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师北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的意思(家祭如何告乃翁)

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有点怪怪的感觉?明明记得有句诗“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嘛你记得确实不错,这句话出自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但是确实还有另外的一首诗,结尾的一句就是“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听我慢慢道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王师北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的意思?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王师北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的意思(家祭如何告乃翁)

王师北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的意思

看到这个题目,你是不是有点怪怪的感觉?明明记得有句诗“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嘛。你记得确实不错,这句话出自陆游的《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但是确实还有另外的一首诗,结尾的一句就是“家祭如何告乃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听我慢慢道来。

对于陆游,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虽出于名门望族,且天资聪慧,但进入仕途并不顺利,也经历过宦海沉浮。他所经历的年代与民族英雄岳飞(1103年—1142年)有重合,正是南宋政权风雨飘摇,北方的金国虎视眈眈、屡屡进犯的时期,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自从他46岁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也就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诗风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他一直坚持抗金理想,讨伐投降派,常以诗文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如《书愤》一诗,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告诉儿子们,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本文题目的出处,自然也与一位诗人有关,这位诗人就是林景熙。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号霁山,今浙江温州人,系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南宋末期,朝廷面对的是更加强大、凶悍,来势汹汹的蒙古人。此时南宋王朝统治的地区被逐渐压缩,虽然宋军也有抵抗,但难以挽回节节败退之势,文天祥就是在这一时期战败被俘,几年后被杀的。公元1279年初,在今广东江门沿海一带,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展开了事关南宋王朝生死存亡的一次大型海战(史称崖山之战)。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结果在号称双方共投入兵力三十余万人的这场大战中,蒙元军队以少胜多,完胜宋军。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战败后,四十三岁的左丞相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小皇帝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最终,宋军全军覆没,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陆游念念不忘的祖国,在时过66年之后,终于实现了“统一”。对陆游十分敬佩和赞赏(对唐朝诗人杜甫也很推崇)的林景熙,面对亡国的奇耻大辱,痛心疾首,扼腕捶胸,谱写了这首慷慨激昂、沉郁哀切的诗篇----《书陆放翁卷后》诗:“……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已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陆游的《示儿》不是说“但悲不见九州同”、“家祭无忘告乃翁”吗?林景熙说:现在九州已经“同”了,可却是“同”在蒙元人的干戈之下,家祭之时怎么可以告诉九泉之下的“乃翁”呢?

由于相隔年代久远,我们在读这首《书陆放翁卷后》诗时,很难准确体会到诗人写作这首诗或者当时的宋朝人读到这首诗时的内心感受。我们不妨做个假设,七十多年前,中国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假如把战争的胜负双方调换一下,试问,成了亡国奴的当时的“国人”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附:《书陆放翁卷后》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