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

这三大舰种的划分主要基于火炮时代的区别。在风帆战舰时代,不考虑武装商船,最初只有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区别。

由于火炮时代的海上战争,基本上基于同一个准则来决定强弱,即:船越大,装的炮就越多、越大,装甲就越厚,战斗力就越强,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大舰巨炮”准则。战列舰就是根据这一准则建立的舰种。

如下图,由于船体需要狭长才能在海上较快地航行,所以大多数的火炮是安装在舰体的侧面,也就是说,侧面才是一艘船的火力最大输出方向。这一准则即使到后面炮塔主炮的时候也没有改变,由于上层建筑的阻挡,前后方向依然无法达到最大输出。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1)

胜利号风帆战列舰

由于当时的火炮都是实芯弹,一砸下去一个洞,实际上对舰体本身的稳定性影响很小,其精准度和射程也并不稳定,况且大船本身的装甲也非常厚实,两艘战舰互相战斗,就像两个低输出的肉盾型英雄互殴,所以为了摧毁这样的防护,整个海战的思路就是为了最大化输出,谁最先把对方砸沉,谁就赢。

即,想办法把侧面面对敌舰,同时避免进入敌舰侧面的最大火力输出范围。

那么最理想的战斗就是进行“T字战”。我方作为T字上面的一横(俗称T头)侧对敌舰,而处于T字下面一竖的敌舰只能以薄弱的正面火力进行战斗,这种情况就是T字优势。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2)

一次典型的单舰T优

而在编队战斗中也是一样,双方互相排成一字纵队(单纵阵型),想尽办法绕到对方编队的正面去进行输出,这种纵队阵型就是“战列”(Battle Line)

如海战史上最后的一次也是最教科书级的一次T字战,苏里高海峡战役中的美国第七舰队预先使用巡洋舰和战列舰排成两条战列,辅以袭扰的鱼雷艇和驱逐舰,埋伏孤军突入的日军西村舰队。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3)

苏里高海峡战役

有时候,舰队司令官会命令摆出两条或者更多条纵队,也就是俗称的复纵阵型前进,这是在敌情未知的时候为了保证输出和防护的平衡,或是在发现敌方之后为了可以分队互相掩护避免全队被抢T头,但总的思路还是没有变化的,即摆战列,抢T头。

例如日德兰海战中的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就是以六条较短的纵队进入战场,随后各纵队旗舰带各自纵队集体左转,六队并一队,成功抢占T头。仅这一次转向变队,就足以看出皇家海军的训练素质(寻常海军是很难做到这样的编队航行水准的)。而整个日德兰海战中的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就是在进行一次次反复的分队-并队过程反复争抢T头。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4)

日德兰海战形势

战列舰,就是以这样的“战列”命名的。

它作为海军中最强的舰种,拥有最大最多的火炮以及最厚的装甲,是海上的霸主。

以美军最后一代战列舰衣阿华级为例,其主炮mk7的参数是406mm/L50。也就是炮弹直径406mm,炮管倍径为50倍。

所谓倍径,即其炮管长度是口径尺寸的多少倍,mk7的炮管长度就是406mm×50=20.3米。倍径大,炮管就越长,这门炮在其他各项参数相同的情况下射程就越远、炮弹速度越快、弹道越平直。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5)

mk7主炮所用的406mm炮弹

像这样的火炮,在衣阿华级战列舰上拥有3座三联装炮塔(一座炮塔三根炮管)共9门,除此以外,它还有10座双联127mm/L38的副炮,60-80门四联装40mm博福斯高射炮,以及50-60门20mm单管厄利空防空炮。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6)

衣阿华级战列舰

而风帆时代最强的战列舰,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至圣三位一体号一级风帆战列舰,拥有空前绝后的4层火炮甲板,共140门主炮。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7)

无论如何,像这样的庞然巨物都不是一个国家可以轻松供养的,任谁也不能全派战列舰去执行日常的巡逻任务,就像现在没有谁能用把海警船全换成航母(等等……好像……)。

所以为了保证经济和效率,出现了巡洋舰这一舰种。

它拥有比战列舰薄弱些的装甲,较少、口径较小但能保证足够威胁的主炮,这也就意味着它的造价比战列舰更加低廉,足够一个国家养上更多。而海上强国们,就是以这种舰艇为主进行海上的巡逻任务,至于一般国家?用武装商船就行了。

“以海上巡逻为主要职责并专门为此设计的舰种”,这就是中文翻译里巡洋舰名字的由来。

历经风帆战舰,铁甲舰,无畏舰和后无畏舰时代,巡洋舰和战列舰的基础定义一直没有变,前者是海上巡逻维护海权的舰种,战列舰就是拥有最强战斗力海上决战用的舰种。

而驱逐舰则不同,这个舰种的出现是为了“摧毁另一种舰种”,这个“另一种舰种”就是后来的鱼雷艇。

现在我们知道,鱼雷是一种自身带有动力推进能力的,可以自主航行的威力巨大的水下兵器,是弱势海军以小换大的利器。第一条实用鱼雷诞生于1866年,由英国海军工程师罗伯特·怀特黑德研制,而第一次鱼雷击沉舰艇是1887年1月13,俄国舰艇向60米外的土耳其2000吨的 “因蒂巴赫”号通信船发射鱼雷,将其击沉。

而在鱼雷研发没多久的1869年,绿水学派的创立者理查德·格里维尔出了一本名叫《海洋战争》的书。

这本书奠定了绿水学派的基础,其理论立足于新式武器的出现,尤其是鱼雷和水雷的诞生,他们提出:战列舰统治海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鱼雷艇和潜艇(关于潜艇,这是他们的预言)这样造价低廉的以鱼雷为主要兵器的舰艇可以轻松消灭巨大而笨拙的铁甲舰,火炮、装甲和造价再也无法代表战斗力,英国人信奉的封锁战略将因此难以为继,敌人的海上交通线也因此变得脆弱和易受攻击。

于是当时的世界第二海军强国法国延缓了铁甲舰的建造,开始大量的建造鱼雷艇和快速巡洋舰,并大力支持实用潜艇的研究。

英国面临着如此的威胁,自然需要想出相应的反制措施。

他们的第一个思路,是建造一种“鱼雷撞角”装甲舰,让它具有足够的航速以对付驱逐鱼雷艇,同时具有加固的舰首撞角并载有鱼雷以击沉敌舰。这种舰英国仅建造过1艘“波利费马斯”号。实践证明它是一种失败的尝试,因为它的速度比鱼雷艇慢。

这就需要另一种舰艇,这种舰艇能以和鱼雷艇相同或更快的速度追逐鱼雷艇,并用火炮击沉它。于是英国造船师J·塞缪尔·怀特自费设计和建造了一艘称为“迅速”号的大型鱼雷艇。它比当时的鱼雷艇更长更宽,装备6座47毫米速射炮和3具鱼雷发射管,虽然它的航速比不上一般鱼雷艇,但仍然有着不错的机动性。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8)

“迅速”号使人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即设计和建造装有火炮和鱼雷的小型舰——“鱼雷艇捕捉舰”。它是一种大号的鱼雷艇,具有一般鱼雷艇的鱼雷袭击能力,但也可以装备足以击毁同类的速射火炮。

虽然一开始人们都还是把这种新舰种称为鱼雷艇捕捉舰,但在不久后的1892年8月8日,第一次在官方的通讯中出现了“Torpedo boat destroyer”这一用语,直译为鱼雷艇毁灭者,也就是我们说的鱼雷艇驱逐舰,缩写为TBD。

但很快人们就开始省略了Torpedo boat destroyer前面的Torpedo boat,开始将它称为Destroyer。这也就是驱逐舰的由来。

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驱逐舰的任务职能不断增加,但总体的大方向还是不变的,即拥有最为低廉的造价,装备小口径的速射火炮和鱼雷,负担舰队/船队的外围护航,摧毁来袭的轻型舰艇(如鱼雷艇、潜艇和同类驱逐舰)和飞机,在敌方大舰队来袭时提供掩护,并伺机发起鱼雷袭击。

一直到导弹出现为止。

进入导弹时代之后,战列舰很快就被淘汰了,这是因为火炮被替代了,而建立在火炮战术上的战列线也就消失了,再也不需要这么一种排成战列进行海上决战的舰种了。

而导弹的产生也引发了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另一结果:舰体的大小所产生的影响变小了。

我们清楚,火炮时代决定战斗力的就是火炮和装甲,船越大装甲越厚,可以装的炮就越大越多,没有人会在战列舰上不装备主炮而去装一堆127mm的副炮的(因为太浪费),也没有人会在驱逐舰上装一门460mm的重炮(因为装不下)。

有多大船,就装多大的炮,多厚的装甲,这是当时的定律。

导弹时代来了,这个定律就被推翻了。

火炮战舰的装甲固然厚,但是有厚度区别的,侧面靠近水线的就厚些,动力舱弹药舱的最厚,水平甲板的装甲就薄弱些,这是针对当时火炮炮弹的抛物线和命中率所设计的防护体系。

事实上在二战时期,这种装甲配布就遭到了巨大的挑战:从轰炸机上投下,高精度而且垂直下落的的炸弹会轻易击穿薄弱的水平装甲造成巨大伤害。

相应的反制措施是什么呢?

第一种方法就是全部装备重装甲,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样的话就成了一个游不动的大铁坨子了,最多只能稍微强化一下水平装甲。第二种方法则是提前摧毁飞机或者投下的炸弹,当然炸弹是很难摧毁的,但空投鱼雷还是有些摧毁的可能的。

到了导弹时代,就更加严重,过于精准的导弹攻击对船体防护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被盯上就是必中,而且不是抛物线弹道,难以用装甲有效抵挡。

所以装甲被逐渐忽略了,人们开始使用更具进攻型的防御手段:防空导弹和近防炮。利用小型的导弹和超高速的速射炮,在雷达的引导下提前击毁来袭的导弹。

决定战斗力的第一要素,装甲,被终结了。

决定战斗力的第二要素,火力,则是终结于导弹本身,由于精准性的提高,再也不需要使用“更大的火炮”去击穿“更厚的装甲”了。反舰导弹开始在各类舰种上通用,你巡洋舰装反舰导弹,我驱逐舰也能装,甚至小型快艇也能装。

那么,巡洋舰和驱逐舰就难以区分了,在抹消掉火力和装甲的差距之后,火力-装甲理论的附属物:吨位,也就随之消散了。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概念开始渐渐的通用化模糊化,到了现在,已经没有国家再把新建的主力舰称为巡洋舰了。这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问题,而是一个习惯上的问题了。

如提康德罗加那样的巡洋舰,与其说是巡洋舰,不如说是“驱逐领舰”。

那些具有高性能雷达(主要是相控阵雷达),装备大量导弹,职能以舰队防空为主,兼具反潜和反舰能力,可以支持单独巡航的舰艇,就是驱逐舰。不仅是鱼雷艇和飞机的destroyer,更可以成为任何舰艇的destroyer。

而在驱逐舰大型化的运动时期,随之必然的,它们的造价提高了,不再支持一些低价值低烈度的任务了,于是护卫舰也就产生了。

这是替代了驱逐舰(准确的说,是护航驱逐舰)的一部分护航职能的舰艇,它们也为舰队护航,但主要功能是维护交通线,为那些商船和运输船队护航。

这些商船和运输船不太可能面临大规模的空袭,更多的威胁来自水下的潜艇,因此护卫舰一般没有驱逐舰那样的相控阵雷达之类的昂贵防空武备,只有一些少量的普通防空装备,但他们一般具有高效的反潜能力,以及一些反舰能力。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9)

驱逐舰的大型化在一开始其实不是在大小方面的改变,而主要是在装备方面的改进,火控雷达已经用于鱼雷攻击,而且对空中攻击的严重性也引起了重视,高平两用火炮以及使火炮提高射击效果的火力控制系统都需要增加重量,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吨位的激增。

在因果顺序中,首先是改进了装备,而改进的装备更大,使得驱逐舰变大,而不是相反。

但是也有一个完全相反的发展趋势,即驱逐舰改为反潜护航舰,这样,它只需装备自卫武器,以及反潜所用的探测器材和有关武器,自然重量就减轻了。

这是由于英国海军首先意识到他们在战争时期所建造的驱逐舰都是标准的“应急”型驱逐舰,而不是跟随大舰队战斗的舰队驱逐舰,只是为了应付大西洋上的潜艇威胁,维护漫长的海上运输线而建造的,但他们却有和这个职能极不相乘的杂乱武器(比如实际上并没有怎么使用的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和火力控制系统,于是他们决定修改原来的两型驱逐舰。

这些舰在经过武备改造之后改称为“护卫舰”,因为英国人认为设计改造它们的目的纯粹是为了执行护航任务,他们的职能就是做“商队护卫”,而不是为舰队驱逐威胁,这个名称在1943年曾被加拿大人用于一种新型的双螺桨护航舰。在几年之内,有接近40艘驱逐舰进行了类似的改装,或者简化了装备。

时间对它们作出了评价,这些舰只确比一般的舰队驱逐舰更能有效地对付50年代西方面临的潜艇威胁,因为他们是特化加强了反潜能力的专用护航舰只。

但美国人则把问题弄复杂了,他们认为保留“驱逐舰”这个名称较合理,因为它可以意味着“潜艇驱逐舰”,正像“鱼雷艇驱逐舰”那样,同样易于被人理解。

1948-1949年间,他们开工建造了一艘轻巡洋舰大小的实验性“反潜驱逐舰”,它是一级超大型驱逐舰4艘中的第1艘,这就是5600吨的诺福克号,那时和3675吨的密彻尔级一起被列为“驱逐领舰”。但到1955年,它们也都被改称“护卫舰”了。

与此同时,由于导弹等一系列配属装备开始加装上驱逐舰,成为导弹驱逐舰,旧式驱逐舰3000吨不到的排水量开始捉襟见肘了。

但一开始的驱逐舰大型化也都还保留着一定的限度,他们还谨守着5000吨的吨位限制,即使有莱希级和贝尔纳普级这样5000多吨的“驱逐领舰”,他们在后来也都改称导弹巡洋舰了。

驱逐舰和巡洋舰的混淆,是从英国人开始的。

英国的第一型导弹舰是标准5400吨,满载6800吨的郡级。其首制舰德文郡号于1962年服役时列为驱逐舰,事实上在当时,像郡级这种吨位的均属于巡洋舰。

而英国的政治家们并不懂得这些,少部分政治家和军方人士,以及财政部的官员认为,驱逐舰比巡洋舰造价便宜,因此说成驱逐舰就能较少引起争论,不致引起更多人的反对,是取得国会批准的一种方法。

虽然英国带了个坏头,但当时并没有多少国家随之混淆,5000吨依然是驱逐舰不可逾越的一条界线。

1975年,美国驱逐舰斯普鲁恩斯级首舰下水,人们发现这艘舰的满载排水量已经高达惊人的7700吨,斯普鲁恩斯级的设计师有意识地为今后武备系统和探测设备的发展留出了约1000吨的改装空间,它是美国海军第一艘采用模块化设计的军舰,具有不少的预想改型(比如防空特化的DXG方案就成了后来的基德级),但意想不到地造出了7700吨的特大型驱逐舰。

实际上这一点并不令人奇怪,美国海军舰艇分类改革是在1975年才完成的,而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的莱希级和贝尔纳普级“驱逐领舰”已经满载8200吨,那么作为“领舰”麾下的驱逐舰在预留改装空间的情况下达到7700吨也无不可。

而在斯普鲁恩斯级下水的前几年,美国人研发了一种思路全新的高性能先进防空系统,这就是后来的宙斯盾系统,在当时,宙斯盾还不是驱逐舰的专有物,美国军方的想法是将它安装在CSGN计划中的高达17500吨的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上,但在接下来的几年内,DG/Aegis、DG(N)、CSGN、CGN42等宙斯盾平台方案均被先后取消,最后留存下来的只有以斯普鲁恩斯级为基准进行改造的DDG47方案。

这就是提康德罗加级的前身。

DDG47的设计变更包括:重新设计上层结构以容纳SPY-1A相控阵雷达和舰队防空指挥设施,为了减轻上层结构重量,其上层结构大量采用轻质的铝合金。为了弥补上层结构重量,提高最大排水量与重心上升余裕,以低改善受损时的复原性,DDG47的主横向隔舱舱壁高度从原本斯级的一号甲板延伸到更高一层的01甲板,这使得DDG47的舰体设计排水量逐渐提高到9700吨。

1980年1月1日,美国宣布将DDG47改列为导弹巡洋舰(CG),以避免前两代导弹巡洋舰退役之后,舰队中没有巡洋舰撑场面的窘况(因为确实没有跟斯普鲁恩斯级同代的巡洋舰方案被通过)。

由于美国驱逐舰的舰长为中校,巡洋舰舰长为上校,如果巡洋舰数量大幅缩减,将严重影响美国海军校级军官的人事升迁;此外,DDG 47的满载排水量也已经在9700吨,与二次大战时期的轻巡洋舰相当,因此资格上不成问题。

而在提康德罗加级先后服役之后,美军发现以斯普鲁恩斯级为主的驱逐舰已经不再适合当时严峻的防空情况,决心研发一款8300吨级的阉割版宙斯盾驱逐舰,这就是后来的阿利伯克。

阿利伯克是在提康德罗加的定位基础上重新研制的一款新型驱逐舰,相比提康德罗加,它砍掉了一座火控雷达和巨大的舰队防空指挥中心,因为他就是提康德罗加的附属,任务主要是在舰队防空中协助前者,同时兼具一定的反舰和反潜性能。

在此之后,阿利伯克历经多款改型,最后成了现在这幅9600吨的模样。

如果说在美国军方眼中,巡洋舰和驱逐舰有什么区别,那么巡洋舰就是在驱逐舰的职能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指挥中心”的能力吧,但这不就是“驱逐领舰”吗?

而在俄罗斯方面,基洛夫级则证明了他们的巡洋舰定义,即具有巨大对舰杀伤能力,防空反潜对地能力全面的大型舰艇,但这条思路已经是失败了的,现代战争中,一个航母战斗群的统治力无法由基洛夫级这样的巡洋舰撼动。

在两条巡洋舰思路一条失败一条已经沦为驱逐领舰的情况下,那么大家纷纷放弃巡洋舰的名头改称驱逐舰就有理可溯了。

驱逐舰战列舰巡洋舰护卫舰的区别(战列舰驱逐舰巡洋舰等等有什么不同)(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