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

量子力学的诡异之根源在于“波粒二象性”。

要揭开量子力学之迷,不得不先从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开始。

如果量子力学是一部传奇的故事,光的“波”“粒”之争就是它的前传,我们就从这场跨越三个世纪的“论战”开始吧......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1)

首先,请闭上眼睛,先回顾一下这场“ 回肠荡气“”波澜壮阔”的画面:

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开始思考关于光的本质。根据经验观察和元素说的影响,那时人们认为光是一粒一粒的。

17世纪初,笛卡尔第一次提出了光是波的看法,加上惠更斯的支持,整个17世纪人们主要的观点就是,光是一种波。

18世纪初的1704年,牛顿发表了《光学》,他说光是一种粒子。于是整个18世纪人们几乎都承认,光是一种粒子。

19世纪初的1803年,托马斯.杨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叫双缝干涉实验,它证实光是一种波。加上后来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证实与支持,于是人们在整个19世纪里都相信,光还是一种波。

20世纪初的1905年,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说明,光也可以是一样粒子,于是人们都被搞懵了……

真是各领风骚一百年啊!

都争了300来年,还是别争了,现在大家都相信光不仅是一种波,也可以是一粒子,还可以同时是一种粒子和波,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几百年来这场争论是如何展开的?他们都争了些啥?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只是凭生活的经验去理解,为何光只能走直线?光遇到了障碍物怎么不会绕过去呢?光在水中为什么会发生折射现象?....等等。这些观察到的现象加上当时元素说的影响,人们认为光应该是一颗颗非常小的“光原子”组成。这种理论我们称之为光的“微粒说”。当时欧几里得的《反射光学》也论述到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和光的反射原理。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2)

光的反射

直到17世纪初,笛卡尔才第一次提出了光是波的看法,在他的《折光学》中最先提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光是一种压力,在媒介里传播。他认为既然声音是一种波,为什么光就不能够是一种波呢?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3)

后来意大利的数学教授格里马弟做了个实验,就是用一束光通过两个小孔投射到屏幕上,这时在屏幕上出现了一些明暗条纹的图案。这让他想起了水波的衍射。于是他得出结论,光应该也象水波一样是一种在介质中传播的波。衍射也首次成为了光是一种波的有力证据。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4)

双孔干涉实验

光的波动说,后来还得到了当时名气比较大的胡克的支持,他在1665年出版的《显微术》中明确支持了光是一种波的说法。他观察了肥皂泡里映射出的色彩和通过薄云母片产生的光辉,断定光就是一种波。

直到1672年,牛顿出现了,他初试牛刀。牛顿让光通过三棱镜看到不同颜色的光,这些不同颜色的光通过透镜又可以聚焦为白光。这个光的散射实验,让牛顿坚信,光是一种微粒,这些不同的颜色就是不同的微粒。他给英国皇家学会秘书奥登伯格写信介绍了他的理论,当时并没引起多大的反响。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5)

牛顿在做色散实验

在惠更斯的有力反击下。光的波动说还是占据着很大优势。牛顿的微粒理论暂时还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波动说认为,如果光是一种粒子,那么光在交差时,为什么不因为碰撞而改变方向呢?惠更斯引入“波前”等概念成功的用波的理论证明和推导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这对于“微粒”说方面可说是沉重的打击。1690年,惠更斯发表了他的著作《光论》标志着波动说在这个阶段到达了一个兴盛的顶点。波动说在整个17世纪几乎都是占了上风。

但是,惠更斯的波动理论也有他的缺陷。波动说认为,光不是一种物质粒子,而是由于介质的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波。那么这种介质是什么?当时惠更斯用的是“以太”来作为应付,但是以太是否存在,当时也没有证实。另外,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横波,这就没法解释光的偏振现象。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6)

十八世纪初的1704年,牛顿终于重拳出手了,他的煌煌巨著《光学》一出版,波动说几乎已是摇摇欲坠。

牛顿问:如果光是一种波,他遇到障碍物时,为什么没像声波一样绕开呢?牛顿认为在白光中已经存在了各种色,白光可以说是不同色的各种微粒的混合体。在他的色散实验中,棱镜把它们各自分开了。

关于折射现象,牛顿的解释是,根据力学理论,由于玻璃的粒子所发出的力作用在光的粒子上,所以光的方向才会发生改变。

但是牛顿粒子理论也有自已的破绽,他没法很好的解释衍射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也没法回答两束光交差碰撞时,为什么没有因碰撞而改变方向。

甚至他发现的牛顿环,还为他摆上了一个乌龙。牛顿环是一种光的干涉图样。1657年,由牛顿首先进行了定量测量。平凸透镜与玻璃平板组合时,用单色光照射透镜与玻璃板,可以观察到一些明暗相关的同心圆环。这个衍射现象是波动说的有力证据。但是当时牛顿却用微粒说去勉强的解释。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7)

牛顿环

虽然牛顿的微粒说还有很多不完备之处,但是,那时的牛顿已经是出版了《原理》的牛顿,他已经发明了微积分、还是国会议员、铸币局的局长和英国皇家学会主席。

这些光环,让牛顿的微粒说,成为了整个18世纪的主流理论,波动说几乎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正当微粒说沉浸于水月静好,唯我独尊之时,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这个人就是托马斯.杨。他做了个著名的实验,就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在2002年,曾被《物理世界》评为十大经典物理实验并且排名第一。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8)

托马斯.杨

当时因为没有激光,杨是用蜡烛来做这实验的。就是在一个遮挡板的中间开两条缝,让烛光透过两个缝隙之后,打在后面的屏幕上,会形成一片非常漂亮的明暗相间的条纹。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9)

双缝干涉实验

这些明暗相关的条纹的形成,我们可以从水波中理解,在平静的湖面上于不同的地方扔两个小石块,形成的两个水波扩散开来,当这两个水波相遇时,波峰和波峰重叠,就会形成更大的波峰,当波峰和波谷相遇,就会相互对消。这个现象就是波的“干涉”。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10)

水波干涉

那么光通过两条缝也能形成这个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证明光是一种波。这个就成为光是一种波的最有力证据。杨于1803年发表了他的论文报告,阐述了如何用光的干涉效应来解释牛顿环和衍射的现象,还计算出了波的长度。

杨氏双缝实验之后,菲涅尔再次用他的理论解释了光的衍射现象。支持微粒说的泊松并不相信菲涅尔,他认为按菲涅尔的理论,当光照射在一定大小的圆盘上时,会在后面的光屏上出现环状的衍射条纹,并且在圆心处出现一个亮斑,这是不可思议的!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11)

菲涅尔

然而,这个实验真的被阿拉果做了出来,他用单色光照射在宽度小于光源波长的小圆盘上时,真的会出现互为圆心的衍射条纹,并且在圆心处有一个亮斑。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12)

泊松亮斑

事实面前泊松哑口无言,在微粒说方面,牛顿环本来就自摆乌龙,泊松这次又在自已的球门踢进了一球。

波动论方太高兴了,为了记下泊松这个大功劳,慷慨的把这个现象称为“泊松亮斑”。

波动说这个时期似乎吃了灵丹妙药,支持它们的实验一个接一个,势如破竹。

菲涅尔假设光是一种横波(惠更斯当时认为是纵波),就是象水波那样,波振动的方向和传播的方向是垂直的。而纵波就象声波,波振动的方向与传播的方向一致。菲涅尔的横波理论解决了当时波动说中存在的“光的偏振”问题。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13)

傅科通过实验又证实了光在水中的速度小于真空中的速度。按微粒说理论,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速度快。傅科的这个发现,简直是判了粒子说的死刑。

1856年,麦克斯韦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电磁理论,并于1873年出版了他那著名的《电磁通论》一书。从此,波动说几乎就奠定了它的统治地位了。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认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它是由引起电现象和磁现象的同一介质中的横波组成的。电和磁(电磁波)可以似波一样在真空中传播而不需要任何介质,并且可测算出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

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跨越300年的光是波还是粒子之争)(14)

麦克斯韦

1888年赫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光是一种波的理论至此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是,波动说的胜利还是个暂时性的胜利。20世纪初的1905年,爱因斯坦终于出手了!

爱因斯坦是怎么出手的?下一篇量学力学的诞生我们再说。请关注酱子聊科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