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沥川现实中的爱情(遇见王沥川浅析爱情的三个阶段)
文/一只旅行的猫
木心的诗里说:从前日子慢,车,马都慢,一生只爱爱一个人—导语
今天要说的就是关于一个一生只爱一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来自云南昆明的贫困女大学生谢小秋和瑞士华裔著名建筑家王沥川。
这个故事是改编自施定柔的小说《沥川往事》,于2016年搬上银幕,剧中男女主角相爱而不能相守的虐心故事,让观众纷纷掉下眼泪。
去年剧中的男主角高以翔意外猝死,更是引起了这部剧的怀旧风。我也是在那时看这部剧。一看就完全入坑了,看完以后久久不能释怀。
男主角王沥川,性格温柔体贴,博学多才,会四国语言,是建筑界内的青年才俊,女主角谢小秋—只是一个来自云南昆明的贫困女大学生,可以说一无所有,能靠的只有自己。
这两个原本八竿子也打不着人,为何会一步步走在一起,并且还演绎出这么一个荡气回肠,令人伤怀的爱情故事呢?
梳理两人的感情线,我觉得他们的爱情,因为沥川的病情,一步步地从甜蜜走向了虐心。但是,这份深爱对方的决心,一直都没有变过。
一.坚强乐观的性格——爱一个人,始于欣赏谢小秋与王沥川的相遇,在小兔咖啡馆。小秋为了贴补生活费,大学期间一直在做各种兼职。而王沥川是建筑公司GMF的CEO。
在接哥哥王霁川的路上,遇到了在咖啡馆前正在招揽客户的谢小秋。因为一天下来,小秋基本上没有招揽到什么客户,因而想改变策略,换一个“温柔”的方式。谁知道第一个遇到的就是王家兄弟。
霁川嘲弄她,小秋气得骂他是流氓。于是两人追到咖啡馆,而小秋还把杀虫剂当成迎接彩带,喷了王霁川一身。这下彻底惹恼了王霁川,小秋在小兔咖啡馆的工作也丢掉了。
小秋为了报复霁川,故意把鸡蛋砸在霁川的车上。然后当着王家兄弟两人的面,逃之夭夭。因为跑的太急,还撞了一下。这一幕,看在沥川的眼里,他觉得眼前的这个女孩子很可爱。
尽管自己的销售业绩不佳,但是并没有放弃,还是在努力地想办法;因为霁川而丢了工作,为自己打抱不平,当场“报仇”,这让一直沉迷在工作中,没有生活乐趣的沥川,产生一种这个女孩很有趣的想法。
但是以上这些,因为沥川是温柔体贴的,所以这一切在他眼里看来是可爱有趣的。但是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有一些鲁莽无礼的。
如果谢小秋仅仅只有这些,肯定是无法长久吸引到王沥川的。而接下来发生的很多事情,才真正地让王沥川见到了小秋坚强善良,以及可爱天真的一面。
谢小秋丢掉了咖啡馆的工作,并没有气馁,马上又开始找其他工作,还去兼职做翻译。阴差阳错地去到了GMF公司,误以为沥川是被炒掉的司机。
她善心大发,主动说要帮沥川找工作。把自己的翻译工作介绍给沥川,带着沥川坐公交车,两人因为一本词典而发生争执,最终小秋以自己生日为由得到了字典。
在两人日渐密切的接触中,沥川见识到了小秋坚强善良的一面。尽管自己家庭困难,但是从不悲观,对人善良热情,坚强乐观。
而沥川自己呢,因为自己身体不好,腿有残疾,常年陪伴的只有工作。在他认识小秋之前,自己的生活像是死水一般沉寂,毫无希望。而小秋的出现,就像是一束阳光一样,为他冰冷的世界带来了一丝温暖。
而小秋在与沥川相处的过程中,也被沥川的绅士,温柔而深深地吸引,自己腿有残疾,也从来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成为杰出的建筑家。
对自己也很好,给自己买飞机票,买手机,帮助自己克服晕血症,担心自己和父亲闹僵,飞去昆明和自己过年。两颗心越走越近,陷入了热恋中。
有句话说:爱人之前,要先学会自爱。一个人如果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必须要先学会爱自己,尊重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爱。
两个优秀的人就像是两只闪烁的火花,总是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和光明。如果有一天他们相遇了,那么彼此散发出的光芒,一定会被彼此吸引到。
一个人最大的财富不是俊美的外貌,而是发自内心的善良。只有这样的人,才会赢得更好的爱情。王沥川与谢小秋的相爱,就是两个优秀灵魂的吸引。
二.专情执着的爱情观——一生只爱一人四年的等待,是这段感情中最虐心的部分了。沥川的不辞而别,让小秋始终无法释怀。于是她一遍遍地给沥川的邮箱发着邮件,整整四年,发了1500多封邮件。而沥川只字未回。
是沥川不爱不爱小秋吗?不是的。当然不是,相反,沥川这是爱到了骨子里,才会选择绝情地离开。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病情恶化,沥川原本计划着和小秋求婚的,他连求婚戒指都准备好了。可是病情无情,他只能忍痛离开。
看到病床上瘦骨嶙峋的沥川,听着瑞内一字一句地读者小秋写来的电子邮件,真的太悲伤了。为何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为何老天要故意捉弄这对苦命的鸳鸯呢?
张小娴说: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这大概就是沥川此刻最真实的心情吧,为了小秋以后的幸福,他决定还是默默地离开,哪怕承受着小秋的误解。可是明明沥川自己才是最痛苦的。
这四年的时间,用小秋的话来说:过去的每一天,我无时不刻不在想你。我想把我的思念写在石头上,狠狠地砸向你,让你知道,思念有多痛!
两个人爱情,在这四年的等待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小秋的专情执着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动。
四年时间里,自己的学长萧观一直都对自己明确表示过爱慕之情,可是小秋一直明确拒绝,从来没有给过学长机会。而沥川同样拒绝了对他明确表示爱慕之情的珍妮特
秦观的诗里写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因为小秋曾经体验过那么美好,那么纯真的爱情,所以其他人都成了将就,她不愿意将就自己,也不愿让别人将就。
不禁想到钱钟书先生对妻子杨绛说的那句话:遇到她之前,我从未想过要结婚;遇到她以后,我从未想过要娶别的人。
尽管这已经是个开放的年代,并不要求一生只爱一人,可是看到有这样真挚的感情,我还是深受感动,禁不住要落泪。
如果世界上曾经有那个人出现过,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对于沥川和小秋来说,对方就是彼此的“那个对的人”。
三.伤害自己,成全爱人——为爱选择放手对小秋来说,爱就是朝夕相处,长长久久;而对沥川来说,爱是看着对方幸福。一个人想放手,而一个想抓紧对方,所以互相伤害,互相误解。
不管是哪种爱,这是爱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两个人都在全心全意地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只是因为沥川对全部事情有所隐瞒,所以小秋更加显得像是一个爱的囚徒。
有的人可能会说小秋的爱是自私的,因为小秋只想着不要沥川离开自己,要给四年前的不辞而别一个理由。可是,你如果设身处地地去想,自己的爱人在热恋时期不辞而别,音信全无,而且打算再次离去,你难道会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潇洒地选择放手?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懂得很多道理,可是事情到自己头上的时候,就是做不到。但是你不能因此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小秋的爱。
小秋的爱明明是那么热烈,真诚,毫无保留,用她的话来说:我给了你王沥川我所有的爱。所以小秋当然是深深地爱着沥川的。
当小秋了解到沥川病情的真相以后,她终于理解了为何沥川四年前不辞而别。她也更加懂得了沥川对她的更加深沉的爱。
如果说,此前沥川对小秋的爱一直是牺牲自己,那么从此刻开始,小秋就在报答沥川之前对他的爱了。
小秋终于选择了放手。为了让沥川放心,小秋还假装答应了师兄萧观的追求,当着他的面说两个人已经准备结婚。沥川很高兴,因为萧观对小秋的确很好,把小秋托付给萧观他也放心。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
诗里唱的愿景是多么美好,可是现实是多么残酷。明明互相交付真心,可是却不能厮守在一起。爱一个人,选择为爱放手,这又是多么大度无私的爱呢?
如果他们俩有一方能够自私一点,比如说小秋看到四年没有沥川的消息,放弃了等待;沥川没有因为小秋的一句“我坚持不下去了”,就毅然的回国。我们也就不会看到一个这么悲伤的故事了。
但是他们没有,他们始终心里装着彼此,所以这份爱才显得更加的难能可贵。其实在小秋心里,只希望和沥川最简单,最平凡的相爱着。看他们在苏黎世的那三天两晚的相处就知道。
可是,因为现实的无情,这个最简单的愿望都是奢侈。小秋选择了放手,放弃了四年的等待,这得付出多么大的勇气。
之前挽留得有多坚决,现在放手就有多心痛。
可是沥川因为骨髓配型没有排上位,等待后续的骨髓希望渺茫。他看不到希望,下定决心要留在中国,死也要死在小秋身边。并且还为自己选好了墓地,设计好了墓碑。
墓碑上写着——这里谁着王沥川,生在瑞士,学在美国,爱上了一位中国姑娘,所以死在中国…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用这句诗来形容他们后期的爱情,最为合适。真正无私的爱,不是一定要拥有对方,而是看到对方幸福快乐,自己就觉得幸福。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男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女主人公费尔明娜·达萨对一生爱慕,尽管遭到心上人的拒绝,可是他从未放弃。
长达51年,当当年的心上人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仍然保持着这份热烈的爱。阿里萨从未真正拥有过费尔明娜。可是这并不影响他对费尔明娜的爱。因为爱不是占有,而是付出。
能够为爱付出,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总结回首沥川与小秋的爱情故事,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两人从一开始的甜蜜幸福,到沥川的不辞而别,小秋的苦苦等待,再到小秋知道真相,决定放手。他们的爱情故事,随着时间的发展一步步推向高潮。
他们的爱,也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的更加坚定,更加执着,最后升华为无私的大爱。因为这种爱情,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难得,所以才更加显得珍贵。
甜蜜的热恋,一步步走向虐心的恋爱,观众在感到痛心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更多的希望。我们还活在当下,爱人都在身边,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也得不到的。
所以,珍惜当下,做一个幸福的人吧。只有这样,沥川和小秋之间的这份爱,才算没有被辜负。你说对吗?
--END--
--参考电视《遇见王沥川》--
作者:用有限的经历,和你领略无限的人生。更多精彩请点击关注@一只旅行的猫情感频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