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电影豆瓣排行榜 讲一部与众不同的以色列电影

2017年快要过完了你今年看了几部电影?,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以色列电影豆瓣排行榜 讲一部与众不同的以色列电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以色列电影豆瓣排行榜 讲一部与众不同的以色列电影

以色列电影豆瓣排行榜 讲一部与众不同的以色列电影

2017年快要过完了。

你今年看了几部电影?

最喜欢哪一部?

它们是搞笑的,深情的,还是烧脑的?

它们是让你笑,让你哭,还是让你思考?

它又在你心里留下了多大的激荡?

如果把这些问题都回顾一下的话,我相信你会得到一个答案。

你今年最爱的电影,想必不会是那些卖萌耍贱的喜剧,也不会是好莱坞的爆米花电影。

你最爱的那一部,必然是让你内心有极大触动的,能让你思考自我与当下的,能让你感受生之为人的理由和尊严的。

因为正是这些,才触发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存在的本质。

当然,电影也终究是一项需要电影人和观众共同完成的事业

当它被附以商业属性的时候,那便意味着大量自我表达的舍弃。

而如何权衡这天平两端的博弈,这本身就是一项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讲过《皮绳上的魂》、《老兽》这样自我表达浓烈的电影。

也有像《战狼2》这样商业属性极强的电影。

但是在2017年的年底,我们来讲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它有着极强的艺术表达方式,带着绝不为商业性妥协一寸的骄傲,回归了电影最原始最纯粹的模样。

《以色列爱情故事》

一部来自于以色列的纯艺术片。

(其实本没有商业片、艺术片这样的分类,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这是一部充满了舍弃的电影。

舍弃了泛滥的情感、舍弃了聒噪的音乐、舍弃了血腥的战争场面、舍弃了套路化的强戏剧冲突。

以及,一切商业电影孜孜以求的眩目元素。

导演以一种接近于无为的方式,极为朴素、平和的讲述了,在以色列建国、巴以冲突、阿犹纷争等宏大背景下的传奇爱情故事。

自信又骄傲地展现出他对于庸俗的抗拒,和对艺术的忠诚。

使电影呈现出一种平静、沸腾、又赤裸裸的状态。

故事发生在1947年的以色列。

18岁少女玛格丽特酷爱戏剧,一天乘车去外地看《俄狄浦斯王》,爱上了坐在后座的军人艾力。

在两个人无数次的猜测和试探之后,才发现彼此都是一见钟情。

于是,开始了猛烈的相爱。

为了能和艾力在一起,玛格丽特一度放弃了自己的戏剧梦想。

在两人打定主意准备结婚,在婚礼的前夕。

艾力被一枪致命。

在依然如期举办婚礼之后,玛格丽特在一个乡间小道上,乘车去了远方。

电影在这里悄无声息的结束。

在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中,暗藏着导演对于青春芳华和国家命运的深切缅怀。

导演丹·沃尔曼,这位以色列独立电影的执牛耳者,在戛纳、柏林、芝加哥等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丹坚持着自己独特、纯粹的表达方式,给予了以色列电影强大的生命力。

其浪漫化的影像风格,让人想到雕刻时光的塔可夫斯基。

在《以色列爱情故事》中,丹如同一个游吟诗人一般,在山坡与田野之间,肆意宣泄着他眼中过往时空的诗意和力量。

从片名来看,它是关于爱情的,关于青春的,但又不仅仅如此。

在此之外,它应该关于更多,比如关于土地、关于身体、关于国家、关于希望。

这些厚重的词语,在你观影的时候,会在脑海中不自觉的溢出来。

如同氧气一般慢慢撑开一个干瘪的红气球,使它变得鼓胀、丰满。

比如关于土地。

影片中似乎经常能看到,导演对于土地有一种不忍移开镜头的迷恋。

黝黑的田地、乡间小道、山下的草场、远处的荒野、摇曳的灌木丛……

或许常年生活在都市的人,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不同形态的泥土里,所散发出来的浑厚的诗意。

它们以极其质朴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证明着自己的存在。

以沉默无言的方式,见证了人类前赴后继的延续。

为了争夺它,人类发明战争。

为了拥有它,人民建立国家。

在这个崭新的以色列国,每一寸土地都是崭新的。

在这每一寸崭新的土地上,都曾站立着浴血奋战的犹太人。

这些土地连在一起,则构成了一种磅礴的悲怆。

关于身体。

电影中导演花了大量的篇幅,来展现年轻身体的美妙。

其中有三处让我印象深刻。

在玛格丽特的家里,十来个年轻的男孩女孩们,挤在小房间里排练话剧。

一个个修长的大腿,随着节奏音律前伸后拉,他们言语恳切,神态真诚。

他们对于戏剧、对于美,有毋庸置疑的向往和执着。

另一处。

村庄生产队集体去地里劳作,玛格丽特和艾力两个人相隔不远。

那时他们还没有在一起。

导演用了一个非常少见的视角,来展现男性身体的健美。

镜头从玛格丽特的视角出发,苦苦追随着艾力的背影。

阳光下的艾力年轻、健壮、朝气勃勃。

第三处。

一声尖锐的枪响,艾力被枪击中,应声倒下。

这是一个年轻身体凋朽、美好被无情毁坏的过程。

正是前面对于艾力健壮的身体,充满仪式感的凝视。

才让后面再次充满仪式感的倒下,另外让人痛心。

这是对于玛格丽特的残忍,更是对于一个年轻生命的残忍。

关于国家。

影片中战争的场面极度克制,但是犹太人的悲怆却是世人皆知。

当所有的电影都在用特效来宏大战争场面,用血肉模糊的画面,来反映战争的残酷性的时候,导演丹·沃尔曼却走出了另外一条路。

导演似乎不屑于展现战争的血腥,来歌颂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伟大。

这背后是一种强大的民族自重,一种对于苦难居高临下的俯视。

或许正是因为摒弃了这种廉价的自我感动,或许只把泪水留给了耶路撒冷的哭墙,才更让命途多舛的犹太人一路引吭高歌。

关于希望。

其实这部电影中,希望占了绝大多数。

在前面两人一见钟情,却不知道彼此心意互相试探的时候,是爱情最美好的那一部分。

少女怀春时内心的悸动,是这个世界最美妙的声音。

我依然更喜欢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里的希望

在田野中的车站口,玛格丽特的长发随风拂动,挥起与往日告别的手,向着远方而行。

像她的国家一样,那个曾被生活暴击的姑娘又将再度启程。

当然,除了关于土地、身体、国家、希望之外,电影中必将还有更多无法言说的东西,它们在弥漫镜头、对话、音乐之中。

共同构成了那些暗流涌动的力量。

2018年快要到了,希望大家尝试一些艺术性更强的电影。

体会一种非煽动性的,源自于内心深处喷涌而出的精神共鸣。

这必将是一个略显艰难,但令人亢奋的开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