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

来源:武义传媒中心-武义新闻网

编者按

“金华山水天下希”,钟灵毓秀的金华孕育了奇山秀水,也孕育了昌盛文脉。不论是沈约眼中的“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还是崔颢感怀的“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不论是李白醉酒当歌吟出的“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还是司马光送友人到金华任职时写下的“煜炝屏星驾,迢遥婺女区”,无不寄托着一代代文人墨客对金华山水的赞誉和向往。

探八婺美景,寻诗路遗踪。3月1日,“千年文脉 诗路金华”第二季“八婺寻踪”正式推出。第二季报道的重点是景,共20期,在近两个月时间里,记者将根据金华诗路文化带“兰江—金华江—东阳江”核心轴及北线、东线、南线的空间布局,重点探访分布在浙中山水间的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古寺、古道、名山秀水等与诗歌有关的历史遗存,深入挖掘诗歌资源,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春回大地,草长莺飞,3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播撒希望的季节。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一起走进诗歌,走进历史,去发现八婺大地的烂漫春色,去追寻传承千年的诗路文脉!

明招山:绿野藏仙踪 青山展画卷

引 言

讲起名山,人们大多会想到“山峦叠嶂、钟灵毓秀”,抑或是“奇峰险峻、高耸入云”之类。而在武义与永康的交界地带,有一座山,它没有巍巍山势,依旧为世人所青睐。

这座青山之上,流传着东晋名士阮孚归隐的故事,留下了德谦禅师修寺弘法的经典,还埋藏着理学大家吕祖谦的家族墓地,也因此形成了武义明招文化。这座青山便是武义明招山。

吕祖谦曾自述:“明招,婺之名山,予家三代葬焉。”明招山又是怎样成为“婺之名山”的呢?从武义县城东行10公里,穿过村庄和小白溪,在一片悠然绿意中,便可触摸到明招山的内敛之美。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1)

(明招山航拍图 韩东儒 摄)

“双龙戏珠”奇特山势

出发前,我邀请当地长期研究武义文化尤其是明招文化的王文政一同前往。“最近不是下雨就是阴天,恐怕照片和视频拍起来不够好看。”了解到我们的报道计划,他有些担心春天多变的天气影响采访进程。

到访明招山当天,是个阴天。下了车,进山的游步道两旁是高大的树木。“好清幽的环境。”记者不禁感慨。“今天天气不行,若是出太阳了,树影斑驳,那才美呢。”王文政希望记者能看到明招山最美的状态,语气里颇有些遗憾。

既来之则安之,没有阳光傍身,阴天进山也别有一番意趣。之前下了一场雨,此刻的明招山一幅“鸟鸣山更幽”的景象。浸润了春雨的山林,拂去几多尘埃,层层叠叠的绿色更为清亮饱满,大自然似乎张开了每一个毛孔在畅快淋漓地呼吸。枝头的雨露和远山上的薄雾交相呼应,远远近近,述说着明招山的历史。富有节奏感的鸟鸣点缀着山林的静谧,悦耳悦心。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2)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3)

走过游步道,是一片平地。“明招山海拔并不高,妙的是山势。”王文政指引记者转身,“眼前这座较低的山叫玩珠山,明招山则蜿蜒在它的西侧和北侧,蜡屐山等群山与小白溪则拥抱着它的东侧和南侧,像极了双龙戏珠的样子。”

随着摄影记者的航拍飞行器徐徐上升,王文政忆起当年趣事。为做深做透明招文化,他常常上山。16年前的一天,王文政与两名同事登至明招寺后方的明招山顶,想拍下以玩珠山为中心的景观,却被灌木等遮挡,拍不到明招寺,又无航拍器,一名会摄影的同事就骑跨着另一名同事的肩膀,高举双手拍下一张经典之作。

忆起往事,王文政不由得笑了。不一会,航拍飞行器带着全景照飞回地面。由于天气缘故,全景图上蒙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好在苍翠的“双龙戏珠”全貌依旧清晰可见,这颗“珠”还是精致的水滴状,让人称奇。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4)

(明招山 韩东儒 摄)

“双龙上空飘仙雾,阴雨天也有阴雨天的味道嘛。”王文政细细观赏图片,不由赞叹。

明招山何时最美?其实不用纠结,四季之美各有特点。这个季节,拾级而上,一路的杜鹃花簇拥怒放。山林间,和风煦日、光影斑驳是美,山色空濛、明净清澈也是美。

松间屐齿隐居之风

景色之美是大美明招山的靓丽外衣,文化之盛则是明招山的诗意内涵。明招山的文化传承离不开三位重要的历史人物:阮孚、德谦禅师和吕祖谦。

从东晋到后唐再到南宋,跨越800多年,在同一空间中,三人在明招山的文化地位一直为后人所景仰。在明招山下的明招讲院,三人的雕像被整合在一块,表情形态栩栩如生,既雕刻出名士风骨,也还原了当年的段段佳话。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5)

时间回到东晋咸和年间,当时朝争险恶,政局不稳,甚至文官武士的生命都朝不保夕。东晋咸和二年(327),身为吏部尚书的阮孚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广州刺史。“未至镇,卒,年四十九。”据《晋书·阮孚传》记载,阮孚在南赴广州上任的途中不幸去世。

如果全按正史记载,那么阮孚与明招山的故事就戛然而止了。而据相关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阮孚上任途中路过明招山,沉醉于明招山风光,有感于“洛阳八素士”之举和父祖之风,谎报途中暴病身亡,弃高官厚禄隐居山中,从此不问政事,“独善其身”。

阮孚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从《晋书·阮孚传》中可见,他“尝以金貂换酒”,后人因此认为名士耽酒、旷达傲世。他喜欢木屐,还常擦洗涂蜡,曾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阮孚一生爱自由,用金貂换酒喝,穿着一双木屐踏访青山绿水。难怪吕祖谦诗云“传遍南北村,松间横屐齿”。

这样一个生性豪放的人,弃官隐居不是没有可能。东晋时期,武义属于永康县。当时的县令张彦卿和阮孚的堂弟阮瑶是连襟,后来也弃官隐居于东郊的白溪。晚清时的武义文人何德润所著的《武川备考》中也提及,阮瑶与妻子刘氏等人相随阮孚隐居附近白阳山,后人还建有阮侯祠。

阮孚的归隐让明招山有了传奇的意味,隐逸之风让人向往,追求洒脱的诗人慕名而来。元代东阳名儒陈樵《蜡屐亭》诗云:

七贤老死独南奔,

袖有江亭堕泪痕。

函夏尽为新土宇,

醉乡不失旧乾坤。

金貂曾入丹阳市,

蜡屐应归白下门。

惆怅黄门墓前柏,

不禁三度见风尘。

明招山留住了阮孚的山林意趣,留下了他的木屐齿痕,也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咏叹。在明招山脚的北侧,穿过一片梨树林,作为武义县文物保护单位的阮孚墓就隐匿在这片山水净土间。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6)

在这片诗意的山林里,阮孚的传说和故事颇有些神秘意味。明招山脚的明招寺,更是在阮孚与德谦禅师之间牵起了一根似有若无的线。传说阮孚到了晚年舍宅建刹,初名惠安寺,也就是后来的明招寺。

阮孚隐居明招山500多年后,明招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的智者寺住持德谦禅师受邀来到明招山重新弘法。据史料记载,德谦禅师是义乌人,俗姓柳,左眼失明,曾为万宁寺、崇恩寺住持,并奉诏赴京著述经典名著。

德谦禅师来到惠安寺,立即重新“开山聚徒,乃复其旧”,将重建后的寺庙改名为“明招寺”。之后,明招寺逐渐成为婺州、处州、衢州、福州等地六大寺院的禅宗祖庭,明招山由此成为浙中礼禅名山胜地。

东莱先生传承理学

200多年后的南宋,吕氏家族与明招山产生了深厚的关联。

“明招,婺之名山也。”吕祖谦当时就知道这是一座文化名山、隐居名山。他的叔父吕大伦曾在武义任县丞,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祖父吕弸中去世后入葬明招山,后又将曾祖父吕好问从桂林迁葬至此。南宋乾道二年(1166)和乾道八年(1172),吕祖谦的母亲曾氏和父亲吕大器相继病逝,先后葬于明招山。

在父母去世后,吕祖谦、吕祖俭兄弟来到明招山,为双亲守墓,先后两度各3年。别小瞧这守墓的几年,在这短短6年里,来自湖南、江西、安徽、福建的各方学子来到明招山上,找到吕祖谦,向他请教举业,与他探讨学问。

现在,人们都知道金华人吕祖谦是南宋理学家、文学家,开“浙东学派”之先声。那么当时吕祖谦的名气又有多大?他显赫的家世和绝伦的科试成绩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吕祖谦出身于官宦世家,27岁时先中进士,接着又考中博学宏词科。孝宗皇帝特下诏“减少二年磨勘期,直接又政事堂差遣”。

加上吕祖谦为人和善宽厚,得知他在明招山守墓后,上山找他的学子自然络绎不绝。由此,吕祖谦便开始布道讲学。对于问学诸生,吕祖谦制定学规、罄陈所学,还著成一本《东莱博议》,评述春秋史事。

吕祖谦弟子叶适《月谷》诗云:

昔从东莱吕太史,

秋夜共住明招山。

正见谷中孤月出,

倒影挼碎长林间。

凭师记此无尽意,

满扫一方相并闲。

秋夜的山林中,师徒就着皎洁的月色,讲学论理,身旁,便是树影婆娑,灯火阑珊。

当然,也有友人担心吕祖谦讲学会影响丁忧。陆九渊就曾写信劝他遣散学生,大意为:你这样不行,会分散注意力,守墓的气氛被你淡化了,违背了规制。吕祖谦接受了友人的意见,但又因学子们路途遥远各自赶来,感到不忍,“四方士子已经聚成规模,难以突然遣散”,因此将讲学活动坚持到了年底。

淳熙八年(1181),吕祖谦病故,年仅45岁,一代鸿儒归葬明招山。一时间,朱熹、陈亮、陆九渊等人著祭文,寄哀思,回看与吕祖谦的种种交往轶事,赞叹吕祖谦的才华和人品。据《东莱吕太史文集》记载,一年多时间里,至少61位亲友门人致过祭文,19位亲友门人吟过哀诗。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7)

(遥寄吕祖谦墓)

“吕氏墓群就在玩珠山西面的明招山山脉上。”到访明招山正是清明节前夕,在王文政的指引下,记者来到山脚,面山缅怀这位理学大师。

“吕祖谦家族墓地在武义明招山形成了五代的聚葬,绵延近150年,规模有98座。”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曾多次来此考古,他认为这里有着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对儒学文化的挖掘也有着深远意义。

旅游攻略

正值春季,体感温度舒适,一家人或三五好友一起到明招山踏青赏景,是个不错的选择。

明招山植被丰富、绿荫蔽日,一路有杜鹃花盛开,美不胜收。从明招讲院附近拾级而上,听鸟鸣、观美景、深呼吸,一圈走下来,微微出汗,甚是舒畅。此外,还可以漫步明招山游步道,攀登玩珠山顶游玩珠亭,俯瞰明招景观的四面八方。

近年来,明招文化得以进一步挖掘。走过进山的游步道,最先看到的是明招寺,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建遗址。挨着明招寺,在茂林掩映中,是一处古朴的庭院式平房。山门的照壁上写着“明招讲院”4个大字。这是武义籍诗人学者、书法篆刻家叶一苇先生书写的。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8)

在《武川备考》中,就有关于明招讲院的内容,由此可推断讲院在明清时期就有。如今看到的明招讲院山门、围墙,是根据《武川备考》中所描绘的样子,在10多年前重修的。

明招讲院依山傍水,进门后穿过一个小花园能看到叶一苇的草书对联:莫嫌此处袈裟地,曾是宋时文化山。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9)

进门能看到一座传薪亭,再往里走是两棵300多年的石榴树,如今还冒着新芽。讲院内的碑廊、朱吕讲堂、藏书阁涵养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延续着历史之光。宁心静气读读墓志铭碑廊,会有一些特别的发现。

金华婺城的诗句(诗路金华八婺寻踪)(10)

如今的明招讲院中以图文、视频、沙盘等多种形式呈现出阮孚、德谦禅师和吕祖谦三人在明招山的历史故事。三人的雕像颇有意蕴:阮孚位于左侧,依石而坐,脚穿蜡屐,手持酒杯;德谦禅师在右侧,盘腿而坐,双目微闭,肃穆淡然;立于中间的则是吕祖谦,身着长褂,一手持书卷,一手比划着,俨然一副认真讲学的模样。

如有兴致,还可以去看看位于明招讲院南北两侧的德谦禅师墓、阮孚墓和金貂亭,悼念一代禅师和名士。

有意思的是,德谦禅师墓的附近是一片李树,而阮孚墓边则有桃园。四季花开明招山,在这里,且静下心来感受明招文化的兼容并蓄、博大精深。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编辑:张铖倩

审核:何灿

监制:任广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