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中比孔宣厉害的都有谁(封神演义中最神秘的组合)

彦杰

他们的实力高深莫测,他们的身份扑朔迷离。他们在《封神演义》中的超常“戏份”,更反映了明代密宗信仰的盛行。他们就是《封神演义》中最神秘的组合——准提道人和孔宣。

封神中比孔宣厉害的都有谁(封神演义中最神秘的组合)(1)

道人梵相《封神演义》中有一句名言:“三教原来是一家。”这在书中人物的称谓上也有所体现。比如,准提道人虽名为“道人”,却隶属西方教,也就是佛教。图中的准提道人形象,便是一身梵相。燃灯道人、慈航道人等出身阐教,也都以“道人”为名。可以说,不同教派的教法虽然有所差异,但唯有一个“道”,是不分教派、永恒不变的。

准提道人“上位”记

《封神演义》中的神仙,主要来自三个门派:人道教、阐教、截教,三教各有一个混元大罗金仙级别的教主: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在这东方三教之外,还有一个神秘的西方教,一教之中却有两个混元大罗金仙:大教主接引道人和二教主准提道人。这个西方教,是什么来头?

比较主流的解读是,“西方教”是佛教的代称,接引道人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这很好理解,阿弥陀佛的标签就是“接引”——在行善念佛之人临命终时,“接引”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二教主准提道人又是谁?

可能性最大的,是密宗的准提菩萨。证据再明显不过,二者不仅名号相重,形象也很相似。据唐金刚智译《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描述,准提菩萨“其像作黄白色,种种庄严其身……都十八臂,面有三目”。《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也是“面黄身瘦”,在第七十八回出场时,“准提现出法身,有二十四首,十八只手,执定了璎珞、伞盖、花贯、鱼肠……”

但如果真是这样,佛教就乱套了。佛经里说的二尊或二教主,是指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而《封神演义》中西方教的二教主,却是接引道人、准提道人。作者为什么刻意让一个准提道人(即准提菩萨)“上位”,排挤释迦牟尼的教主地位?不合常理。

另外,在明代人的观念中,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的示现,而《封神演义》中观世音菩萨的原型,却是慈航道人,她是元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之一,接引道人的晚辈。如此一来,不是差辈了吗?作者如此明目张胆地颠覆佛教秩序,居心何在?

如果小说作者看到这个指控,可能会吓得大声喊冤:“啥居心也没有,这纯粹是为了小说的销路!”

此话怎讲?今天人们可能对准提菩萨比较陌生,但是在明代,准提菩萨却是人气最高的佛教人物之一。经过一系列“宗教改革”,明代密宗的修行法门越来越简化,一些经论宣称,即便是喝酒吃肉、拖妻带子的在家之人,只要遵照准提法门修行,也能成就正果。于是,准提信仰盛行一时,有一部《准提焚修悉地忏悔玄文》更是宣称:虽然学佛的法门和佛菩萨的数量不可胜数,但“独有观音与准提之救世,最为灵应。而法界中,亦无一人不知有观音与准提者”。

据许多小说、方志记载,当时的广大善男信女,不是念观音菩萨,就是持诵准提咒。病者求康愈,考生求科举及第,将死者求往生极乐净土,都要拜准提菩萨。著名劝世文《了凡四训》的主角袁了凡先生,下决心改过向善时,便是得高人传授了准提咒。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封神演义》的作者之所以安排准提道人“上位”,是为了顺应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读者期待。明代中晚期,商品经济和出版业比较发达,拥有超高人气的准提菩萨,“商业价值”自然也高于众多佛菩萨。这对于小说的销量,想必有一定的帮助。

封神中比孔宣厉害的都有谁(封神演义中最神秘的组合)(2)

关键特征:十八臂《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战斗时能显现出一尊十八臂的法身,几乎无人能敌。佛教密宗也有这么一尊准提菩萨,一身十八臂,威力不可思议。下图即为山西博物院藏明代鎏金十八臂准提菩萨像。根据这个“十八臂”的特征,许多学者认为,准提道人的原型,就是准提菩萨。

“道友,你与我西方有缘”

准提道人有一句口头禅:“道友,你与我西方有缘。”这实在是《封神演义》中的一句“狠话”。

《封神演义》的故事框架,是人道教教主太上老君、阐教教主元始天尊、截教教主通天教主三人共议封神榜,想借人间改朝换代之际,让人神分流。三教门下,根基深者,成其仙道;根基浅者,成其神道。消息一出,三教弟子为了成仙的名额,展开了竞争。

看到这里,可知封神大业完全是东方三教的内部事务。可疑的是,那远在万里之外的西方教(佛教),却对封神大战十分上心,并且屡次强势介入。尤其是当阐教和截教的仙人们斗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时,准提道人总会不远万里地赶来“坐收渔利”。一句“道友与我西方有缘”,便把截教门下的马元、法戒、乌云仙等一批天资出众的弟子,都“度化”到了西方世界。

还有更可疑的。截教在封神大战中是战败方,被准提道人“趁火打劫”、挖一挖墙角也还说得过去。令人不解的是,作为战胜方的阐教,竟也有燃灯道人、慈航道人、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惧留孙五个出类拔萃的门徒,悄悄加入了西方教,成了后来佛教中鼎鼎有名的燃灯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惧留孙佛。一场封神大战后,阐教、截教都损兵折将,西方教成了最大赢家。

西方教为何四处“挖人”?按照小说的描述,西方教虽然有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两位混元大罗金仙,实力比东方三教中的任何一教都强,但西方教有一个致命的短板:人丁稀少。两位教主实力虽强,却如同“光杆司令”,不论大事小事都要亲自出马,不比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有一大群徒子徒孙可供差遣。没有弟子代代相承,则门派的长远发展堪忧。因此,西方教要想发展壮大,只有一个办法:招贤纳士。

这个任务,主要落在了准提道人头上。事实证明,准提道人是一位出色的“猎头”。让我们以文殊广法天尊为例,看看准提道人是怎么“挖人”的。

话说截教门下有一个弟子名叫马元,此人脑后生有一只骨爪,爱吃人心,是一个十足的大恶魔。小说第六十一回中,文殊广法天尊设计擒住了马元,正要挥剑斩杀时,准提道人从天而降,对文殊说:“此人根行且重,与吾西方有缘,待贫道把他带上西方,成为正果……”文殊闻言,满面欢喜,大笑曰:“久仰大法,行教西方,莲花现相,舍利元光,真乃高明之客。贫道谨领尊命。”

这是准提道人和文殊广法天尊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给彼此留下了良好的印象。文殊毫不掩饰对西方教的仰慕之情,还顺势卖了一个人情给准提。聪明如准提道人,当即从中看到了拉拢文殊的机会。

封神中比孔宣厉害的都有谁(封神演义中最神秘的组合)(3)

准提道人源于湿婆?这是印度国立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舞王湿婆像。有学者认为,《封神演义》中准提道人的原型,可以追溯到这位三眼四臂的印度教大神——湿婆。其逻辑线是这样的:密宗的准提观音,在天台宗里被称为天人丈夫观音,而天人丈夫观音的梵文“Devanātha”,也是湿婆神使用过的名字。这个说法有点绕,却也是有理有据。

种种迹象表明,可能从这时起,准提就开始悄悄传授文殊西方法术。比如,小说第六十五回中,阐教的燃灯道人、广成子等人为了对付孽徒殷郊,从西方教借来了法宝青莲宝色旗。可是,阐教中人都不会使用青莲宝色旗。正在这时,文殊广法天尊不请自来,接过青莲宝色旗,与众人合力制伏了殷郊。这个情节暗示,文殊可能是在借此机会告诉同门,他已经加入了西方教。

到了第八十二回,通天教主率领所有截教弟子摆下超级大阵——万仙阵,欲将元始天尊和阐教弟子一网打尽时,准提道人作为“外援”,受邀与阐教共破万仙阵。借此机会,准提道人亲自捅破了窗户纸。

此前,阐教门下的十二金仙(包括文殊广法天尊在内),在大战截教弟子三霄姐妹时,被全员削去了顶上三花,千载修行毁于一旦。这时在万仙阵前,准提道人越过元始天尊,直接指挥文殊广法天尊去破阵!只见他“把文殊广法天尊顶上一指,泥丸复开,三光迸出,瑞气盘旋”。瞬间帮助文殊三花聚顶,恢复了金仙境界。这等于是昭告天下,文殊已经是他准提道人的弟子!这一指,也堵死了文殊在阐教的退路。

再看文殊广法天尊破阵,只见他现出了一尊“面如蓝靛,赤发红髯”的法身——与准提道人常用的法术如出一辙。师承何处,不言而明。这时,站在一旁的元始天尊,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他是什么反应呢?

在原著中,元始天尊非但没有恼怒,反而在破万仙阵后,把战败的截教弟子虬首仙(青毛狮子)赐给了文殊当坐骑。这等于是默认了徒弟“背叛师门”的行为。元始天尊为什么这么大方?也许,是为了答谢准提道人帮助自己破了万仙阵;也许,是预见到了未来佛教将要大兴,于是提前“安插”弟子,“入股”西方教。总之,准提道人的“挖人”计划,圆满达成。

封神中比孔宣厉害的都有谁(封神演义中最神秘的组合)(4)

深入人心的“准提咒”“南无飒哆喃,三藐三菩驮,俱胝喃,怛侄他,唵,折隶主隶,准提娑婆诃。”这是准提咒,佛教经文宣称,不论在家出家、饮酒食肉,人人皆可持诵此咒,所求必应。因此,准提咒在元明时期盛行一时、深入人心。上图中这件首都博物馆藏元代准提菩萨铜镜,可能就是当时的信众持诵准提咒时所用的法器。其镜心为准提菩萨坐像,周围环绕的就是准提咒。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文殊广法天尊等阐教弟子,为什么对西方教如此仰慕呢?

首先,阐、截两教的血腥战争,旷日持久,或许已经让一些仙人渐生厌倦。人尽皆知,元始天尊看不起截教门下尽是“披毛戴角之徒”,通天教主则责怪阐教“纵容门人,肆行猖獗,杀戮不道”。双方势同水火,大战异常惨烈。恐怖的战争描写,在书中比比皆是,如第四十三回写道:“着刀的连肩拽背,逢斧的头断身开,挡剑的劈开甲胄,中枪的腹内流红。人撞人,自相践踏,马撞马,遍地尸横……愁去云上九重天,遍地尸骸真惨切。”身为仙人,却终日打打杀杀,亦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定何时就会沦为两教内斗的牺牲品。

相比东方,西方教真是一片祥和之气。心直口快的西方教主接引道人,就曾对阐教弟子说过一句大实话:“贫道西方乃清净无为,与贵道不同。”翻遍全书,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两位教主,遇事有商有量,从未发生冲突。对于截教门下的“披毛戴角之徒”,准提道人也不搞“种族歧视”,从未滥加屠戮,而是本着众生平等的教义,将他们带回西方加以教导,享受极乐之福。比如文殊追杀马元那一回,准提对马元这样的大恶魔也能慈心救护,仁同一视。西方教的宽大光明,想必给文殊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

而正派阐教教主元始天尊的所作所为,或许也已经让弟子们暗自感到寒心。当他门下的十二金仙被削去顶上三花后,元始天尊虽然出马破了九曲黄河阵,却没有恢复徒弟们的法力,而只是赐了一招“纵地金光法”,方便徒弟们往来交通,继续为封神大业操劳奔忙。相比之下,准提道人对文殊几乎是倾囊相助,一片赤诚。孰厚孰薄,一目了然。

就这样,准提道人用自己的行动,为西方教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东方和西方这么一比,真是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准提道人不去“挖墙脚”,仙人们也自会用脚投票了。

封神中比孔宣厉害的都有谁(封神演义中最神秘的组合)(5)

准提道人“挖人”记图为明代《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中的插图“准提道人收孔宣”。孔宣是天地间的第一只孔雀修炼成精,曾以一人之力,将伐纣大军和阐教仙人打得毫无招架之力。这样一位“人才”,最后却被准提道人收服,“挖”回西方教。而画面中的阐教仙人,却还在向准提道人拱手道谢。从此,西方教又添一名战将,东方则少了一个绝顶高手。

孔宣,谜一样的男子

在准提道人度化的有缘人中,殷商阵营的第一战将孔宣,是最浓墨重彩的一位。他的实力仅次于四圣,达到了准圣级别。他以一人之力,阻拦姜子牙的伐纣大军于金鸡岭,独门神通“五色神光”一出,阐教众仙的法宝来一个收一个。姜子牙被他打得灰心丧气,高挂免战牌,甚至起了放弃伐纣的念头。最后,是准提道人出马,将他打出原形、收为坐骑。原来,孔宣是天地间的第一只孔雀。

如果说准提道人的原型确是准提菩萨,那么小说将准提与孔宣组成搭档,就顺理成章了。因为,孔宣也是一位密宗人物。

啥?孔宣不是纣王麾下的元帅吗,啥时候和密宗扯上了关系?不急,且看。在《封神演义》中,准提道人念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漫道孔宣能变化,婆娑树下号明王”,直接点明孔宣将会成为“明王”——密宗所说佛菩萨发怒时所现之“忿化身”。

详细的情由,要从与《封神演义》有承续关系的《西游记》里找。唐僧师徒受困狮驼岭时,如来佛祖亲自出山收服了大鹏金翅雕,并说出了这样一段奇缘:世间飞禽之灵长凤凰生了孔雀、大鹏,“孔雀出世之时最恶,能吃人,四十五里路把人一口吸之。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欲伤他命,当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封神中比孔宣厉害的都有谁(封神演义中最神秘的组合)(6)

独有的标识红、绿为主的配色,象征着人物性格里的勇猛、血性,而额头上鲜艳的孔雀翎装饰,是他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没错,这张京剧脸谱的主人,就是《封神演义》里的孔雀精——孔宣。

这位神通广大的孔宣,竟生吞了如来佛祖,闯下滔天大祸。所幸佛祖以德报怨,孔宣反而被封为密宗本尊之一的孔雀明王,贵为“佛母”。无怪乎,准提道人收服他后,仍旧客客气气地以“道友”相称,而不是按照常理结为师徒。

孔宣背后的秘密,还远不止如此。如果我们顺着孔雀明王往下挖,可能会挖出明代历史上的一桩大悬案:大明的国号,究竟从何而来?

看过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的人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是明教中人。他率领明教起义成功后,看到助他打下江山的都是明教中人,遂把国号定为大明。

这可不是金庸先生信口胡诌,而是借用了明史大家吴晗先生的观点。据吴晗先生考证,元末农民起义军,打出的口号是“弥勒下生,明王出世”,而在朱元璋之前的起义领袖韩山童、韩林儿,更是以大明王、小明王自居。这里的“明”,指的就是源自西域的明教。

但也有不少人提出不同意见:弥勒属佛教,明王属明教,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并列出现在起义口号里,岂不是会造成起义军的思想混乱?这个明王,必定是另有其人。有人在明人笔记《双槐岁钞》中发现了一段记载:“……已而中原大乱,韩山童自称宋裔,烧香煽妖言,孔雀明王出世。”显然,韩山童把自己包装成了“孔雀明王”,企图借助民间孔雀明王信仰的热度,吸引民众参加起义。

封神中比孔宣厉害的都有谁(封神演义中最神秘的组合)(7)

最炫的坐骑在众多佛菩萨的坐骑中, 孔雀可能是最富有诗意的一种。它的主人孔雀明王,因而也显得极具辨识度。图为重庆市大足区石门山摩崖造像中的宋代佛母大孔雀明王像,其工艺在大足石刻中堪称精品。相同题材,在唐宋以来的壁画、造像中比较多见,反映了孔雀明王信仰在民间的流行。

朱元璋称帝后,也出台了一些奇怪的政策。鉴于宗教对政权的威胁,朱元璋多次发布律令,严厉禁止民间宗教团体及巫觋、符咒等迷信活动。《大明律》中就规定:“妄称弥勒佛、白莲社、明尊教、白云宗等会,一应左道乱正之术……为首者绞,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看,啥都禁了,就是没禁孔雀明王!

非但不禁止,还变相地加以鼓励。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颁布了旨在整顿佛教的《申明佛教榜册》,其中将《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与《华严经》《般若经》等重要经典同列,可知孔雀明王信仰在当时颇受重视。有学者认为,朱元璋其实是在向世人暗示,自己就是传说中的“明王出世”。

看来,元末起义中的“明王”,还有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都是来源于密宗的孔雀明王。孔宣的背景着实深不可测,堪称大明朝的国宝级“神兽”。这或许也是小说作者花了整整两个半回目的笔墨,将孔宣写得神乎其神的原因之一。

《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和孔宣,用实力为西方教占领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也反映了密宗在明代的流行。很多人认为,《封神演义》的思想倾向是崇道抑佛,但是从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来看,《封神演义》看似崇道,实则敬佛。

链接:孔雀明王为何那么“火”?

孔雀明王信仰的兴起,源于唐代不空译《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中的一则小故事:有一个刚出家的和尚,劈柴时被一条毒蛇所伤,口吐白沫,晕厥于地,眼看就要性命不保。佛陀知道后,拿出一卷《摩诃摩瑜利佛母明王大陀罗尼》为小和尚做救护,并言此经“有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由此因缘,孔雀明王法门广传于世。

其实,佛陀的“孔雀疗法”,有着更古老的渊源:古印度人认为,孔雀是一种很特别的禽鸟,有不可思议的解毒能力。它喜好吃毒虫、毒蛇、毒草,非但不会被诸毒所害,反能增其羽毛之色泽。到了佛教中,孔雀的这种“特异功能”,就被演绎成能消灾解困、救苦救难了。

在佛教中,明王的数量众多,为何孔雀明王特别受民间欢迎呢?原来,明王是诸佛菩萨为降伏妖魔而化现的“忿化身”,常常是一副愤怒狰狞、口吐獠牙的恐怖形象。唯独孔雀明王,却是面相慈悲、安静、庄严,显得“平易近人”,因此流行程度远超其他明王。

孔雀明王有多“火”?宋代以后,民间祈雨、消灾、婚丧等法事上,常常都要持诵“孔雀经咒”。比如在明代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为爱妾李瓶儿大办丧事时,就曾请来僧人“礼拜梁皇忏,谈孔雀”。连道教也“蹭”过孔雀明王的热度,宋末元初的武当派始祖张三丰曾作诗云:“南无孔雀明王佛,南无花开花儿落。”明时武当山的一个崖洞里,还发现过一部由道士撰写的《太上元始天尊说宝月皇后圣母天尊孔雀明王经》。

《封神演义》中的孔宣,原本生于东土,无门无派,后来加入了西方教(即佛教),成为孔雀明王。这种设定,或许就是受到了当时本土宗教和孔雀明王信仰相互融合的影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