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门前有坟墓(俗语房前望见坟墓)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房子的好坏也尤为重要,因为这关乎着未来生活的舒适度,对此,古人的想法也和我们一样,而且他们对房子的重视程度要远比现在的我们高的多,对于房屋的建筑结构以及朝向等诸多方面也有着很多的说法和讲究。
在古人眼里,很多因素都会影响未来的生活以及整个家庭发展的命运,在民间有这样一句与之相关俗语:“房子望见坟墓,儿孙应寻活路”,那这句话讲述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道理呢?
房前望见坟墓有什么忌讳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都喜欢平坦开阔,采光度比较好的位置,再就是交通便利,周围有着繁华的市井,一般这样的住所都是人们心目中的首选,几乎不会有人在建造房屋或者是选择住处的时候临近坟墓。
虽然说并没有法律的限制,但是也不会有人这样做,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人们认为这是非常忌讳的一件事,甚至提出“房子望见坟墓,儿孙应寻活路”这样的说法。
这句话说的就是是要是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出门就看见坟墓,或者说离坟墓非常近的话,那会对子孙后代造成不利的影响,也会影响家族在未来发展的运势,乍一看这样的说法是很迷信的,但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以及文化思想来看,其中还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的。
在古代人们在选取墓地的时候,都会被祖先挑选一块所谓的风水宝地,埋葬死者的地方一般都是比较阴暗潮湿的,聚集阴气比较重的地方,因为死者就是属于阴属性的,选择这样的地方才能够与之匹配,那从这一点来看,这样的地方是适合埋葬死人的,而不适合生人居住。
房子要是建造在这种地方的话,时间长了肯定会因为环境的原因出现潮湿发霉的问题,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及时处理,否则就会危及家人的健康。
另一方面就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说,在很多时候,古人埋葬死者都会选择一些偏僻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更加的安静,不会被陌生人所打扰。
反过来看的话,这样的地方肯定是远离闹市的,如果日常生活中想要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或者是寻求他人帮助的话是非常不便利的,这难免会导致很多的麻烦和困扰,如果遇到什么紧急事的话,还有会耽误时间。
再就是等到子孙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一定会远离家乡去发展自己的事业,而这样的家庭对他们回家探亲来说是不太方便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他们回家的几率,那在未来子孙势必会选择在其他的地方安家立业,而不会选择返回老家与父母团聚,这对于重视家庭观念的古人来说也是一种悲剧。
从实际出发,对个人的影响
我们抛除古人这些落后的观点,也不去看当时社会思想和文化传统来说,从实际出发,这样的房屋选址也是不正确的,而且对于个人的确会造成一些危害,这种危害主要从心理和精神方面来说。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家庭在建造房子的时候选择在墓地的旁边,那这肯定会给家人心理上带来一些恐惧感,毕竟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鬼神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的心理。
即便到了现在,这种心理也仍然普遍存在着,所以出现这种畏惧的心理也是人之常情,这种情况到了晚上尤为明显,总会不知觉的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谁也不想在晚上出行,或者是下班回家的时候有这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吧!
而一旦出现这种心理,久而久之势必会对于我们个人的精神造成一些影响,它会干扰我们个人的情绪,让我们总会有紧张害怕的感觉。
这种消极情感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更会在无形之中危害我们个人的身体健康,与此同时,这种精神压力也会在未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想必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吧!
古人对于风水学说的重视和应用无论是从当下还是从古人的角度去看,这句俗语都有着一定的道理和意义,而归根结底还是从风水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也是古人一直所遵循的原则,而且从现在流传的很多俗语来看风水学说在房屋建造和布置方面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
就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古代在建造房屋或者是大型的宫殿的时候,都会采用坐北朝南的房屋走向,即便到了现在,人们也遵循这样的规定,在古人眼里这是一种身份尊贵的象征,但是从现在的地理学角度来看,这样的房屋走向更有利于室内的采光度,同时也能够避免季风气候造成的大风风向。
再就是古人选择房屋的位置的时候,都喜欢有山有水的地方,风水学说肯定是讲究地理位置优越的,有山有水自然也就是风水宝地的上等首选位置,而这其中也是有着很多的说法的,建造房屋的时候一定要背靠山,面朝水,同时整体的方位也要因地制宜。
这种环境优美的地方不仅会给家人带来愉悦的心情,同时在古代物资匮乏的年代,有山有水可以为居住在附近的人们提供一些生存资源,也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去赚取一些钱财,所以从现实生活这方面来看,这样的地方还真的是很符合古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求的。
结语虽然说古代的一些说法或是讲究存在着封建迷信的思想,但是很多时候结合实际来看,这其中有着古人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总结出来的一些片面性的道理,这或多或少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然,我们也要有一个正确的观念,能够以科学的思想去看待流传下来的这些俗语,重要的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应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