候,待船临桥洞一刹那,橹手到船头将扣在梢棍上的纤绳解开,桥上的纤夫将纤绳大力一甩,将纤绳扔给刚穿出桥洞的船上的橹手,橹手迅速将纤绳重又扣上梢棍上,船只又在水上继续前行了。

歌中唱道“听惯了梢公的号子,见惯了船上的白帆——”,垦区河道上的水泥船既没有白帆,也没有背纤的号子,但是那油菜花金黄,万亩稻浪翻滚的时节,与河道上缓行的水泥船相映衬,是一幅极美的田园风景画。

然而,水泥船对垦区来说,并不是永远的风景,我对水泥船也有一段悲伤的记忆。在六工段直河与横河交会处,在两座桥之间的水域,我看见过船夫从船上跌落河中淹死。

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7)

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8)

远处的桥下就是落水处水域

1974年11月的一天,一条水泥船在临近桥洞,一个摇橹的年轻小伙子在船头解纤绳结时,不慎落水,水深,人顿时就沉下去,无影无踪。在河岸边的土丘上劳动的我们,闻讯赶去现场,水面半点气泡痕迹都没有。

打捞死者整整花了两天,两条船在四周用竹篙探索,无果。用抓鱼的滚钩和拖网,无果。请了绍兴鱼场里的水性极好的“揾笃公”潜水寻摸,也无果。最叫人看了凄凉的是死者未过门的未婚妻被叫来了,这可怜的姑娘坐在船头上,一边哭一边在落水处声声呼唤着未婚夫的名字,唤他出现,还是无果。那场面不由得让人哀伤动容。后来在第二天的傍晚,死者才在离桥十多米处浮起。那条载着亡灵的水泥船泊在岸边好长一段时间,没人来摇走。我们上工去,看到这条孤零零泊在河岸边的水泥船,就立时想起这个溺水而亡的小伙子。

萧山垦区的水泥船曾经在海涂垦区农田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交通工具是海涂围垦历史中的“功臣”。

白驹过隙,五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大江东钱塘区工业发达,科技强盛,建设方兴未艾,有无比恢宏的发展前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要忘记前辈们的业绩和贡献。

前辈们在海涂围垦的大会战中的吃过的苦,受过的累,作出过的牺牲,留下的痕迹已经很少了。

唯有静静河湾还记着那岁月。

30年前的钱塘江堤坝(五十年前萧山海涂垦区岁月)(9)

大江东新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