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档案室 走进档案馆广州第一座
近日,记者从广州市档案馆获悉,在关于海珠广场的馆藏珍贵档案中,除了有见证海珠广场从战争废墟变为城市滨江广场的珍贵历史照片,还有4份重建《广州解放纪念碑》设计稿原件,以及63年前广州日报的相关报道。以档案唤醒城市记忆,呈现广州传统中轴线区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5张珍贵历史照片:记录百年时代变迁
海珠广场位于广州海珠桥之北,处于广州起义路与珠江的交汇处,是广州第一座城市滨江广场,也是广州近代传统中轴线与珠江滨水景观带的交汇核心。在广州市档案馆里,收藏了大批广州传统中轴线区域的珍贵档案,既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时刻,也展现了广州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关于海珠广场的馆藏珍贵档案中,有5张见证海珠广场从战争废墟变为城市滨江广场的珍贵老照片,带领我们开启城市记忆。
在馆藏照片《粤东省城图(1900年)》上,清晰可见“果栏”和“菜栏”几个较大字体,那里正是现今为广州市民们熟悉的海珠广场一带,对岸则是当时享誉盛名的“花洲古渡”。据广州市档案发展中心展览部部长、副研究馆员唐贞全介绍,早在清代时,海珠广场一带就是广州热闹的商贸之地,有两个规模较大的水果和农副产品交易集市——果栏和菜栏。随着居民在此聚居,这里已是民房成片。
《粤东省城图(1900年)》
1938年8月广州市被炸地点标示图
1949年航拍广州海珠桥及珠江两岸地区,从图可看出当时海珠桥北端一片废墟
广州市海珠桥北岸灾区土地重划图
广州解放后,曾遭遇空袭的海珠广场迎来新生。从馆藏20世纪50年代海珠广场的照片中可见,红色所指为维新路(今广州起义路)路口,左边后建成广交会起义路陈列馆,右边后建成为广州宾馆。“当时,人民政府组织人力对这片区域进行清理,利用空地布置绿化,增建盘旋公路,使之成为一个既便利交通、又可供市民游憩的滨江广场。”唐贞全告诉记者,因其位于海珠桥北端,又在昔日海珠石附近,因此被命名为“海珠广场”。
20世纪50年代初的海珠广场(注:红色箭头所指为广州起义路口)
3大著名地标建筑:见证规划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广州于1958年对广场进行了进一步规划和建设,使之作为当时广州对外贸易、展览、接待外宾和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心之一,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活动中心之一。通过由著名建筑设计师莫伯治于1958年为海珠广场作的规划布局图可以看到,不但中心花园初见端倪,还形成了包括华侨大厦、广东工业展览馆、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等建筑在内的设计格局。
1958年海珠广场改造规划布局图
作为广州传统中轴线区域,海珠广场拥有不少著名的广州地标,其中之一就是广交会旧址。侨光路陈列馆和起义路陈列馆曾先后作为广交会的会址,其中起义路陈列馆于1959年8月底建成,后曾在这里共举办了29届广交会。1974年广交会迁至流花展馆举办,现在起义路陈列馆已成为海印缤缤广场。
图为位于海珠广场东侧的侨光路陈列馆,从1958年起,广交会由中苏友好大厦迁至于此,共承办三届广交会。在起义路陈列馆建成后,改作广东省工业展览馆
随着广交会规模不断扩大,为解决交易会期间的住宿接待问题,广州在起义路陈列馆旁边兴建一幢楼高86米,共二十七层的宾馆。广州宾馆于1968年落成开业,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建筑,俗称“二十七层”。
20世纪60年代广州宾馆建成之前的面貌
此外位于海珠广场东侧的华侨大厦建成于1957年,是当时广州一座以接待华侨、侨眷为主的宾馆。20世纪90年代,华侨大厦进行了扩建,之后更名为“华厦大酒店”。
华侨大厦原貌
从馆藏20世纪60年代海珠广场的照片上,可以看到一片绿草如茵,可见建设初见成效。海珠广场成为当时广州的市民的一个重要的休息的场所,广州第一座城市滨江广场由此诞生。
20世纪60年代的海珠广场
4份重建设计原稿:再现雕像重建经过
除了见证海珠广场从战争废墟变为城市滨江广场的珍贵老照片外,以档案唤醒城市记忆,还包括四份重建《广州解放纪念碑》设计稿原件。
据唐贞全介绍,广场中央矗立的广州解放纪念像也是海珠广场的著名地标之一,这座雄伟的雕塑最早是1959年为庆祝广州解放十周年,由著名雕塑家尹积昌设计创作,形象是一位战士人民解放军战士身披斗篷,右手持枪,左手抱花。
重建《广州解放纪念碑》设计稿原件
作为广州市档案馆珍贵馆藏之一,1959年10月14日出版的《广州日报》刊登了关于在海珠广场举行盛会庆祝广州解放十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纪念像”英基典礼的报道,记载和呈现了广州传统中轴线区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
1959年10月14日,《广州日报》关于在海珠广场举行盛会庆祝广州解放十周年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纪念像”奠基典礼的报道
20世纪70年代后期,广州决定重建广州解放纪念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重建设计方案。从广州雕塑院所提供的当时所征集的部分方案中可见,保存至今的四份原稿在造型设计上风格迥异,各有特点。而今矗立在海珠广场的广州解放纪念碑雕塑,正是当时最终选定的由著名雕塑家潘鹤与梁明诚两人的设计方案,于1980年建成。
从一众馆藏资料中不难看出,由黑白照片向彩色照片变化的时代发展历程。进入新时代后,从2018年起,广州对海珠广场及周边地区进行“绣花改造”,让经历众多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焕发新活力,并激发周边老城区发展的新动力。
2019年,广州举办“我爱你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灯光秀,图为海珠广场及珠江沿岸的灯光表演。(陈思奇摄)
今海珠广场(万东宏摄)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 黄岚
图片由广州市档案馆提供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李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