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传杨坚武功(隋唐英雄传2)

一登场就是隋国公,太子岳父。

参与灭北齐之战,更领定州总管,与北周皇帝并肩的实权者,杨坚。

两汉至今,多少皇帝起于草莽,出身低微,一路往上爬,成就不朽天子传奇。就连王莽都要扮个几十年模范生。

杨坚,免。

他的父亲,是北周开国大将杨忠,东征西讨,毕生志愿就是统一天下。

杨忠啊,十八岁的时候,就被「抓」去南梁。后来跟着陈庆之北伐打上洛阳,又跟着洛阳城回到了北魏手中。然后加入了独孤信的旗下,在洛阳被北齐始祖高欢打得险死还生。

接着跟独孤信征讨荆州,又一次投降南梁。最终回到宇文泰身边,以勇猛善战被重用。

杨忠一点都不喜欢南梁,他喜欢打南梁。

他也不喜欢北齐。

算是满真心想要消灭这两个国家没错啦。

隋唐英雄传杨坚武功(隋唐英雄传2)(1)

却说,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齐,留下杨坚等人掌管后,便返回长安。半年后,为祖父宇文肱移棺改葬于冀州,并诛杀齐后主。

宇文邕过去的基本国策,是中央集权,宗室屏藩,以异姓军阀镇之。所以才会有打下北齐,杨坚当老大的事情。

但很显然,这半年内有人给他献了策。

我们很快地看一下宇文邕这半年的改革。

第一,同姓,同母姓皆不得通婚。

这是在动「世族联姻」。

第二,贱民平民,百世不改。

阶级稳固。

第三,贵族只能穿「九布」。

也就是从衣着上去再一次强化当前阶级。

北周所采取的,是「北魏鲜卑制」。从宇文邕老爸宇文泰还在执政,还没建立北周就是这样的。

注意了,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是打破阶级胡汉的政策。而逐渐累积的冲突,一步步导致北魏从内乱,分裂,到灭亡。

胡汉事小,阶级事大。

北齐本身就是利益受到侵犯的河北世族,所支持的新政权。

意即简单说,宇文邕意识到北齐故土的世族,跟他们北周不一样。北周现有的大族,几乎都是他爸宇文泰按照战功分派下去,毕竟是死忠的。

现在,宇文宗室大举进入河北山东接收领土,在军力威胁下或许不乱,但肯定也不会顺的。

关键就在于,杨坚当时怎么处理?基于小恶可隐大恶可改的春秋笔法,很可能就是杨坚惹毛了河北。答案就是没被记录。

十月抵达邺城的宇文邕,颁布了一道新命令:十月以前,北齐故土的奴婢,一律解放。如果要继续跟主人待在一起,主人必须给他们新的身分与职务。

这根本就挑明了跟河北世族决裂。

接下来就大事了。

「东寿阳土人反,率众五千袭并州城。」

「移并州军人四万户于关中。」

「以柱国、随国公杨坚为南兖州总管;上柱国、申国公李穆为并州总管。」

「废并州宫及六府。」

「北营州刺史高宝宁据州反。」

十二月就是这么忙。

简单为您说明一下:山西河北造反,将大量军户撤出,废弃掉山西晋阳的北齐陪都。并且,杨坚调任南部,李穆负责「灾区」。

隔年,宇文邕改以巡狩方式,去跟河北世族会面。还没看出什么成效,原本的塞外盟友突厥,就宣布要为北齐讨回公道,入侵幽州了。

宇文邕立刻点起兵马,要北上迎战,但突然就不舒服了。北周的五道出塞军暂停了动作,观望,而宇文邕不仅没有好转,更下令返还长安。

才刚上路,宇文邕就断了气。

快马通报了长安的皇太子,隔日即位,是为周宣帝。

隔月,杨坚的女儿,受封为皇后。杨坚也被征召回朝,位极人臣。

周宣帝跟父亲的梦想不一样,他上位第一件事,就想修法。之后一切依法办理,谢谢指教。

杨坚就跟他说,现在新领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你在那边加法条,只会搞得故土跟新地人民一般的无所适从。

很有道理,可周宣帝不听。

诚如杨坚所言,新领土的叛乱越来越严重,周宣帝就学爸爸,讲武准备出击。还没出动,我大突厥已经又起炉灶,开始攻打陇西侧。

领土大了,难免左右失顾。

更要紧的是,这边可是支持北周的关陇集团大本营啊。

隋唐英雄传杨坚武功(隋唐英雄传2)(2)

但周宣帝还是不处理,他决定向前辈们学习。想要四面八方控制北朝领地,最好的首都,就是洛阳。

周宣帝下诏,兴洛阳宫,准备迁都。并且自号天元皇帝,这孩子怪怪的。

那现在东世族也不爽,西世族也不乐。还愿意支持北周的,大家共通的上谏最佳管道,就是杨坚。

可杨坚越囉嗦,就变成周宣帝越不满。

「你女儿是皇后了不起?」

杨坚的长女杨丽华,此时升格为天元皇后。

而我们天元皇帝大人,干脆来追加皇后:又立天元帝后,左右皇后,还加了一个天中皇后。

这招北魏前期还真有出现过,也不算违了传统。

五后并立,后宫大战,随即展开。

这部分倒是封得很严实,我们大概了解一下。

天元帝后朱满月,其实是南朝俘虏后代,家里没背景的。之所以上位,是因为她生下了天元皇帝的第一个儿子。

朱满月比皇帝大了十几岁,少年时还喜欢姐姐。成年当上皇帝,谁还喜欢阿姨啊。这就显示,第一个这是其他大臣推的,要压倒杨丽华。之后为了继续加后,改称天皇后。

第二位则是天左皇后陈月仪,父亲是大将军陈山提。

北周不是两汉,大将军这个名词倒是不需要太过度解读为第一人。

陈山提本是北齐官员,东兖州刺史,自称颍川人。这样的地缘姓氏,基本应该是过去支持兰陵王一脉的河南世族。

在北齐时代,他们就很支持南下灭陈了。

当时是一次两后,跟天右皇后元乐尚一起受封,这一看也知道是北魏皇族元氏。

需要说明的是,平衡势力的两端,不是周宣帝跟杨坚。严格来说是「一统派」与「维持现状派」。

不难理解吧?打下北齐之后乱成这样。

有些人上前线,打北齐,捞油水。

有些人出钱不出力,第一波就没捞到。

结果河北反了,突厥来了,他们还得再掏一次钱。甚至自己迎战从陇西进入的突厥。是你你会支持继续打陈朝?

而当时的各种记录看起来,杨坚都是不想马上开战的那个人。也就是周宣帝是一统派,杨坚则是维持现状派的领袖。

两人的内政意见,始终合不拢。

但现在是四后,两派各半,始终缺了关键力量。

很快地,陈月仪升上天中皇后,宣布以尉迟炽繁补上天左。

这是尉迟迥的女儿。

戏肉就在这里了,尉迟迥本是可与杨忠比肩的北周柱国之一。他的母亲,是宇文泰的姐姐,以汉朝术语来说算是外属,如今加挂外戚,坐镇河北。

河北稳了,你们维持现状派就闭嘴吧。

啊这边整理一下,免得都看花了,我自己也要花了。

杨天元皇后:现状派。

朱天皇后:一统派。

陈天中皇后:一统派。

尉迟天左皇后:一统派。

元天右皇后:现状派。

三票对两票。

更何况,有一块是你北周反战派怎么也安抚不到的。

就是南陈朝的侵攻。

敌人一直来,你能不还手吗?不还手皇帝位子坐得稳吗?

局势面上完全压倒杨坚的周宣帝,还不够满意。

公元580年,阳历6月2日,周宣帝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准备开战。

你反战,我就要你当先锋。

杨坚回报,我最近脚不舒服,晚点再出发。

五日后,周宣帝准备前往祭天,却觉得身体不适,返回皇宫,并诏杨坚前来「侍疾」。

有叫一个病人来看护另一个病人的道理吗?

老实说,周宣帝身边的近侍官员,很多早被杨坚收买。杨坚赶到之后,当天周宣帝就驾崩了。

而近侍官员出来宣读诏书,命太子即位,杨坚辅政。

你一看就知道有鬼,尉迟迥也是这么觉得。

一个月后,尉迟迥起关中兵造反。

先生你不是河北总管?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了:河北总管手中,握的是关中兵。所以关中世族不想打统一战啊,你拿我的子弟成就你的利益咧干。

当时的青州总管,也是尉迟家的晚辈,立刻回应。河北,河南,山东,大家群情激愤,纷纷举兵。

尉迟迥更派使者通知北突厥与南陈朝,当真是不灭杨坚势不休。

杨坚在四方叛乱下,自然决定先迎击河北叛军。

这时候还愿意支持杨坚的两个大将,一个是关中韦孝宽,另一个是陇西李穆。

关陇集团没在跟你五四三的,别看人名只有一个,其实就是家族代表了。

好,但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爸爸挺杨坚,儿子未必就挺了。大哥不挺杨坚,老三就觉得爸爸是对的。

总之,当时镇暴部队出发,也是一个乱。李穆的姪儿李询连忙派人去回报杨坚,请他再派一个亲信做监军。

杨坚派出的人,是高熲。

隋唐英雄传杨坚武功(隋唐英雄传2)(3)

这是日后隋朝的第一名相,几乎到了一个「要不是杨广杀了他,唐朝可能都要再晚个几十年才会出现」的程度。

所以还是记着一下有这号人物吧。

当时两军隔水对峙,高熲抵达后就说,不能等了,渡河,但要慢慢的渡,等我号令。

好,朝廷军开始准备,叛军也发现了。不过叛军推估,这恐怕还要个半天吧。于是尉迟迥的儿子,尉迟惇就下令十万大军大家养精蓄锐,待半渡而击。

高熲这边一收到敌军解甲消息,他妈的全力冲啊。

这就是过去台湾人很爱说的笑话:规定睡午觉?睡醒就被统一了吧。

尉迟惇大败逃回邺城,爸爸再掏十三万出来给你玩。

尉迟迥自己则带领万人精锐,披绿巾,号黄龙兵。而他身边更有由关中人组成的千人亲卫,这是他自己的兵,毕竟是死忠的,战力超强。

我说第二次了?没差啦。

韦孝宽跟高熲面对尉迟惇这些,还可以骗一骗。可老将尉迟迥亲自指挥,那就是硬碰硬了。

两边军心士气跟战力相比,朝廷军还是逊了一筹。

真的啦,怀疑杨坚弒帝改诏才是主流。

结果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景象。

「邺中士女,观者如堵。高熲与李询整阵,先犯观者,因其扰而乘之。」

邺城的世族男女,跑出来看热闹啦。看他们尉迟大将军如何轻松破敌。

而且就这段原文看,他们不是在城墙上看戏,是跑到战场旁边耶。

我只在岩明均的《历史之眼》看过类似的场景。马其顿部队在城外列阵,非士兵者还是可以在旁边走来走去,不会因此被杀。

是的,这些人既然敢围观,就表示中式战争到这时仍然有一定的规矩在。

不是瞎基八乱打一通。

但高熲见状,决定虾逼逼打了。他跟李询整队,往观战者那边前进。这边我要一直很注意不能写成老百姓。

于是,这些人吓到了,开始惊慌逃窜,也因此扰乱了尉迟迥的精兵。

尉迟迥因而大败。

我还是要再说一次很难想象,现在不是春秋那个周,是南北朝的周。这种象是宋襄公的败战方式,到底是什么啊?

数据上至少有十四万兵马耶。

总之,尉迟迥退入邺城。但这时世族子弟跟军队混在一块,敌我也混在一块,城门那是关不上了。

说好的无情战火咧。

尉迟迥一路退到北城,朝廷军从南面来的嘛。李询等人一路追赶,最终尉迟迥在包围下射杀数人,然后自杀。

河北的乱事,于580年阳历9月,由高熲平定。

河南的乱事,则在几天后由隋朝第二名相,杨素平定。

杨坚正式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丞相。年底,隋国公晋爵为王,这种套路,魏晋南北朝我们已经看了太多太多次。

581年,年仅八岁的周静帝下诏改元(换年号),下诏罪己。

阳历3月4日,周静帝禅让于隋王杨坚。

等等等一下,一点天子传奇都没有,不太好吧。

杨坚平定的北周最后之乱,其实应该分两部分。

不是地域性,是身份。

尉迟迥等人是军阀之乱,事实上,引爆这场叛乱还有另一个原因:五王之乱。

在周宣帝过世前,赵王宇文招就私下跟突厥联姻,请突厥入境。这是宇文泰的儿子,对周武帝宇文邕来说都是叔叔。

周宣帝重病当天,除了发出普遍被认为遭到窜改的「杨坚辅政诏」,同时也征召了包含宇文招在内的五王入京。

这很可能是一个杨坚的内应没能拦下的「真遗诏」。

就在五王陆续入京时,尉迟迥发动了兵变。他跟赵王宇文招的领地是连动的,这时尉迟迥就接收了赵国,并且表示他们的盟主就是赵王之子。

赵王跟杨坚自然就互相提防了。

杨坚没有贸然对五王下手,反而先杀了雍州牧毕王。有看过之前「宇文护执政」就知道,雍州牧在北周是最特别的核心职务。既是唯一州牧,更是关陇世族的主要管理者。

就像前面说的,杨坚在解放关陇世族,让他们能专心为自己效力。一方面,也是在警告五王:「我知道你们六个都在图谋不轨。」

为什么不杀这五人?因为尉迟迥以赵王名义叛乱。回应他的,就是其他四王的领地。五王一除,叛乱就没有回头路了,不死不休。

杨坚反其道而行,宣布五王可以带剑面圣,上朝不拜,借以告诉五王:「我不会趁机杀你们抓你们,等到叛乱结束,一切自会水落石出。」

眼看前线战事持续着,五王也安份下来。

这日,赵王邀请杨坚到家里喝酒,表示有要事相商。

入赵王府后,赵王表示随从都不能跟,要和杨坚单独聊天,就进了寝室。

赵王事先嘱咐自己的两个儿子:「你们找机会送瓜进来,到时我们就刺杀杨坚。」

当时只有杨坚的堂弟杨弘,与亲信元冑兄弟跟到门外等候。酒过三巡,两个少年送瓜来,其他人没多想,就元冑觉得不对劲。

正当赵王要取刀切瓜……切杨坚这个瓜娃子的时候,元冑不管三七二十一推门冲了进来。

「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赵王大怒,手中持刀怒骂:「我跟丞相说话,你是个什么东西?退下。」

元冑非但不退,更扣紧佩刀,慢慢往前走到了杨坚旁边。

「下官元冑,多有冒犯。」

赵王一愣:「你就是七哥手下那名勇士?」

元冑本为齐王宇文宪亲卫,战功显赫,武艺高强,宇文宪也是常常跟兄弟们吹嘘的。

附带一提,宇文宪是周武帝宇文邕的最佳帮手,杨坚还排在后头。而周宣帝最顾忌的,一开始也是宇文宪。索性直接下手干掉了这个七叔公。

赵王知道元冑不好惹,就假装不舒服要去后面吐,叫元冑跟他一起。

但元冑看赵王对两个儿子连施眼神,就一再拒绝。

杨坚在干吗?

隋唐英雄传杨坚武功(隋唐英雄传2)(4)

在茫啊,赵王就是看他茫了才要下手的。

这时,五王之一的滕王也到了。

门外大声宣进,惊醒了杨坚。

杨坚也是傻了,马上起身出门要去迎接滕王。

元冑连忙跟上,低声道:「事情有异,我们得赶快离开。」

杨坚还没清醒,说道:「他们又没有兵马,能把我怎样?」

元冑大叹:「杀你一个人,要什么兵马?罢了。」

杨坚迎了滕王,又要入坐,元冑却听得分明,屋后有金甲摩擦之声,只怕武士们已经准备好了。

元冑直接把杨坚拎起来:「相府的事情不能再拖了,请丞相回府吧。」

一推一让,把杨坚送了出去,自己则挡在房门口,宛若天神。

二王本欲发难,一时也不知如何做处。

回过神来,元冑与杨坚早已去得远了。

这场樊哙张飞二合一的小型鸿门宴,就这么落幕了。

对,杨坚的天子传奇没什么无双战神算无遗策,就是刘邦刘备的一样好运而已。

啊,大不敬,吟诗好了。

魏晋南北朝,上百皇帝数十国。

一统天下者,唯天命所眷顾也。

公元581年,即大隋开皇元年。

新的时代,就此到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