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况脱贫攻坚(高半山上前后村)
新华社成都8月31日电(记者惠小勇、黄毅、谢佼)绝壁万仞,江水湍急,柏油村道犹如一条黑色的飘带,顺山盘旋,直达云朵上的羌寨——茂县雅都镇后村小雨淅淅沥沥,羌寨云烟蒙蒙,宁静而祥和,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村情概况脱贫攻坚?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村情概况脱贫攻坚
新华社成都8月31日电(记者惠小勇、黄毅、谢佼)绝壁万仞,江水湍急,柏油村道犹如一条黑色的飘带,顺山盘旋,直达云朵上的羌寨——茂县雅都镇后村。小雨淅淅沥沥,羌寨云烟蒙蒙,宁静而祥和。
在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宣布的我国中西部40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的名单中,羌族聚居区之一的四川阿坝州茂县名列其中。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龙门山断裂带上的茂县,多数羌寨位于高半山上,生存条件艰苦,羌族群众脱贫奥秘何在?记者日前一探究竟。
记者到达海拔2450米的后村羌寨时,难觅人影,寨子里除了村党支部书记杨乃可生这个年轻后生以及十来名长者,青壮年都到高山林地草场采药去了,孩子们则随着祖父母在80余公里外的县城居住念书。
“我们村的绿水青山如今已经成了金山银山!”杨乃可生自豪地说,“每年5月至9月是我们这里的采药时节,村民们到村集体的林地草场采贝母、羌活等药材,夫妻两人运气好的话,一天能采价值上千元的药材。一个采药时节下来,一户人家少则挣个三四万元,多则挣个10多万元。”
“过去的日子真是苦,连衣服、鞋子都买不起!”60岁的村民杨吞回忆说,“我们村虽然户均有十来亩耕地,可是高半山上土地贫瘠,种庄稼只有土豆、玉米产量高点,我们要吃大米和白面,得到山下去换。而到最近的镇里赶场,也得翻越3座山,走上整整一天。”
曾经艰苦的生存环境磨砺出羌族同胞坚韧勤劳的优秀品质。“党的惠农政策、精准扶贫政策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羌族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杨乃可生说,“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村民们退出了大多数山地的农业耕作,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劳动力也从贫瘠的土地上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外出采药、打工,腰包越来越鼓。此外,村民每年人均还要领取草原生态奖补等各类补贴1800元。”
高半山上的羌寨,最盼望的是修路。2015年,一条柏油路修进了村,商贩直接进村收购药材,村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村64户人家,目前没有一个失学儿童,已经考出去了十几个大学生。”忆昔抚今,杨吞感慨万千。
作别后村,记者又赶到了同一座高山上海拔稍低的前村羌寨。村道两边的山坡上,石木结构的传统羌楼随高低起伏的地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果园里,青脆李挂满树枝。村党支部书记余二妹家的三层羌楼坐落在半坡上,虽然是老房子,但干净整洁,“留守”在寨子里的10余名群众聚在一起共话家常。
“我以前在县城开小卖部,收入不错。村民党员选我任村党支部书记后,我就卖了小卖部回家专心务农了。”精明干练的余二妹笑呵呵地对记者说,“前村有146户人家,种植青脆李577亩,今年开始挂果,后年就将进入盛果期。”
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算起账来:“在我们这个海拔2400米的高半山,青脆李产量比河谷地带低些,但一亩能产三四千斤,收入七八千元。”“作为产业扶贫项目,政府免费为群众提供青脆李苗木、培训种植技术。”
产业扶贫让因病致贫的前村村民陈福花一家脱贫:夫妻两人在家种了4亩青脆李,利用2万余元的项目资金补贴,养了20桶中蜂,每年卖蜂蜜收入七八千元。此外,陈福花的丈夫担任生态护林员,每年有6000多元的补助。告别贫穷,久违的笑容重新在陈福花的脸上绽放。
前村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我们村有143户人家在县城和成都周边有房子,老人下山养老、小孩下山读书,生活越来越好!”余二妹告诉记者。
高半山上前后村,精准脱贫各有招。因村因地不同,座座羌寨如今找到了自己的产业脱贫路径。帮助群众发展脱贫产业,茂县经历了多年的曲折历程,茂县县委书记高加军道出了其中的一段:20世纪80年代,全县大面积种植金冠苹果,风靡一时。随着金冠苹果品质退化,县上又不断引进红富士苹果、鸡血李、枇杷、红脆李等水果品种,不断地试验、比对、筛选、培育,直到几年前,最终培育出适宜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的青脆李。目前,全县已种植青脆李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近一半。青脆李下套种蔬菜,亩收入近2万元,蔬菜水果收入已占当地农民收入的60%。
茂县11万多人口中羌族有10万多人,占全国羌族人口约三分之一。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7872人减少至59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9%下降至0.71%。(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