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的背后(富贵是危机)

辛弃疾晚年写了一首词《最高楼》:“吾衰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暂忘设醴抽身去,未曾得米弃官归……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便休休,更说甚,是和非!”

这位曾吟唱“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一代名将,怎么会写下这样一首家长里短的唠叨词呢?词序里面,辛弃疾道出了事情原委:“吾拟乞归,犬子以田产未置止我,赋此骂之。”

原来,这是辛弃疾在教训儿子:一张嘴吃饭,需要几个勺子?能吃饱就不错了。最后还严厉警告说:“那些不义之财带来的富贵,注定是危机四伏。”

“富贵是危机”,短短5个字,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食色性也。”追求舒适,乐享富足,乃人之天性,本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富贵”是取之有道,还是巧取豪夺、贪赃枉法;是用之有度,还是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其结果大相径庭。

《典故纪闻》记载,朱元璋率兵击败陈友谅,部下看到陈极其奢靡的雕金床后感慨地说:“未富而骄,未贵而侈,所以取败。”朱则反问道:“既富岂可骄?既贵岂可侈?有骄侈之心,虽富贵岂能保?”覆车之辙,不可蹈也。朱元璋深刻汲取这一教训,即便身居帝位时,仍然“抑奢侈、宏俭约、戒嗜欲”,终成一代明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时代,若论财富与尊贵,谁人能比上帝王之家?然而,大凡有抱负、有作为的帝王,都对“富贵”怀有一颗敬畏审慎之心:富,则追求精神上的财富;贵,则修炼品德上的高贵。

《郎潜纪闻》里说,有一次,雪后初晴,清太祖出去打猎,担心草上浮雪打湿衣服,便撷衣而行。侍卫们私下议论:“上何所不有,而惜一衣耶?”太祖听了,笑道:“吾岂无衣而惜之,吾常以衣赐汝等,与其被雪沾濡,何如鲜洁为愈。”

同是清朝,世宗皇帝吃饭时,对饮料、饼渣,不丢弃一点点。每当宴请君臣百官,一定告诫他们珍惜粮食,不要随意残害天生万物。“躬行节俭,汝等正当效法耳。”这些帝王完全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却食不重味、克勤克俭,非是为了节约一尺布、一粒粟,而是倡导一种躬行节俭的良好风尚。

“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富贵之时,俭以养富,俭以养德,方可持久,皇家深谙此理,普通臣民也谨遵此道。汉代名臣刘向给儿子刘歆写《戒子歆书》,既语重心长又措辞严厉,告诫儿子“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要做到“恐惧敬事”,不要忘记“吊者在门,贺者在闾”。

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若农夫农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在给大儿子曾纪泽的信中也讲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

一篇清代的《治家格言》说得更是直白:“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然而,“富贵是危机”的道理,并非人人都能悟透。贪慕富贵、枉道速祸的教训轮番上演,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悲剧时有所闻。自古以来,有多少人为了“衣冠世族金珠满堂”,贪赃枉法,疯狂敛财,不择手段。然而,不数年间,已呈败象,又越数年,已是明日黄花,门庭破落。

东汉时期,被称为“跋扈将军”的梁冀,贪得无厌,倒台后,抄出家财30多亿银钱,子女及家族成员“无长少皆弃市”,全遭诛杀。权相蔡京任扬州知州时,看到“扬州芍药为天下冠”,遂“用花十余万枝”,“始作万花会”,极尽奢侈之能事,然发配岭南路上,百姓恨其误国,拒绝卖粥供水,竟饿死途中。富贵一时,遗臭万年,岂不哀哉!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而今,虽然“打虎”无禁区、“拍蝇”全覆盖、“猎狐”零容忍,但香饵之下、常有悬鱼,依然有极少数人为了“富”如苍蝇嗜血,不收敛,不收手;为了“贵”如飞蛾扑火,不知足,不知止。这样的人,即使“富”起来,其人品仍穷得可怜;即便“贵”起来,其人格仍低贱得要命。

古人讲:“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论语》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既然人生如白驹过隙,富贵如过眼烟云,我们何不知往鉴今,知足常乐,知无不为?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军分区)

富贵的背后(富贵是危机)(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