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拖延症毁了一生(让我看看谁是拖延症晚期)
“拖延症”背后的心理,
有可能是想回避任务带来的焦虑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网上的热搜话题“拖延症”,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
微博截图
比如,制定好计划,却迟迟不想付诸行动;晚上刷视频、逛网站,睡觉时间一拖再拖,等过了不知道多少个“再看五分钟”,才发现已是深夜……
对此,有人将原因归咎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认为这是人们转移某种焦虑情绪的方法;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一种“惰性”。对于“拖延症”,如何才能戒掉?
刷手机?发呆?
对一些人来说,手机是“拖延”过程中消磨时间的一个标配。
在现代社会,手机提供了铺天盖地的消息,大数据根据人们的喜好推荐各种文章或者短视频。人们乐此不疲刷着信息,情绪得以放松,但时间也在不知不觉中溜走。
在某企业工作的小金总结,自己的“拖延症”一般就是不想干活时刷手机、发呆 。刷手机也是漫无目的,主要是这些休闲娱乐活动能即时获得满足感,让情绪不那么紧张。
她还曾有如下经历:正查资料,突然看到一篇文章,于是决定先吃一波瓜,可能会花掉一些时间;在开始一项工作前,总觉得截止日期很遥远,等没办法再拖,才手忙脚乱开始工作。
“有时候我的‘拖延’,是一种暂时性的放空,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重新积蓄能量。”但小金也承认,过度拖延容易造成时间上的浪费 ,“我会有意识提醒自己,但收效一般。”
“拖延”不一定全是消极的
也有一些“拖延症”,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心理咨询师杨琳琼分享了一个故事:有一位高中生,心怀目标做好复习计划却一直拖着没有进展,时间不知不觉耗在了玩手机和发呆上面,他心里很着急。
经过几次心理辅导,这位学生才发现,自己迟迟无法启动学习计划,内在原因是害怕就算努力了还是达不到父母对他的高期望,所以干脆拖着不动,也避免了失败。
总结诸多案例,杨琳琼分析,“拖延症”背后的心理,有可能是想回避任务带来的焦虑 ,于是便找一些其它事情做,比如有学生在做功课前收拾书桌、看漫画。
又或者是“完美主义”作怪 ,总想着一出手即有光彩,做到最好,所以迟迟不能行动。
在她看来,如今网上流行的热梗“拖延症”更多像是一种调侃、自嘲,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疾病,而是人们对一种行为现象的描述。
网友微博截图
但“拖延”不一定都是消极的,其实有很多人都能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务,拖延的时间,也常常是思考酝酿和灵感激荡发生的过程 。
管理时间,严于自律
早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8.7%的受访者有过只顾着焦虑却迟迟行动不起来的情况。54.3%的受访者建议戒掉“拖延症”,提高效率。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拖延症”,并非全无办法。比如可以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找到原因,疏解情绪。
有观点提出,所谓“拖延症”和惰性,其实是结果性的表现。别对自己的“拖延”过分自责,需要具体分析成因,找到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
制定计划表,严于自律。
对一段时间内需要完成的工作,根据事务轻重缓急制定表格,明确关键步骤,克服畏难情绪,提醒自己如期完成,避免工作积压。
减少不必要的应酬,高效率管理时间。
拒绝惰性,提高执行能力,并根据情境及时调整工作角度,不要花了大把时间,还做的是“无用功”。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对于生活中一些琐碎的问题,拖延症无法解决,处理它们,有时候还得“正面刚”,以此掌握人生的方向盘。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