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出家真实案例(石刻文献解开顺治出家之谜)

清朝初期有三大疑案,百年来聚讼纷纭,分别是: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即位。坊间传言,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因挚爱董妃之死看破红尘,出家五台山。

关于顺治出家,历史学家孟森、陈垣、邓之诚等均做过研究,基本结论是顺治曾有意出家,但出家未遂。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邓小军新著《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考察得出结论,认为顺治出家确有其事,引起各界关注。

顺治出家真实案例(石刻文献解开顺治出家之谜)(1)

在该书中邓小军提出:顺治假死、真出家,是事实。康熙二十一年(1682)前后,顺治锡止河南睢州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正月,顺治圆寂于睢州白云寺。九月,康熙为纪念父皇顺治而建立御匾集群于白云寺。顺治出家的根本原因是承受佛教之感召,直接原因则是对董小宛的生死恋以及董小宛之死。

邓小军还表示研究中所用文献多为“首次披露、首次使用或首次提出新解释”,书中使用的九十幅照片,“大多数为相关珍稀善本书影、相关珍贵原始石刻文献照片、拓片,多数为首次正式发表或首次使用于本题目研究”。而这些原始文献、原始石刻文献,大都是在近半世纪才逐渐公诸于世,孟森、陈垣等前辈学者未能得见。

顺治出家真实案例(石刻文献解开顺治出家之谜)(2)

关于顺治出家,邓小军主要考察了九种石刻文献,其中最重要的是河南民权白云寺的康熙御匾集群。

2015-2017年,邓小军五次赴白云寺,认定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御匾集群(含五块御匾)的真实性。他认为这些匾额均系康熙皇帝为父皇顺治圆寂所建,其共同主题是纪念父皇顺治。其中,白云寺山门殿北门门额康熙御制石匾的南面铭文“(先)王宔”,是证明顺治安葬于白云寺的关键性证据。

顺治出家真实案例(石刻文献解开顺治出家之谜)(3)

该匾北面铭文大字题词“当堂常赏”,此前已经有人注意过,认为其隐文表示“皇帝顺治”之意——“当堂常赏”四字各自部首笔画隐藏“皇帝顺治”四字,是为摘字法。而南面铭文,据邓小军考证,其大字题词为:“(先)王宔”。“宔”字训为神主,或藏神主之神龛,此外绝无二义。

邓小军认为,北面铭文“当堂常赏”作用相当于孝陵崇楼庙号碑,南面铭文“(先)王宔”表示先帝神主之意,其作用相当于河北遵化清世祖孝陵隆恩殿神主;而匾额建立于白云寺山门殿北门门额,表示白云寺即顺治父皇陵寝。因此,白云寺藏康熙四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御制“(先)王宔∣当堂常赏”第二次刻石残匾就是顺治皇帝安葬于此的确证。

顺治出家真实案例(石刻文献解开顺治出家之谜)(4)

“(先)王宔∣当堂常赏”匾额及拓片,图片均来自邓小军著《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

顺治出家真实案例(石刻文献解开顺治出家之谜)(5)

此外,邓小军表示曾四次赴山东鄄城郭水坑村、一次赴山西五台山考察;并结合文献材料如康熙《菩萨顶》、 《五台有怀》等诗歌破解顺治出家疑案。例如,他找到查慎行《白云寺佛定和尚语录序》,证明《玉明族祖碑》“玉明和尚赴京取经于圣祖仁皇帝”、康熙赐白云寺“满朝銮驾”是信史;又如,他破解白云寺康熙四十九年四月十九日尊胜陀罗尼心经幢题记两印章铭文(“桶通”、“行派卌”),暗指顺治皇帝出家之彻悟及其在佛教的地位,等等。最终邓小军在《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一书中考察顺治的部分横跨五十年(1661-1770),分为顺治出家山西五台山、锡止河南睢州白云寺、圆寂于并安葬于白云寺三篇。

顺治出家真实案例(石刻文献解开顺治出家之谜)(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