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死他乡回家有什么风俗(家乡的风俗要烧百日)

父 亲

客死他乡回家有什么风俗(家乡的风俗要烧百日)(1)

父亲于今年中元节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母亲过世之后,父亲整整陪了我们姐妹十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百味杂陈,父亲的影像在我心中愈发清晰,一幕一幕闪现脑海。父亲身材并不伟岸,但年轻时走路轻快,行事稳妥;年龄渐长,慈眉善目,是一位仁爱、有温度、可爱的长者。

父亲一辈子在工厂做工,对他的工作一丝不苟。退休二十多年了,一提他的工厂仍会眉飞色舞;一提他的同事就会滔滔不绝。父亲是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的一员,任劳任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是最招牌的表现。父亲退休之后先在老家,有了回迁房之后又回到北京。北广(北京广播器材厂的简称)是他工作了一辈子的工厂;人定湖公园,是一帮退休老工友每天聚会的地方。只要来北京,陪父亲在公园遛弯,就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工人阶级特有的硬骨头精神。他们常念叨王进喜、焦裕禄,他们珍视“铁人精神”,他们怀念那个火热的奉献年代。

今年一开春儿,一位特亲近的同事离世了,父亲郁闷了好长时间,唠叨了好多遍,“人又少了一个。”我说:“老爸,往前看,你想想现在生活条件多好。现在都说,活在当下。”父亲抬眼看着远方,出神了好久,一字一板地说:“现在条件是好了,人心却不厚了。”父亲,他们是特有的一代人,他们生活在“狠斗私字一闪念”的光荣时代,虽然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但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以及深入骨髓的“家天下”的思想却在他们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父亲有四个闺女,没有儿子。我从来没发现过父亲有丝毫的抱怨。没儿子的遗憾从来都没有流露过。相反,在公园里总是自豪地伸出大拇指,说我四个闺女都有能耐,都孝顺。

父亲最爱学习好的孩子,提起孩子学习,父亲就笑逐颜开。几次在公园夸赞,我大外孙女是中科院博士,二外孙女在民航大念书,外甥有望上清华呢。父亲是地道的工人,苦于文化水平低。他最崇敬的是厂里的工程师,对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曾经的黄厂长是清华毕业的,在父亲的车间实习过,父亲总是自豪地说,厂长是我的徒弟。一次在小区门口碰见,厂长喊“李师傅”,父亲满脸笑容,满眼自豪。随即父亲喃喃道:黄厂长可是我徒弟啊。在推着轮椅去公园的路上,父亲问:“小豆今年能考上清华吗?”小豆,是我最小的妹妹的孩子,准备高考。清华,在父亲的心中那是一座神圣的高峰,他希望他的子孙们能够去攀登。父亲爱他的几个孙辈,甚于爱他的几个子女。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父亲的字娟秀、俊朗、流畅又不失典雅、大气。我从上高中时就模仿,却写不出父亲的风骨。父亲看我的字,只是笑,不说话,也不指点。我有了女儿之后,父亲抱着,用车子驮着,很小的时候就教外孙女执笔、写字、画画。女儿现在还说,我的好习惯、爱学习的品质、绘画的天赋都是姥爷培养的;将来我要做一名有灵气的科研工作者。父亲把他殷殷的期望寄托在孙辈身上,孙辈潜移默化之中沿袭了老辈的风尚。

父亲从来不声嘶力竭高葫芦大嗓门地讲话,从来不六亲不认地发飙耍威风,他总是春风化雨,苦口婆心;总是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父亲从不动手打人,从不开口骂人,但我们从来都敬畏父亲、尊重父亲。父亲不怒自威!

我时时都在想,父亲是身先示范,以德服人。出身平凡的他,用言行、品性践行了人的操守!我仓促地写下这些文字,用全身心的挚诚,表达对父亲一种最生动、最真切地感动。父亲是导航仪,从此让我人生不迷路。

客死他乡回家有什么风俗(家乡的风俗要烧百日)(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