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城外送故人(江城夜话鹦鹉洲民俗杂忆)
原创 周才秀
鹦鹉洲民俗杂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现传承延续下来的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最为热闹最为奢侈的算是春节了。只是隨着时代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些习俗已发生了变化。如春节的守岁,由原来一家人围着火炉变成了围着电视机看春晚,等待着聆听那浑厚悠扬、穿透云层的新年钟声的敲响。压岁钱也变成了在手机上抢红包,不亦乐乎。还有的民众是节假日出游,观祖国的大好河山,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四季美景。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隨时代的不同发生了变化,某些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也逐渐地消失甚至有的已不复存在了。可耄耋之年的我对儿时鹦鹉洲腊日祭灶神、七月十五祭祖等习俗场景,仍时不时在我脑子里回放着,认为这应是不该忘记的东西吧。
腊日祭灶神
《后汉书.阴识传》中称:“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已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逐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从此过小年祭灶神就成民间民众生活习俗之一。
过小年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据说是皇城的皇亲国戚们为与百姓家区别开来,提前一天过节,彰显皇威及高贵。久日久之北京及北方地区都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了,谁叫他们离皇城根近呢。
小时候我听母亲说,灶神爷过小年这天上天,向天神禀报各家的善恶,请玉皇大帝赏惩。并告诫我们平时应行善积德,帮助遇到难事的人。故讨饭的来了,哪怕家里饭不多,我都会添碗饭给他。心想我这应算是做善事吧,灶神上天不会说我们家的坏话的。
每年过小年母亲做完晚饭后,总是将灶台、灶门前及周围的墙壁上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天黑后在灶台上点上香、烛,摆上寸筋芝麻糖、冬瓜糖等,有时还放碗水及几根茅草说是给灶神爷升天的坐骑准备的。敬灶神就开始了,母亲双手合十作揖并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祈求灶神爷对我家的宽恕吧。我想灶神吃了我家的糖果会嘴甜向天神说好话的。
这时,各家各户都会祭拜灶神爷,期盼他上天后向天神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求得玉皇大帝的赏赐,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每年这天晚上,我们几姊妹都毫无睡意等候着,等着敬灶神爷的香、烛燒完,母亲将祭品寸筋芝麻糖、冬瓜糖等分给我们吃的这一时刻。其实供奉灶神爷的寸筋芝麻糖没粘住他的嘴巴,却粘了我们的嘴巴了。(笑)
过小年祭灶神这个民间民众的生活习俗,我想在我们居住的城市是早已不复存在了,现在的孩子们也不会为几颗寸筋芝麻糖而不眠!他们有的是“圣诞节老人”送的甜甜的巧克力!无须等候 灶神爷吃剩的寸筋芝麻粉了。
中元节祭祖
“中元幽影倩,月圆引魂归。”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华传统道教中的中元节,即佛教中的盂兰盆节。民间俗称“七月半”,是中国传统的鬼节之一。清明、中元、寒衣为三大鬼节,也是我们汉族人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日子。
从我有记忆起就听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是地府开放鬼门关的日子。如同人间过年一样,阎王爷放长假让大小鬼魂回归故里,探望阔别已久的亲人、 后辈。人们为迎接已故祖先回家团聚,“再食一回人间烟火”,家家会祭祖、燒纸钱、点(荷)灯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但怎么知道已故亲人到家了呢?母亲曾告诉我,祭祖叫饭时,碗里都会冒出白烟,那就是祖先们已回家用餐了。家里的人都得安安静静候着,不得出声。啊,我似乎明白了……
每年到了“七月半”,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准备祭祖用品。在物资上虽没有过年备的年货那么丰盛,但祭祖缅怀先人的场景甚过除夕祭祖时的寂静,庄严肃穆。
我家祭祖每年安排在七月十一至十五之间,到时母亲安排我将“祖宗牌位、香炉、焟台、”等器具擦洗干净,摆放在香几上(一长形条桌),还将只逢年过节才点的草帽灯灯罩擦亮备用。祭供祖先的菜品、点心 、纸钱、香烛等都由母亲买回。一般在下午五点后祭祖。祭祖时将方桌从香几下抬出,放在堂屋中间。上、左、右三方摆板凳,下方桌前摆火盆及拜垫。摆凳处的桌上摆好碗筷、汤匙、酒杯等。母亲这时将做好的簑衣丸子 、黑木耳烩蛋糕、青椒肉丝、红燒全鱼等佳肴端上桌,并添好饭,酌满酒,同时在桌的下方处用菜碗盛上一大碗饭并插上多双筷子。(那是给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准备的)
祭祖开始了,由父亲点香烧纸钱,跪拜磕头,我们小孩肃立在旁呆呆望着。我双眼紧盯桌上空,怎么也见不到除夕祭祖时有缕缕白烟从碗中徐徐升起的情境,难道先祖们没回家来?(炎热的夏天,饭菜的一点蒸汽肉眼能见吗?傻丫头。)父亲敬拜完将酒洒在地上后,叫我们依次跟祖宗磕头作揖。祭祖仪式就算结束了。母亲将碗中的饭全部倒到饭甑里再重新添好饭,我们就可享用祖先享受过的美味佳肴了。
这个富含孝道的祭祀活动随着西湖河街的崩塌,向家楼房的拆移和鹦鹉洲的变迁,已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民俗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我家只留下七月半烧纸钱的习俗至今。
秋兴.斗蟋蟀
古时候的人们,会依照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物候,或找乐子,或做雅事。白露时节,人们驯养蟋蟀(我们叫蛐蛐)为赌斗之乐,可谓秋兴。五十年代初,鹦鹉洲仍保留着这一乐事一一斗蟋蟀。但大多数为十几岁的男孩,年纪小的男孩、女孩只是围观看热闹。但我从没有见到过他们赢什么输什么。也有成年人赌斗蟋蟀的,那多为富人闲暇时的娱乐。
我房东的长子向厚发非常喜欢蛐蛐。季夏初秋他住的房间里总摆放着几个灰色或褐色瓦罐,里面装有他心爱的小宝贝蛐蛐。这些蛐蛐一般是不让他的弟弟和我们碰的,除非他夜间用手电筒在草丛里捉到了长姿漂亮、个头大的蛐蛐拿出炫耀时,我们才能见到蛐蛐的“尊容”。
蛐蛐,长约3㎝,多为黄褐色或黑褐色。大脑袋上还有二根须子,细长细长的。翅膀上有花纹,安静时翅膀在背上,鸣叫时翅膀展开。
向厚发每个蛐蛐罐中装有一只蛐蛐。我发现他在与朋友斗蛐蛐之前,总是要拿两个罐到堂屋里,让罐中的两只蛐蛐到一个罐中来,让它们斗斗看哪只厉害。这大概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选拔赛吧。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看他的蛐蛐打架的。但不能做声,只能安静地围观。若他与朋友斗蛐蛐,我们只能见到他们斗蛐蛐激昂喧闹的场景,是看不到罐中斗蛐蛐的。
斗蛐蛐开始了,只见到罐中两只蛐蛐张着嘴,像仇人一样互相对视着。不动,向厚发便用一根细细的草轻轻地舔它们。随后便有一只会振翅鸣叫着向对方冲去。两只便呲牙咧嘴开始斗起来,顶头、转身,嘴巴像大剪刀双方紧咬扭打,乱成一团。几个回合后,有只会败下阵来,围着瓦罐边沿逃,想跳出瓦罐逃命。另一只会昂头挺身展翅大叫,一副胜利者的傲慢样子。“选拔赛”结束后,有时向厚发将输了的蛐蛐装进瓦罐中继续养着,有时也会将它狠狠地摔在地上,说留着没用。命大的会马上钻到堂屋地板缝里逃生,有的可就一命呜呼了。摔死在地板上的蛐蛐,事后想起心里还怪怕的。
儿时,我也到瓜堤后面草丛捉过蛐蛐玩,也观察到了一些现象。如它们只要两只在一起就会打架,叫时翅膀不停地扇动并发出“蛐蛐…蛐”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它本名叫蟋蟀,为什么我们都叫它蛐蛐呢?我不明白。直到这次我写“秋兴.斗蟋蟀”查蟋蟀的属性方才恍然大悟。
蟋蟀是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蟋蟀科。为穴居,多栖息于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素食者,吃各种作物如菜、果、树的苗苗等。夜出活动。它生性孤僻,一般情况独立生活,绝不和别的蟋蟀住在一起,彼此间不能容忍,一但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它的右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互相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蛐蛐…蛐”的声音。原来如此!
一个瓦罐只能装一只蟋蟀!我们把蟋蟀叫“蛐蛐”也是因它发出“蛐蛐…蛐”的声音而得名的。
“秋兴”,中华民族赋予它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不光是斗蟋蟀。秋日,层林尽染,绚烂一季。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赏秋、品秋、诵秋的诗句是不可计量的!现在富裕了的老百姓踏遍祖国山川大地,赏尽人间秋色美景,这不也就是现代民众们的“秋兴”么?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清同治黄鹤楼
编辑:水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