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

引言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雄才大略,为世人公认,津津乐道,广受赞扬。

但对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叫好的人却不多,一直以昏庸懦弱形象示人。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讲:“高宗本庸懦之主”,岑仲勉先生说他“昏庸”,范文澜先生评价他“昏懦”,类似看法不胜枚举。特别是在现代影视剧里,李治几乎完全没有存在感,简直就成了老婆武媚娘的背景板。

但,历史的真实果然如此吗?

当然不是。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1)

李治和武则天影视剧形象

一、李治被立为太子并非偶然

先从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最终选择李治继承大统说起。

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其中长子李承乾、第四子魏王李泰、第九子晋王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在以立嫡为传统的汉唐,继任皇帝只能从这三个儿子当中选。

那么这哥仨究竟选谁合适呢?

还是看史书上是怎么说的吧。

据《旧唐书》记载,李承乾“好声色,慢游无度”,腿脚又有毛病,尽管一开始被立为太子,但李世民一直不太喜欢;李泰文笔好,还有著作,李世民很喜爱,曾“面许立为太子”,但后因夺嫡“谋反”罪被贬为庶人。李世民就“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计议,立晋王为皇太子”,群臣也都纷纷认为“晋王仁孝,当为嗣”。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2)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李世民立李治为皇太子后,开始手把手地教,一招一式地带。而李治也很争气,学的很快,李世民多次夸奖:办得好。《资治通鉴》说,“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其善”。

由此可见,李世民选择李治为皇太子,绝不是心血来潮,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以李世民的英明神武,也绝对不会让一个昏庸懦弱的儿子继承帝位;即使立为太子,如果李治表现不佳、不能胜任,李世民也绝对不会视而不见,把帝国权柄交给他。

二、李治其实很能干

李治一直比较勤奋,对政事很上心。

史书记载,李世民从贞观十三年到二十三年病重这10年期间,基本上3天一上朝。但是李治当上皇帝以后,坚持每天上朝,并说“朕幼登大位,日夕孜孜,犹恐拥滞众务。”《资治通鉴》记载,到了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宰相奏天下无虞,请隔日视事”,才改为两天一上朝。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3)

唐高宗李治画像

李治处事果断,赏罚分明。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与高阳公主、附马房遗爱等人图谋夺取帝位,李治发现后立刻命令宰相长孙无忌追查,将房遗爱等斩首,令吴王恪、高阳公主自尽。

李渊儿子滕王李元婴、李世民第七子蒋王李恽“皆好聚敛”,肆意搜刮民财。一次,李治赏赐给诸位王公帛各500缎,却故意不赏赐二王,并说:“滕叔蒋兄自能经纪,不须赐物,给麻两车以为钱贯”,让二人深感到很羞愧。

李治豁达大度,能够虚心纳谏。

即位之初,李治便鼓励臣下进谏,说:“朕初即位,事有不便于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每天都叫刺史10人到宫内,“问百姓疾苦,及其政治”。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李治再次要官吏上书言事。雍州参军薛景宣上书,对朝廷雇佣雍州4万人修筑长城一事提出不满,言辞激烈。有人请高宗诛杀他,李治却说:“景宣虽狂妄,若因止封事得罪,恐绝言路”,便没有惩治景宣。

由于李治虚心求贤纳谏,遇事常和大臣们商量,《资治通鉴》评价说:“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4)

唐朝疆域

李治积极进取,大力拓展疆土。唐朝统治的疆域,在李治时期是最大的。

永徽元年(公元650年),高宗令右卫郎将高侃打击突厥车鼻可汗,大获全胜,诸部全部投降,高宗设置单于、瀚海两个都护府、22个州加以管辖,“自是北边无寇三十余年”。

永徽二年七月,西突厥酋长、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唐,高宗即命左武侯大将军梁建方率军讨伐;六年五月,又命令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讨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又派遣大将苏定方,统率唐军冒雪追击阿史那贺鲁,平定西突厥,设置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进行管辖;次年又把安西都护府驻所迁移到龟兹,把旧安西都护府管辖地域改为西州都护府,巩固了唐帝国在西域广大地区的统治。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5)

李治和武则天影视剧形象

为了完成李世民的未了心愿,李治多次派兵东征高丽。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百济;上元元年(674年),又发兵讨伐新罗,新罗派遣使节纳贡称臣,自此成为唐朝藩属。

因此,说李治无能,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虽然李治赶不上其父李世民聪明神武,但也决不是昏庸怯懦之辈。史实表明,李治在位34年,还是有一番所为的,并不“昏懦”。

三、李治“昏懦”的说法到底来源于哪里

唐高宗“昏懦”说,源于《新唐书》。

《新唐书》为北宋宋祁、欧阳修等人所撰,相较五代十国后晋刘煦、张昭远所著《旧唐书》史料详实不同,文风比较简约,加入了宋代的历史观。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6)

欧阳修雕塑

《新唐书褚遂良传》记载,褚遂良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贬逐,后上表哀请李治赦免,李治不许,于是记载高宗“昏懦,牵于武氏,讫不省”。《新唐书则天皇后传》讲,武则天执政后,“已得志,即盗威福,施施无惮避,帝亦懦昏,举能钳勒,使不得专。”

可见,《新唐书》“昏懦”说的主要依据是李治受制于武后,但这个依据是经不起史实检验的。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7)

武则天画像

《旧唐书褚遂良传》记载,褚遂良反对废掉王皇后,是因为“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反对立武昭仪为皇后,是因为武氏出身寒微,又“经事先帝,众所具知”,“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把武氏曾侍奉过李世民的老底都翻了出来,李治听后,脸上当然挂不住。而且,褚遂良以顾命大臣自居,态度蛮横,说完就把笏板摔了。高宗大怒,想立即治褚遂良的罪,“上大怒,命引出”,由于长孙无忌劝说才作罢。第二天,李治征求宰相李勣的意见后,才把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

从此可以看出,对褚遂良一事,完全由李治一手处理,和武则天根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比《旧唐书》晚了几百年、北宋司马光所编撰的《资治通鉴》,却在“上大怒,命引出”之后,比《旧唐书》多加了一句话:“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僚!”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8)

刘晓庆饰演的武则天

此时,武氏还没有册封为皇后,竟然在皇帝、大臣面前如此嚣张跋扈,不太符合常理。司马光后来加上这一句话,不仅对唐高宗有所贬低,对武则天也带有明显的偏见。

其实,唐人对武则天评价还是比较公允的。唐代陆贽《陆宣公集传》赞扬武氏“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可以看出,对武则天不仅大为肯定,而且颇为敬重。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9)

刘晓庆饰演的武则天

但是,为何《新唐书》却对唐高宗和武则天多贬低,甚至否定呢?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从五代开始,史家多从封建正统、男尊女卑观念出发,开始骂武则天“牳鸡司晨”。北宋理学兴盛之后,骂风更甚,《新唐书则天武后本纪》说“武后之恶,不及于大戮,所幸免者也。”由于不满武则天当皇帝,所以迁怒高宗,责备他不应该立武氏为皇后,让其参政,“而流毒天下,贻祸邦家”。这才有了高宗“昏懦”之说。

说李治大权旁落的,也经不起史实的推敲。

《旧唐书高宗本纪》等多处记载,“后性明敏,处事皆称旨。由是始委以政事,权与人主侔矣”,可见,高宗因病委托武则天理政,是由于她“处事皆称旨”,两个人有共同的政治见解。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10)

范冰冰饰演的武则天

即使到了晚年,李治仍大权在握。《资治通鉴》记载,弘道元年(公元683年)三月,也就是李治死前的几个月,亲自下旨免去了宰相李义琰的职务,“义琰倚势,乃陵其舅家,不可复知政事也!”

这说明,李治临死之际,仍然掌握着朝臣的任免大权。司马光评论“天下大权,悉归中宫”,也仅仅是个评论,而不是史实,根本站不住脚。

结语

唐高宗李治在学识方面,也颇有修养,曾亲自作《白雪歌词》16首编入乐府。李治还是修订《唐本草》的发起人,派司空李勣为总监,约集众名医,文图合成54卷,大行于世。李治下令继续推行均田制,禁止土地买卖,户口显著增加,由贞观时不满300万户,到永徽三年就达到380万户。

真实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11)

李治与武则天塑像

综上所述,唐高宗李治在位34年,生产在发展,疆域有开拓。他的聪明才智虽赶不上唐太宗,但也并非无能,他让武后参与政事,也并不是出于懦弱,他的历史地位应当予以充分肯定。而不能仅仅凭借宋人对他的只言片语,便认为他是昏庸之君,毫无作为,由此被后人误解1000多年。

历史毕竟不是小姑娘,不能随心所欲地打扮。

参考资料:

《旧唐书高宗本纪》

《新唐书高宗本纪》

《旧唐书则天武后本纪》

《新唐书则天武后本纪》

《旧唐书褚遂良传》

《资治通鉴》卷二OO至二O三

如需了解更多,请点击下面卡片进行头条搜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