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

公元前202年是楚汉战争宣告结束,一代枭雄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项羽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悲怆的英雄形象,自刎于乌江似乎是他最好的当时最好的归宿了。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1)

不过有关项羽兵败垓下,率部突围,最后自刎,这样的历史结局,其记载似乎存在这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可能和大家印象中的悲怆英雄项羽有所不同。

首先要说的是,在项羽兵败垓下时,其所统辖的部队已经处于被众人围困的境地了。

《史记.项羽本纪》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彭城回不去,刘邦有杀过来,所谓的鸿沟和议一点约束力都没有了,刘邦是不会放过如此良机的,有机会一鼓作气灭了项羽,他没有给项羽留下任何生存空间的可能。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2)

此时,被困在垓下的项羽陷入了绝境,垓下在今天的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也有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境的。

项羽所部面对的是外无援兵,内无粮草的绝境,如果不择机突围,败亡是迟早的事情,曾经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威震诸侯的项羽,想不到自己会落入如此绝境,当时发生了熟知的霸王别姬事件。

不过这基本上是后世杜撰的,历史没有提及虞姬于垓下自刎的记载,虞姬可能当时是随项羽一起从垓下突围的。

《史记.项羽本纪》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和垓下歌》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后世对于虞姬自刎,其实都是推测,因为重要的史料《汉书》和《史记》都没有记载虞姬在项羽突围前自杀的事情,《和垓下歌》虽然流露出虞姬有自杀之意,但是其这首五言诗的作者应该不是虞姬。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3)

因为这是一首很工整的五言诗,汉、魏时期虽然五言诗就开始出现,但是当时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和垓下歌》倒像是成型于唐代的作品,历史上的虞姬应该没说过“贱妾何聊生”这句话。

同时《括地志》和苏轼所写的《濠州七绝虞姬墓》都提到虞姬墓在濠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那里有一个虞姬墓。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4)

从地理位置来看,虞姬墓距离垓下战场太远,如果她是在垓下自刎的,为的不就是不拖累项羽吗?想让项羽没有顾虑的突围,怎么得,项羽还会在逃命的途中,带着虞姬的尸体?在逃亡路上才把虞姬埋了?这样不合理啊。

所以说虞姬应该是跟随项羽一起突围的,是在突围途中因为某些原因死亡的。

其次项羽是扔下大军逃生的。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羽是带着800人突围而出的,显然当时被困在垓下的楚军并不知情,因为如果当时楚军将士就知道项羽逃生了,那么当晚楚军军营就炸锅了,不用等到天亮的时候,汉军才知道项羽突围了。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5)

之后楚军将士不知道,汉军才会察觉不到项羽突围这件事,可以说留守的楚军给项羽的逃生创造了机会,不要说项羽是突围求援去了,因为楚军主力被围在垓下,其他各处楚军要么是残部,要么投降了,项羽上哪里去临时集结一支可以和数倍于己的汉军交战的部队。

再者去求援,那也不是项羽的事情,毕竟他是楚军的主心骨,他都跑了,困在垓下的楚军势必迅速崩溃,拿什么坚守?

而这也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灌婴是怎么追上项羽的。

既然项羽是夜里突袭,提前几个小时出发,就算晚上行军速度不快,但是灌婴毕竟是在天亮后才集结部队追击的,项羽所部逃亡途中留下了痕迹,给灌婴留下线索,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大家都是骑马的,那里那么容易被追上。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6)

所以历史记载中出现了那个农夫。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馀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史记》和《汉书》都提到了那名故意指错路的农夫,让项羽所部陷入到了沼泽地中,被困后,项羽只能折返向东,这给了灌婴所部追击的时间。

这个记载主要是体现了项羽在生命最后悲惨的遭遇,好像是,如果没有这个农夫,或者农夫给了正确的路,项羽就不会死了,其实不然。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7)

农夫为何要故意欺骗项羽,后世推测是,项羽无道,百姓厌弃,农夫想让项羽死,可问题是,他怎么知道对面的人项羽,项羽是逃亡啊,是不会打着旗帜的,打着旗帜大摇大摆的突围,那不是给自己找死路吗?

在古代,垓下战场距离阴陵已经很远,农夫如何知道前线战局,如何知道项羽正在被汉军追杀?他就不害怕说出假消息,被项羽识破吗?

而且根据记载来看,项羽夜里突围获得的时间优势,在阴陵迷失道路的时候被消耗光了,也就是项羽遇到农夫的位置和沼泽地是有很远距离的,如果距离就很近的话,项羽就算折返了,汉军也追不上,那么问题是,既然遇到农夫的位置和沼泽地很远,项羽一行人就没碰上另外一个农夫吗?就没有发现路错了吗?当时已经是大白天了啊。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8)

再者历史记载的根据源头,要么作者是亲历者,要么是通过经历过事件的人叙述,那么农夫给项羽指错路,知道这个历史事件的人是谁?

一个是农夫,但如果是农夫的话,刘邦应该重赏啊,不过这位农夫在历史上就出现了这么短暂的一刻,没有后续。而且就算他这么说了,谁信啊?没有其他佐证,谁会理他。

一个是项羽的部下,但项羽到阴陵的时候,身边就百人左右了,汉军追击就是为了项羽的人头,为了军功的,谁还招降,每颗人头都是军功,也就是留守垓下的楚军有投降的机会,跟随项羽突围的楚军是没有的。

何况这百人楚军将士,也就是在项羽身边的人知道项羽和农夫的对话,后面的人是不知道的,跟着跑就是了,所以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就更少了。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9)

所以个人猜测,项羽就是在突围时,就是自己迷失了道路,没有什么被农夫指错路才被汉军追上的悲剧。只不过不同的是,有农夫指错路这件事,更能体现出项羽的悲壮,让大家对项羽感到惋惜,同情,我个人感觉这多少是司马迁一定程度的文学创作,而不是史实记载。

最后一点就是,项羽为何不过乌江。

《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历史记载中,项羽是无言以对江东父老,同样也是给追随他的江东子弟一个交代,他是一个为人重情重义,不忍苟且偷生的英雄,最后时刻他选择了慷慨赴死,而不是苟且偷生。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10)

但这同样有问题,那就是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项羽只要渡江,就能卷土重来,再度成为各方惧怕的西楚霸王,可是乌江亭长说的话只能是幻想了,因为刘邦怎么可能给项羽东山再起的机会。

《史记.高祖本纪》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史记.灌婴列传》渡江,破吴郡长吴下,得吴守,遂定吴、豫章、会稽郡。还定淮北,凡五十二县。

乌江亭长说汉军没有船可以渡河,明显是扯淡,因为他不是有预知未来能力的人,他怎么知道千里之外的垓下战场,项羽大败并且突围来到这里,怎么可能只有他有船。

灌婴在击杀项羽后,便率军渡河,平定江东了,就算项羽渡江了又能怎样?还不是被灌婴追着打?灌婴的大军渡江了啊,明明有船啊,项羽渡江了就有翻身的余地吗?显然没有,所以这不是江东百姓是否能够支持项羽的问题,而是刘邦会不会给项羽时间的问题。

项羽最后一战为什么会失败(项羽结局没有记载中那么悲怆)(11)

而且项羽突围为的是什么,不就是逃生吗?为何在生机就在眼前的时候,他选择了和汉军死磕,按照记载他到乌江时,汉军还未追击到,他是有机会渡江的,当初留下出大军困守垓下,自己带着800人不就是为了逃生吗?

显然项羽自刎是他逃到乌江边上的临时决定,不是他突围而出的原本目的,毕竟如果他已经决定赴死了,他应该会留在垓下,和自己的将士在一起,他要是爱惜自己的将士,应该允许将士投降,自己则留守大营,和汉军决战, 那时愿意追随他的人必然还是有的,何必选择出逃这条路,跑到乌江去自刎。

所以我个人认为,项羽突围而出时,他是想活下去的,并不是求死,到了乌江时,见大势已去,心灰意冷的项羽自然不愿苟活,渡江也不过是多活几天的事情,作为西楚霸王,项羽还是有保留贵族尊严的,他还没到需要别人帮他体面的地步,所以拔刀自刎了。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灌婴列传》《濠州七绝虞姬墓》 《括地志》《和垓下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