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下抬头看天空(屋檐下抬头才能看见的风景)
你是否关注过那些
你曾经走过的房檐?
龙纹雀替
▼
( 观艺术百态,看芸芸众象)
雀替从何而来?
至今无法定论,
却有一个关于它的美丽传说。
北魏年间,国家战乱,烽烟四起,
有一位孤独无依的老妇人,
丈夫早已战死疆场,
儿子也去替父出征,
只剩她一人独居,
每天只有与雀儿为伴。
一天夜里,大雨倾至,
破旧的房屋受到大雨冲刷,
檐梁变得摇摇欲坠,
而此时妇人已早早睡去,
与妇人相伴的雀儿见状,
立马飞到枋与柱间,
化作一只木鸟支撑住整座房屋。
雀儿化身为房屋的一角,雀替的名字由此而来。
群雀重叠,替宇巍峨。
这种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被称之为“雀替”。
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又称为“插角”或“托木”。
雀替的形式大致可归纳成为七类:大雀替、龙门雀替、雀替、小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和花子牙。
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雀替,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来增强梁枋的荷载力。
它如同一只栖居在古建檐梁上的云雀,展翅欲飞。
雀替,是清式的名称。
在宋时的《营造法式》中,它被称为“绰幕枋”,雀字是由“绰”字演变而来,替是“替木”的意思。
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虽于北魏期间已具雏形,但直至明代之后雀替才广泛使用,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
房檐之下,头顶之上,有一种华丽被雕刻在立柱与梁枋相交处,弥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给人以云霞灿烂的感觉。
在漫漫岁月里,雀替从最初的建筑功能转变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成为了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丽建筑构件。
雀替的雕刻或写实,或写意,或精致细腻,或粗犷豪放,姿态万千。
当你走近它时,请记得抬头,凝视这份容易被忽视的美丽。
雀替既缓解了柱子给人的单调空旷之感,又填补了屋檐下的建筑空白,使整个建筑物充满无限的张力。
雀替并非工匠们的随意而为,他们将动、植物中的灵魂以雕刻形式演绎成一种精神信仰,不用说教,就早已扎根于人的心灵之中。
雀替的表现手法往往隐喻而含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民间故事、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于一定的寓意。
正是这些寓意,让日子变得温暖起来。
对于屋主人来说,即使是在屋里不经意间忽略的角落,也极尽其所能,将自己对生活的纯真情感和美好祝福寄托在屋里的每一处。
被时光深深镌刻的雀替,古朴沧桑。
它仿若在尘外,不动声色地前进着,一路旖旎,一路淡然。
〖众 象〗
观艺术百态 看芸芸众象
传承|艺术|视觉|匠心|人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