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

一声声悲切的哭声从灵堂传出,每一位听到此哭声的人,都不经被这悲伤情绪所感染。发出这一声声啼哭的人叫武会霞,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她并不是死者家属,甚至她与死者没有任何关系。那么为什么武会霞会在丧礼上哭得如此伤心呢?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1)

武会霞

而且武会霞竟然在其他葬礼上也这样痛哭过,这又是为何?这一切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武会霞特殊的职业身份—哭丧人。

何为哭丧?哭丧由汉朝时的“唱挽歌”演变而来,流行于南北朝,后期更是传播到东亚等各个国家。它用哭来宣泄对逝去亲人的悲痛与怀念之情,用唱向前来悼念死者的人们传递死者生前的事迹。哭的音量大小代表着哭者对死者的怀念深浅和后辈对长辈的孝顺程度。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2)

武会霞

在某些地区,如果葬礼上的哭声太小,死者的子孙后代还会被嘲笑。所以哭丧做得好坏甚至关系到了死者亲属脸面问题。正是因为这样,为了脸面和博得孝顺的美名,死者的亲属们在哭丧上颇下功夫,最后想出了拿钱请人哭丧的办法。

职业哭丧人就这样应运而生,武会霞就是这群职业哭丧人之一。那武会霞又是如何接触到并进入哭丧这一行业的呢?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3)

武会霞

武会霞的家在河南偃师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四面被山林围绕,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甚少。村里每家每户靠着几亩田地勉强过活,武会霞家更是这个村里的特级贫困户。上有90多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下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一家人更是挤在狭小的茅草屋里。

屋内的摆设少得可怜,仅有三张床,一个灶台和一张桌子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家里的劳动力只有武会霞和她丈夫两人,武会霞主要负责在家照看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丈夫则每天起早贪黑地在地里劳作。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4)

全家的生活主要靠每年变卖地里收割的粮食来勉强维持。生活的重担一度压得武会霞和她丈夫喘不过气来。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武会霞接触到了哭丧,并萌发了想要从事这一职业的想法。

那是偶然的一天,武会霞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到县里给母亲买药。回来的途中,她碰见一户人家正在办丧事。一般遇到这种事,人们大多下意识的会避开。但是那天武会霞被丧礼上一阵阵响彻天际的哭声给吸引住了。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5)

哭丧人

她知道一般丧礼上都会有儿孙哭诉的环节,但这还是她第一次看到有人哭得这么大声,而且这一哭竟然哭了有两个多小时。这可让武会霞感到既好奇又疑惑:不知道是这县里哪位大人物死了?居然有这么多人给他哭,还哭得这么伤心?

于是武会霞向周边的人打听了起来。令她惊讶的是,原来这些哭诉的人跟死者一点关系也没有,他们是死者亲属花高价专门请来哭丧的。这时武会霞才了解到原来还有专门为别人哭丧这种事情,而且这件事情还挺赚钱的。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6)

她大概算了一下,一场哭丧下来,大概能赚到六七百块钱左右,这可比她和丈夫在地里累死累活干半个月的收入还多。不得不说,面对这么诱人的价钱,武会霞心动了。

在回家的路上,武会霞在心里便一直琢磨着她也去当哭丧人这件事。但是直到回到家里,她也没有想好如何向丈夫开口说起这件事情。专门为死者哭丧这件事情,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件晦气的事。

武会霞觉得自己丈夫肯定不会同意自己去做哭丧人。可是看着这个简陋破败的家,还有床上病重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武会霞觉得她不能任由日子这么过下去。她要想办法赚钱,改变这个家的现状。这天晚上临睡前,武会霞终于鼓起了勇气向丈夫提起了这件事情。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7)

武会霞

果然不出所料,丈夫对此事表示了强烈的反对。武会霞的丈夫认为,如果自己的妻子去干哭丧这件事情,以后他们全家在村里都会抬不起头来,会被村里人嫌弃他们家晦气。武会霞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可是在养活全家人这个困难面前,被人嘲讽又算得了什么呢!

经过一晚上的彻夜长谈,武会霞的丈夫渐渐被妻子说服。他也明白这个家再找不到赚钱的路子,真的就没办法维持下去了。眼看着岳母的病越来越重,几个孩子马上也要上学了,这些都是一大笔开销。

可是,如今家里一分存款也没有,甚至还欠着债。无奈之下,武会霞的丈夫同意了妻子的想法,但要求她暂时不要让家里其他人知道。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8)

武会霞

武会霞很快地就联系上了一家专门从事丧事办理的团队。因为天生嗓音洪亮这一优势,武会霞得到了这个团队负责人的认可,并接到了她的第一单生意。毕竟是第一次,武会霞难免有些紧张。

她不停地演练着哭丧的各种环节,哪个环节该怎么哭该有什么动作,她都烂熟于心。死者生前的事迹也被她背得滚瓜烂熟。丧事仪式开始前两个小时,武会霞开始装扮。一般为了应景和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哭丧人都需要穿上专门的白衣,头裹白绫,脸上甚至会画上夸张的血泪妆。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9)

血泪妆的哭丧人

仪式开始,敲锣声、打鼓声、摇铃声、念经声纷纷响起,接着死者的亲属开始围着棺材转圈并行跪拜礼,这时武会霞便开始声泪俱下地讲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讲述过程中,武会霞渐入佳境,将自己代入其中,仿佛自己真是这位逝去母亲的女儿。

武会霞的悲伤情绪很快感染了在场所有人,不少人都开始抹泪。哭诉完死者的生平事迹后,武会霞便扶着棺材放声大哭,声声悲切,无不让人动容。然后她开始边哭边给死者磕头,一场丧事下来,武会霞整整磕了600多个头。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10)

武会霞

她的双腿跪得麻木到久久不能恢复知觉,嗓子也哭得沙哑。不过武会霞卖力地哭丧得到了死者家属的认可,除给了她原定的700元还额外包了奖励给她。这使武会霞大受鼓舞,也看到了未来生活的希望。从此武会霞便正式踏上了哭丧这一道路。

武会霞这一干就是6年多时间,她说:“每年我基本上要哭将近七八十场,按照要求,几乎每场都要磕头,这六年来到底磕了多少头?我自己都数不清。

现在膝盖上是厚厚的一层茧,都是跪出来的。我也不是场场状态都很好,有时候面对完全没关系的死者还必须得哭出来,真的是难!没得一点技巧还真是不行。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11)

武会霞

”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武会霞的敬业让她很快在哭丧这个圈子打出名声,许多人家办丧事都会首选让她来进行哭丧。靠着哭丧,武会霞家的生活情况得到改善,以前家里几乎没有存款,这几年不仅还完了以前的欠款还能有存余。

然而,武会霞做哭丧人这件事最终还是被家里的亲戚和周围的人知道了。村里人每次看见她不仅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和她打招呼,还会对她指指点点,背地里说她晦气。家里的亲戚甚至直接找上门来骂武会霞,说她父母健在却给别人哭丧,这是对长辈不孝,给家族蒙羞。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12)

武会霞

母亲得知此事后,更是觉得是她的病拖累了武会霞一家,一度拒绝吃药看病,以此希望武会霞不要再从事哭丧这一职业。面对这些指责和疏离,还好有武会霞的丈夫帮她一起分担。慢慢地,武会霞开始学会忽视和习惯这些嘲讽,她专心过好自己的日子。

后来武会霞将她的哭丧事业越做越大。她和自己的丈夫组建了一个名为“心声”的戏队,并为哭丧仪式开创了新的形式,除了用哭还可以用歌曲或戏曲的方式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这些新形式让丧礼焕然一新,很受大家欢迎。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13)

看着“心声”戏队的生意越来越好,曾经那些疏离武会霞一家的村民们渐渐不再排斥她们,甚至在武会霞戏队缺人手的时候,愿意帮忙。武会霞也不计前嫌,带领整个村子一起致富。

现在的武会霞面对那些嘲讽和排斥,不仅能够淡然处之,甚至还会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她说:“没有什么不光彩的,这哭丧还是属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我这也算是为民俗文化做贡献呢!”。武会霞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也算得上是风雨之后见彩虹。

河南哭丧女哭灵(5旬河南妇女哭丧)(14)

对于哭丧这一习俗,人们对它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陋俗,不值得提倡;有人认为哭丧存在时间悠久,对于研究中国丧葬文化有着一定的价值。但不论哭丧这一习俗的好坏,我们在对待从事哭丧这一职业的人时,还是应该尊重理解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们。

因为比起整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之人,他们至少是在努力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