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民间工艺 悄然逝去的武城民间工艺

十大民间工艺 悄然逝去的武城民间工艺(1)

悄然逝去的武城民间工艺“扎样衬”

文/陈仲魁

“扎样衬”,武城人俗称“扎样车”。这是在我国民间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工艺,尤其在农村司空见惯,几乎家家都有,其作用和做工,类似于现代简易的“房屋吊顶”。

青年们但凡结婚之前,父母要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准备“新房”,然而在过去的农村或城镇贫困阶层,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能够让一对新人住进新房子的人家却微乎其微,大多习以改头换面、以“旧”改“新”,但由于旧房长年被烟熏火燎,外观实在难看。为了在“出新”上作“文章”,必须把黑漆漆的房顶与墙面遮住,并将其重新装饰一番,于是“扎样衬”的工匠便应运而生。

我老爹当年在乡间就曾是小有名气的“扎样衬”巧手。据我所知和听他讲,户主在聘请“扎样衬”时,由于所选择的标准、出资和用料的不同,因而也就存在高低之分,繁简之别。本文着重介绍较为低档、简单的,也是最常见、最流行的一种。该种“样衬”从备料到完工,先后要经过处理墙面;扎制骨架;粘贴、裱糊;装饰、美化四道工序。亦即:首先将旧墙面铲除,重新用掺进“谷糠”或“麦糠” 的细泥抹平,继而再粉刷一到两遍白灰;其次在檩条下边钉上用细竹杆或秫桔捆扎的骨架,并在骨架上逐一缠粘衬纸;再次依序糊上两层纸(其中一层为底纸,另一层为带图案的花纸)。

最后一道工序,才是“新房”的“画龙点睛”之笔。即在内门对面的墙上,贴一个红色艺术体圆形双喜字剪纸,其构思新颖、深邃。圆框周围为交手相连的花边,框内的双喜字随圆或收或延,上端两竖为一男一女,中间两竖为童男童女。寓意圆圆满满、当年见子、双喜临门(多用于春节前后);“样衬”的顶部正中,贴上一副用红纸“漏刻”的“龙凤呈祥”图案(类似剪纸);顶部四周贴上棕色或蓝靛色纸的垂檐花棂;而四个墙角,则是云头状刻花短吊柱。至于下部的装饰,则要简单得多,只是以窗台的高度为准,沿炕的三面墙做一炕围子即可。此外,条件好一些的,除直接用白灰抹墙外,还要专门在墙面画上诸如“举案齐眉”“麒麟送子”之类的绘画,以企盼小两口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进而子孙满堂、烟火永续。至此,“扎样衬”的全部工作即告完成。

这在外行人看来,似乎并不复杂,但内中的做工却颇为精细、讲究。它要求:在外观上,一定要体现美观、大方、喜气、吉祥;在结构上,一定要做到骨架的固定结实、牢固;在粘贴上,一定要使浆糊的浓淡度,以及纸和装饰品的松紧度均须适中。否则,待凉干后或在短期内,不是自动脱落,就是自动破裂,会被人认为是不祥之兆。凡属高质量的“样衬”,如果没有外力因素,一般能保持8—15年以上不坏。装饰后的房间,尽管仍然是老房旧屋,但一旦进入,便会立刻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仿佛并不是原来的老房、旧屋,而是置身于崭新的华丽殿堂。

透过以上可以看出,“扎样衬”是集建筑、“扎彩”、裱糊、剪纸、绘画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民间传统工艺。既能达到“新房”的目的,又省钱、省力、便捷,难怪在民间曾被广泛采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家家都具备了建新房、盖新楼或直接买新房的经济实力,新时代的新青年在结婚时,均住进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房。

如今,这门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民间传统工艺“扎样衬”,由于失去了其实用价值,故而悄悄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如此,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是不能忽视的,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研究,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使之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