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书28枣核(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28.枣核教学导航,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三年级下册语文书28枣核?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下册语文书28枣核
28.枣核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读准10个生字,读通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人物特点。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和趣味性。 4.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人物特点;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体会民间故事的奇妙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热爱民间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课题,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民间故事,作为一种集体创作,在情节、主题、人物等方面有显著的类型化倾向。主题的类型化,指许多故事表达同样的主题,如表达生活变富或弱者获胜的愿望,对于机智善辩的赞扬、对于愚蠢呆笨的讽刺等。故事对人、事物、景物的个性化描写较为缺乏,叙事手法较为粗疏,但这点从另一角度看就是质朴简约,与民众的审美趣味相契合,而且叙述粗疏的不足为情节的强烈趣味性所弥补,使故事成为现代民间叙事文体中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民间故事一般都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小组交流,根据课后提示理清课文层次。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1)枣核出生,爹娘发愁。(1-2自然段。) (2)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第3自然段。) (3)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4-7自然段。) (4)枣核戏弄县官。(8-13自然段。) 4.再读课文,继续了解课文内容。 | |
四、作业:把课文读通顺、读连贯。 |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 3.教师评议,导入学习。 | |
二、走进课文,深入探究。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根据学生情况重新划分学习小组。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对这一部分感兴趣,了解内容,感受人物特点。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引导交流。 4.交流一: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标注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时间:古时候;地点: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人物:枣核、枣核爹、枣核娘、邻居们、衙役、县官。) 5.交流二: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古时候,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孩。)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发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因为孩子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板书: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从枣核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枣核是个有志向的孩子。) (4)怎样读好这部分课文? ①课件出示:古时候,在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只有夫妻两个人,他们成天盼着要个小孩,常常叹着气说:“咱哪怕有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也好哇!”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读出夫妻两人的愁闷,读出要孩子的迫切希望。 ②课件出示:没想到说了这个话不久,果然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夫妇俩欢喜得很,给孩子起了个名叫“枣核”。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现出夫妻两人的欢喜和激动。 ③课件出示: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说:“枣核呀,白叫我欢喜了一场,养活你这样的孩子能做什么!”娘说:“枣核呀,你一点儿不见长,我真为你愁得慌!”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读中表现出夫妻两人的愁闷和对孩子的担心。 ④课件出示: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枣核的志向远大。 (5)学生练习感情朗读。 6.交流三: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第三自然段。 (2)小组交流:枣核都学到了哪些本领?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4) “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5)对早和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6)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拖拉机,没有播种机,没有联合收割机……总之,我们想在的高科技产物那个时候一件也没有,人们用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地。对于枣核这样的山村孩子能学到那么多本领已经很了不起了。 (7)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读出对枣核的敬佩。 7.交流四: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课件出示: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①读句子,联系上写文进行思考,小组交流:这个句子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像这样的句子叫什么句子?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③教师小结:像这样的句子叫过渡句,过渡句的作用是连接上文,引起下文。在文章中使用过渡句能够使文章结构紧凑。 (2)快速浏览课文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看自己能发现什么? 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长做好汇总和记录。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③教师小结: 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靠自己的本领,折腾得衙役们筋疲力尽,困倦地睡着了,枣核趁机把乡亲们的牛、驴牵回了村子。从中可以看出枣核是个不畏权贵、善良、为乡亲们着想的孩子。(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读出对枣核的崇敬。 8.交流五:枣核戏弄县官。 (1)快速浏览课文8-1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看自己能发现什么? ①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长做好汇总和记录。 ②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③教师小结: 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枣核戏弄了县官,表想了枣核超人的胆识、超强的本领和无穷的智慧。(枣核戏弄县官。) ④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读出对枣核的崇敬和羡慕。 9. 举手自荐,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10.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
1. 按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给下面的说法排队。 ( )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 )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 )枣核戏弄县官。 ( )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
三、拓展交流,练习续编。 1.枣核靠着自己的勤劳天天干活,学到了很多本领,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枣核又靠着自己的本领和智慧给邻居们牵回了被衙役们抢走的牛、驴,并且戏弄了县官。邻居们一定会再一次夸枣核,他们会怎样夸枣核呢?枣核的爹娘又会说什么呢? ①自由练习。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说互听,互相补充和评议。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发言,师生评议。 2.枣核又靠着自己的本领和智慧给邻居们牵回了被衙役们抢走的牛、驴,并且戏弄了县官。县官和衙役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他们会怎样对付枣核和邻居们呢?枣核又是怎么做的? ①自由练习。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说互听,互相补充和评议。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发言,师生评议。 3.“县官知道了枣核的厉害,再也不敢找乡亲们的麻烦了。枣核靠自己的智慧带领邻居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枣核是怎样带领邻居们过上幸福生活的? ①自由练习。 ②小组交流:小组同学互说互听,互相补充和评议。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发言,师生评议。 4.以上交流是对课文中的民间故事“枣核”的续编,你还能提供别的情境引导同学们和你一起续编这个故事吗?(学生畅所欲言。) | |
四、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教师小结:民间故事,这种文体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和传说,它是人成为客观世界的主宰之后产生并长期存在的文体。故事的内容虽有不同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立足于现实生活,其主题、角色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说到变形故事、动物故事、寓言、生活故事、笑话,其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 2.推荐阅读《中国的民间故事》。 《中国的民间故事》是2009年5月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建树和孙侃。 讲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收录了各族经典的民间故事,是一本故事大全。 《中国民间故事》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民族情感,作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也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给人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中国民间故事》收录了包括汉族、傣族、白族、纳西族、黎族、回族、瑶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羌族、苗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在内的数十篇民间故事。从中可见不同民族的不同历史和文化风貌,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中国民间故事对传承民族文化、启迪智慧、拓宽文化视野有着积极有益的作用。 |
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枣核 (1)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2)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3)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4)枣核戏弄县官。 |
[教学反思]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根据民间故事改写的,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把握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民间故事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不断地集体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种文学形式。这些故事大都直接反应了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 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纵观部编人教版教材,民间故事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纵观教材中的民间故事,课后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要求:复述故事。确实,民间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而小学生又天真烂漫,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生动曲折的情节趣味盎然,而想象和创编故事也符合他们的阅读心理。学生通过复述故事,能更加深刻领悟经典人物的形象,也能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从传承的角度来讲,我们将学生置于“讲述者”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并实现传统民间文化在学生身上的传承。因此,我们在教学民间故事时,要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抓手,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故事。同时,我们也知道,民间故事没有明确的原著,而是源于百姓的集体智慧,因而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诸多版本,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只要情节符合它原来的框架,故事符合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语言生动朴实,能体现自己丰富的想象。 创造性地讲述故事,学生对民间故事就有了阅读的兴趣,更有了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也算上得值得了。 可以说,民间故事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依据故事框架想象设计情节,大胆续写创编,来讲述故事,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训练学生的篇章结构意识,更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文本特点。这些故事流传了上千年,通俗易懂,它们的价值不仅在于故事好听,还涉及到了一些价值观、生活观、爱情观,对劳动人民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教学中让所学文本成为学生走进经典民间故事的一个“例子”,借助文本,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读懂这类故事背后的价值,并激发他们探究性阅读的兴趣。 |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孩子 枣核 犁地 梨子 折断 拆开 困难 清闲 牲口 姓名 张口 涨红
2.(1)竟然 (2)仍然 (3)果然 (4)分辩 (5)分辨
第二课时
1.(2)(1)(4)(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