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知青岁月一段珍贵回忆(一段往事一段情)

这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悲情故事。今天咱就听故事的主人翁讲述一下当年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那段往事和令人心酸的情感经历吧。

这个故事中的男主人翁叫杨燕生,当年他的父母都在部委机关工作,但并不是多大的官,杨燕生的母亲在党史档案馆工作,是一名档案管理员。杨燕生的父亲是一位部委领导的秘书,负责给领导撰写文稿和处理生活中的一些琐碎事务。

1968年的冬季,杨燕生的父亲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突然被停职接受调查,后来才知道,他的领导犯了错误,他跟着受到了牵连。受牵连的还有杨燕生,他也从一名高中生,变成了可以教育好的黑五类子女。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杨燕生的母亲不得不无奈地和杨燕生的父亲划清了界线。

1969年1月份,还不满十八岁的杨燕生也坐上了北京开往陕西境内的知青专列,成了一名插队知青,杨燕生还比别人多了一个头衔,那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一段知青岁月一段珍贵回忆(一段往事一段情)(1)

图片来源网络

杨燕生他们插队落户的地方是陕北延川县比较贫穷的一个小山沟,那个村子叫安家沟大队,杨燕生他们十三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在安家沟大队第二生产小队插队落户,大家分散开临时借住在老乡家里,也和老乡家一起搭伙吃饭。

安家沟大队一共四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小队不到二百人,在陕北算是比较大的一个自然村。第二生产小队一共四十九户人家,这四十多户人家东一户西一家散落在泄洪沟北面的沟坡上,那一孔孔破旧的土窑,给人一种很萧索的感觉。沟坡脚下是山洪冲刷出来的一条自然泄洪沟,泄洪沟不算深也不宽,像一条蛇崎岖蜿蜒到望不见尽头的远方。

安家沟二队的人口共183人,不包括前来插队的北京知青,杨燕生、刘真、王昌平三名男知青借住在社员安庆明家,和安庆明家的大小子安志刚同住一孔土窑,同睡一铺土炕,同安庆明一家人在一个锅里搅稀稠。

安庆明家有三孔土窑两个娃娃,安庆明上面有两个哥哥,他排行老三,他的母亲跟他一起生活(他父亲多年前就意外去世了)。安庆明家的大小子叫安志刚,当年十七岁。二娃是个女子,叫安玉叶,当年十五岁,十五岁的安玉叶跟她奶奶同住一孔土窑。

家里来了北京知青,安庆明一家人都很高兴,安庆明的婆姨忙着给知青们烧火做饭,安玉叶把她哥住的那孔土窑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帮着知青们摆放好行李,把她哥的铺盖从炕头抱到了炕梢上。就连安玉叶七十岁的奶奶,都拄着拐棍到知青们居住的土窑里问寒问暖,她还问杨燕生见过毛主席没有,问得杨燕生都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才好。

每天吃饭的时候,安玉叶都会把杨燕生他们三名北京知青的饭端到他们居住的土窑里,让三名知青单独吃饭,安庆明他们一家五口人在他们居住的土窑里一起吃饭。当时陕北的生活条件不好,知青们能吃到的细粮就是小米,白面很少,再就是玉米面和高粱面,当地的乡亲们平时连玉米面都吃不上。

来到安家沟第三天的午饭后,杨燕生没等安玉叶来收拾碗筷,他把几个碗摞在一起,拿着筷子端着碗就去了安庆明夫妻俩居住的土窑,他想自己动手洗刷碗筷。当时安庆明一家人正在吃饭,每人手里拿着一个黑乎乎的菜团子,就连安玉叶的奶奶吃的也是掺了胡萝卜缨子的菜团子。看到那一幕,杨燕生心里很难受,陕北老乡生活有多艰苦,他算是亲眼看到了。

从那之后,每次吃饭的时候,杨燕生都会拿着两个玉米面团子去换菜团子吃,他说他喜欢吃菜团子。杨燕生也多次提出过和安庆明家吃一样的饭,安庆明却说:“那不行,你们的口粮是国家给的,你们理应吃纯粮食。哦(我)们的口粮不够吃,农闲时节就要吃糠咽菜嘛。哦(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好多了,最起码不挨饿哩,头几年,年年春天都去逃荒要饭吃哩。”

陕北的腊月天气比北京冷,当时正是农闲时节,杨燕生他们刚来到陕北那阵子,地里没啥农活,他们除了到大队开会学习以外,空闲也跟着安庆明父子俩到很远的山沟里去打柴。安家沟的乡亲们不光是吃粮紧张,烧柴也短缺。冬季农闲,家家户户都要扛着扁担拿着老镢头去打柴,没有烧柴,拿什么烧火做饭呀。

杨燕生他们第一次去打柴正好赶上了下雪,在山上往回走时就开始下雪,湿滑的羊肠小路特别难走,不小心就会跌倒,最吓人的是山路一侧是悬崖(下面是泄洪沟),万一跌下悬崖,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那天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杨燕生他仨才跟在安庆明父子俩身后回到家,把两小捆酸枣树枝和荆条撂在院子里,杨燕生就瘫坐在了地上,他是又累又饿眼发花,想站起来都费劲。从窑里走出来的安玉叶看杨燕生坐在了地上,急忙走过来说:“哥,你咋哩?是哪里不舒服?”“没事,有点头晕,可能是饿的。”杨燕生一边说一边慢慢站了起来,要不是怕安玉叶笑话他,他真的没有力气站起来了。

那天吃过晚饭,安玉叶把她哥窑里的土炕烧热,帮着杨燕生他仨把湿透的棉鞋在灶火圪崂里都烤干,还把杨燕生的棉袄也烤了一下。她说衣裳湿了穿在身上不舒服也不暖和,烤一下就好了。

看看比他们年龄还小的女孩子就知道关心别人,杨燕生他们心里都很温暖也很感动。后来知道了安玉叶没上过学,不识字,杨燕生他仨就主动提出来教安玉叶识字写字,杨燕生还把自己的一支新钢笔和一个日记本送给了安玉叶。

春节前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安玉叶跟着杨燕生他们学会了很多字,他们全家人的名字她都会写,也会写杨燕生他仨的名字了,还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自己也识字了,再也不是睁眼瞎了,安玉叶别提有多高兴了。

过完春节刚出去正月,一年一度的春耕备播生产就要开始了,那天正好是阴历的二月初二,安家沟大队突然来了两名公社干部,一位是知青办的工作人员,一位是公社革委会的副主任,他俩是来了解杨燕生的情况的。

两名公社干部跟着大队书记安庆军来到安庆明家,那个副主任对安庆明说:“你要说实话,杨燕生这个知青表现怎么样呀?”“哈呀!这个后生可没得说,劳动积极肯下力气,空闲了还教哦(我)家娃娃识字,哦(我)婆姨那天头疼发热,人家还给了药片,吃了人家的药片头就不疼了……”安庆明一口气说了很多,都是夸奖杨燕生的话。

那位革委会副主任摇了摇头对安书记说:“这个杨燕生的父亲是右派,他属于你们安家沟大队的重点教育对象,也是你们安家沟唯一一个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要是有什么异常表现,你们要及时到公社汇报情况。”那位副主任说完,和知青办的那个干部骑上自行车,一起回公社去了。

听公社干部说杨燕生是坏分子,安庆明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他连声说道:“胡说,简直是瞎胡说嘛,人家那后生可厚道着哩。”

一段知青岁月一段珍贵回忆(一段往事一段情)(2)

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秋后,队里为为知青们修建了新窑洞,成立了知青点,知青们都搬到新窑里居住去了,杨燕生他仨也不在安庆明家借住了。搬家的头一天,安庆明的婆姨给杨燕生他们做了荞面饸饹,还有萝卜炖羊肉。他们搬走的时候,安玉叶的奶奶拉着杨燕生的手不放,她说舍不得他们搬走。

二队知青点的窑洞很宽敞,七名女知青住一孔窑洞,六名男知青住一孔窑洞,另一孔准备做厨房的窑洞就成了仓窑,在男知青们居住的窑洞里做饭,就省下了专门烧炕取暖的柴火。

秋收结束后队里没有啥要紧的农活了,知青们有时也到队里干一些零杂活,队里没活干的时候,杨燕生他们也要跟着乡亲们去打柴,做饭和取暖都离不开烧柴,单凭队里分的那一点秸秆,根本烧不了几个月,只能靠自力更生,不然就没办法烧炕做饭了。

看看队里的年轻人基本都没读过书,杨燕生就和大家商量了一下,利用晚饭后的时间教大家识字写字,安玉叶天天晚饭后也到知青点跟着学习识字,她也帮着知青们刷锅洗碗,有时还帮知青们烧火做饭,知青们对她的印象很好。

一晃就到了1975年春天,在安家沟二队插队落户的十三名北京知青还剩下六个人(三名男生,三名女生),其他知青都通过招工招干参军入伍离开了安家沟,还有一人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杨燕生因为他爸的问题,他一直不能招工招干,也不能推荐上大学,更不能参军入伍。就算大队同意他招工招干,可他根本无法通过政审。

大队书记安庆军看杨燕生很难离开安家沟,就找到杨燕生谁:“燕生,你干脆到咱小学校当民办教师吧,民办教师虽然不挣工资,但不用出山劳动,一个星期还能歇一天,一个月还以几块钱的补助金。”“安书记,我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去学校教书不合适吧。”杨燕生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安书记笑了笑说:“哦(我)对你们知青一视同仁,什么左派右派,我不管这个,在安家沟大队,我说了算,你尽管放心去教书,上级怪罪下来,我担着。”就这样,杨燕生成了安家沟小学的民办教师。杨燕生后来才知道,他能去学校教书,是安书记家的大女子让给他的位置。

安家沟小学就在安玉叶家的东边,在她家就能听到学校娃娃们的读书声。安玉叶家有时做了什么好吃的,玉叶她妈就让玉叶到学校门口等杨燕生,等杨燕生放学了,安玉叶就喊他去她家吃饭。杨燕生虽然不拿安玉叶家当外人,可他也不想总去她家吃饭,因为他早就听到了村里的风言风语,说他和安玉叶恋爱了。

说句心里话,安玉叶长得确实漂亮,个头也高,好多年轻后生都托媒婆到她家来提亲。安玉叶却说自己年龄还小,婚事不着急。杨燕生也很喜欢安玉叶,可他还没有在农村恋爱的打算,他父亲的问题没解决,他一直替父亲担心。暂时没有恋爱结婚的打算,他只能把安玉叶当作妹妹对待。

那年秋天,安志刚结婚了,他娶了三队会计刘本才家的大女子刘英。刘英长得也很漂亮,她比安玉叶大两岁,安家沟的乡亲们都说刘英和安玉叶是安家沟大队的两朵鲜花,谁娶到这样漂亮的婆姨那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那天去喝喜酒,一向不喝酒的杨燕生喝醉了,醉得东倒西歪的,是安玉叶搀着他把他送回的知青点。去知青点的路上,安玉叶问杨燕生:“燕生哥,你比哦(我)哥年龄还大,哦(我)哥都结婚了,你啥时候结婚呀?”杨燕生没回答,他醉眼朦胧地打量了一下安玉叶,突然发现安玉叶长得那么好看,他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

就是从那天起,杨燕生突然就爱上了安玉叶,一天看不到安玉叶,他心里就像少了什么似的。

1977年初冬,杨燕生得到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心里就凉了半截,一想到那恼人的政审,他心里就难受。那年冬季的高考,杨燕生没有参加,他担心就算考上了,也很难通过政审。

1979年1月中旬,杨燕生回北京探亲了,回到北京才知道,他父亲已经恢复工作了,他母亲也搬回家住了。看着父亲憔悴苍老的面容,杨燕生跪在他父亲脚下呜呜痛哭。

从北京探亲回到安家沟,杨燕生把从北京带回的糕点送到安玉叶家,把一条高级香烟和两瓶二锅头送给安书记,他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复习功课上去了,他父亲的问题解决了,他就不怕政审了,他要参加1979年的高考。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秋天,杨燕生以优异的成绩被人民大学第一分校录取,他梦寐以求的大学梦终于实现了。

离开安家沟大队的头一天晚上,杨燕生和安玉叶两个人在知青点哭到了半夜,他舍不得离开安家沟,更舍不得离开安玉叶。安玉叶也舍不得杨燕生走,她担心杨燕生走了,就再也不回来了。杨燕生却发誓说:“玉叶,你等着我,大学毕业后我就回来娶你。”

回到北京不到四个月,杨燕生就收到了安玉叶的来信,她说她已经嫁人了。杨燕生不相信,等学校放了寒假,他就赶回了陕北,到那才相信了,安玉叶真的结婚了,她嫁给了山后贺家沟的贺二孬。当天下午,杨燕生就离开了安家沟,他是流着眼泪离开的。

大学毕业后,杨燕生当上了国家干部,到了1986年,三十五岁的杨燕生才结婚成家,因为他心里一直放不下安玉叶。

2003年冬天,安庆明去世了,杨燕生赶回陕北,送了安大叔最后一程。那次回陕北,杨燕生也是当天就离开了安家沟,他怕见到安玉叶心里难受。从那以后,逢年过节,杨燕生都会给安玉叶的母亲寄一点钱,在安家沟,安玉叶的母亲就像他的亲人。

2022年春天,安玉叶的母亲去世了,杨燕生又赶回陕北,送了他的老婶子最后一程。料理完老婶子的后事,杨燕生没有立即离开安家沟,他住在了安志刚家,他想弄清楚安玉叶当年为什么要急着嫁给贺二孬。那天晚饭后,安志刚的婆姨跟杨燕生讲述了安玉叶为什么突然嫁给贺二孬的那段往事。

原来,杨燕生离开安家沟两个月后,安玉叶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异常,她就让她嫂子(安志刚的婆姨)领她去公社卫生院检查,医生说她怀上了。

得知安玉叶有了(怀孕了),安玉叶的母亲气得差点没昏过去,她狠狠打了安玉叶一巴掌,气呼呼地说:“你个死女子,咱先人的脸算是让你给丢尽了,你咋还有脸活着哩……”

那天晚上,安玉叶一夜没回家,她父母和哥哥嫂子找了一夜,也没找到安玉叶。第二天半晌的时候,安志刚听说山后贺家沟放羊的贺二孬(贺兴田)背回家一个女子,他第一时间就跑到了贺家沟,那女子正是他妹子安玉叶。听贺二孬说,玉叶跳崖摔昏了,他就把她背回了家。

贺二孬虽然不善言辞,个头不高,可他人不傻,长得也不赖,就是年龄比安玉叶大五岁。就这样,安玉叶成了贺二孬的婆姨,过门不到七个月就生下了一个男娃。有人怀疑那娃不是贺二孬的,贺二孬却说:“七成八不成,娃娃是早产,你们可不要瞎胡说哩。”

听完安志刚婆姨的讲述,杨燕生泪流满面,第二天一早他就跟着安志刚的婆姨去了贺家沟。当看到那个高大魁梧的中年男人时,杨燕生心里说不出是啥滋味。那个中年男子就是安玉叶的娃娃贺家山,他们一家人都在延安生活。

等把贺家山一家三口送走后(他们回延安了),安玉叶哭着说:“燕生哥,事情都过去了,你就不要再打扰娃娃了,村里人虽然都知道娃娃不是贺兴田的,可娃娃一直都拿他当亲爸。贺兴田也不在了,你就让他安安稳稳睡在黄土里吧。”那一刻,杨燕生搂着安玉叶失声痛哭,他的心里就像刀割一样疼痛。

从陕北回到北京,杨燕生通过微信转给安玉叶两万块钱,并对她说:玉叶,我永远是你的哥哥,你和娃娃有什么困难就吱声,我会尽力帮助的。

一段知青岁月一段珍贵回忆(一段往事一段情)(3)

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那段令人心痛的情感经历,杨燕生先生泪流满面,他说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冲动会给安玉叶造成这么大的伤害,也给安大叔一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害,他为此非常内疚和自责,虽然一万句对不起也于事无补了,可在这里杨先生还是想对安玉叶一家人说声对不起。

擦掉眼泪,杨燕生先生哽咽着说,以后的日子里,他将尽自己最大努力,尽力照顾好安玉叶的晚年生活,也尽可能地去关心照顾贺家山一家的生活。能尽力去关心又不打扰到自己的亲人,是他最大的心愿。

作者:草根作家(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用了化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