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

笔洗是典型的文房用具,重要性仅次于笔墨纸砚,常规以瓷玉、金石或角牙为主,黄花梨木质的多见于老料新做制器。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1)

取一段黄花梨心材,车削外廓、掏内堂、起足底,然后再稍加修饰,一只笔洗便大功告成。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2)

直径可大可小,比例可高可低,新做笔洗简单易行,取材也十分容易,这是市面上现代制品较多的原因。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3)

出于省料、惜料的原因,老料新做笔洗仿形不仿意,轮廓圆肥、壁厚底浅,造型有些千篇一律,除了黄花梨材质出众,并未给人更多太美的感觉。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4)

久而久之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简单、朴素的印象,殊不知传世黄花梨笔洗其实是很惊艳的。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5)

黄花梨钵盂形笔洗,直径12.6高3.5厘米,断代为明末清初时期,估价4至6万元。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6)

洗壁菲薄,内表面平滑均匀,掏挖得十分精细,实际上越薄越见功力。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7)

洗底平整,从内弧边垂直下沉一毫米,底面轮廓完整清晰。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8)

口沿外翻、微鼓、内敛,下方再阴刻两道,界出一窄一宽两条弦线。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9)

下面较宽的皮带线打洼,光照下显出起伏的弧面,立体感油然而生,画面层次因此而不同。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10)

从口沿到足底,洗壁外廓自腰间内收,阴刻线、弦线和打洼并举,线脚相类似,视觉上却和口沿处不太一样。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11)

倒转过来会发现,上下其实是一样的,光影变换使然,制作讲究带来丰富的线面效果。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12)

外鼓的底沿,在阴刻线的配合下成了圈足,形状饱满有张力,使整器落在桌上显得四平八稳。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13)

笔洗底部踩出两毫米深圆凹,类似于落堂的方式,目的是消除木头厚薄不均而留下的残余应力,防止日久开裂。

乾隆大玉瓮(弦线打洼圈足微鼓)(14)

几百年前的黄花梨老笔洗只有巴掌大,称之为小器大作并不为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