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

战争电影中有不少骑兵冲击步兵的经典场面,让人看着血脉偾张,大呼过瘾。然而真实的步兵与骑兵作战可不是这么简单,本文将系统性的叙述不同历史时期骑兵作战的特点。

骑兵在不同技术发展时期,其作战特性是完全不同的。但是骑兵的优势是马匹,它给士兵带来了不可比拟的机动性,坦克问世之前这一优势未有任何改变。这种机动性体现为战略机动性和战术机动性。战略上,轻骑兵作战部队每名士兵可以配2-3匹马,进行远距离奔袭作战。这一作战特点是可机动上千里,突入敌人大后方。缺点则是缺少攻坚能力,如果不能持续劫掠物资,持久作战能力也不足,劫掠物资过多,又容易降低骑兵的机动性。但是运用得当,绕过敌军主力劫掠大后方或者攻击后方薄弱环节往往能达到奇效,足以改变战略态势。这一作战方式需要大量的战马,中原王朝仅有汉、唐、明、清有资本可以玩。骑兵的战术机动性表现为:具有发动进攻的突然性,给予敌人突然打击。以及撤离战场的时效性,一旦战局不利,可马上撤离战场防止被全歼,减少损失。除非遇到脑袋一根筋的骑兵将领,利用好骑兵的这一机机动性足以让敌军咬牙切齿。即便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步兵,一样容易被人放风筝耗死。

然而人类利用马匹作战的历史至少有4000年以上,随着技术的变更,其作战能力其实相差极大,步兵与其对抗的方式也随着技术的演进而不断改进。即便是至今,依然有不少国家没有实现军队的机械化,尚有军马服役用于军旅托运物资。

最新考古发现,乌克兰草原可能是最早驯服马匹的地区,在第聂伯河西岸的德累夫卡发现了6000年前具有佩戴过马嚼子痕迹的家马尸骨。马车大约于5000年前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但此时的马车依然不能直接作战,因为轮子为实心木轮,覆盖有毛皮,最多用于军事运输,而非直接的战斗车辆。即便如此,马拉车的效率远远超过了牛车,提升了战争的后勤保障。使用辐条可用于作战的轮子直到3700年左右才在美索不达米亚出现。同一时期,埃及人遭受到了第一次外族入侵。入侵他们的就是来自西亚的西克索斯人,他们依靠马拉战车占领埃及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大概在5000年前,家马已经传入到了我国甘肃陇西一带,同一时期也在东北塞外方向发现了家马的遗骸。考古学者在淮阳市发现了一座距今4600-4200年的古城遗址,即平粮台古城。其中就出现了明显的车辙印迹,说明此时我们已经发明了两轮车。但是没有出土两轮车的遗物,所以也无法判断车轮是否有装条幅。《竹书纪年》记载:“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相土是契的孙子,而契与大禹时期的重臣。所以大致4000年前的夏朝初期,中原地区已经具备了马拉双轮车的技术,但大规模用于战争应该是商朝中后期了。

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改变了战争的形态。马拉战车上既可以装载手握长兵器的士兵,又可以装载弓箭手,此时的步兵也尚未使用密集步兵方阵,且军事对抗手段也比较原始,弓箭的威力也及其有限。所以掌握马拉战车的一方,往往在军事对抗中占据优势。当然了,这时期也并非像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密集的战车队形冲击敌方步兵,当时的地面即便是平原也不可能没有石块、田垄等障碍物。即便是装有条幅的木轮,依然还是木质的,太过容易损毁,所以电影里那种大量战车对冲的镜头有太多的艺术加工。

那马拉战车到底是如何作战的呢?《司马法》记载,春秋时期每乘战车一般会配置22人的 步兵,连同车上所载3人,共计25人为一编队。由此可见,马拉战车真正的作战方式不过是以战车为中心的作战分队。驾车之人即是指挥官,且和左右士兵皆着重甲,马车上亦有青铜片包裹,防护能力极强。作战方式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步坦协同作战,弓弩手进行远程攻击,士兵围绕战车保护车上的指挥官,并消灭靠近战车的敌人。当然,在地形条件满足、战机非常好的时刻,战车依然可以纵马驰疆,所以车轮轴头上装有长刺,以增加对敌方步兵的伤害。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1)

一辆战车即一个小分队

虽然战车极大地受限于地形因素,但是在商朝-春秋时期,它绝对是中原地区战场主力。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战争并不残酷,往往是贵族之间约架,双方军队会提前确定好时间、地点,定好规矩。甚至贵族之间战败投降即可得到对方的礼遇,更何况以战车为核心的两军对抗最能体现出贵族范。到了战国时期,贵族之间的战争游戏演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国战,战争变得极其残酷,已经不太适合贵族玩了,战争形态也发生了改变。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2)

古代的战车就是贵族的玩具,死了还能带到地下

战国时期动辄数十万大军对抗,步兵方阵愈加密集,军令愈加严格,士兵愈加训练有素,且军功爵制的推广,战争成了普通民众社会地位上升最主要的手段。各国之间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偷袭、埋伏、诈降、决堤、放火、屠城等一切只要能取得胜利的方式都不再顾忌,马拉战车这种贵族玩具开始逐步被淘汰。真正意义上的骑兵,也开始逐渐成型。

但是这一时期骑兵的作用依然有限,因为此时的马具太过简单,马鞍不过是一层软垫而已,更无马镫。士兵们在马上挥舞长柄兵器多有不便,软垫无法将士兵固定在马背上,而如果用短刀冲击步兵方阵,也容易被步兵用长矛挑落。所以这一时期的骑兵战斗力还很弱。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3)

秦陵出土的骑兵兵马俑,注意骑兵装具

但此时的军事技术突飞猛进,弓弩的生产工艺大为提升,射程更远、携带更方便的复合弓已经开始普及,箭头也从青铜簇向铁簇转变。复合弓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弓箭的威力,且体积比原来的普通弓要小很多,十分便于骑兵携带,所以此时的骑兵是以骑射为主的作战方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即是把宽大的手袖改成小领口的戎装,目的也是为了方便在马上骑射。但是这时期的骑兵规模并不大,各诸侯国如赵、秦、楚的骑兵各有万人,燕、魏的骑兵分别有五六千人,战争中往往只是作为战略机动部队,对关键位置进行支援,或者对敌军薄弱环节发起进攻。

同一时期,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密集的步兵阵型成为战场上的王者。盾牌、甲胄、长枪、短剑、弓弩,都集中配置和使用,骑兵遇到这样的阵型极其吃亏。步兵往往携带着射程更远的蹶张弩,这种只能用双脚和双手才能拉开,威力远超过骑兵携带的弓箭。骑兵能起到的作用仅限于趁敌不备攻击敌侧翼,骚扰敌辎重,与强敌的战斗往往要下马步战。在战争中的作用和现代的空降兵类似,发动进攻的突然性强,战斗力则很一般。所以这一时期,游牧民族往往会利用马匹的战术机动性对边界多有劫掠,中原国家不得不建设长城减少损失。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4)

在没有高桥马鞍和马镫的情况下,骑兵这是去送死。真实的长矛比图中的还长一倍

但是长城的作用有限,对付小规模的骚扰自然不在话下,匈奴人依然可以利用骑兵的战略机动性迅速集结大量兵力,全力突破长城中的某一个隘口,抢完了可以迅速携带战利品骑马撤退。等中原王朝的援军赶来,匈奴人早已不见踪影。

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彻底解决匈奴的骚扰问题,开始大力蓄养战马,组建一支规模庞大的骑兵队伍,以机动性对机动性。再加上中原王朝科技更发达,弓弩更强,甲胄更优,刀剑更利,匈奴人强汉按地上揍了数百年,最终被迫西迁。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是世界历史上都值得称道的大规模的轻骑兵远程奔袭作战,将骑兵的战略机动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前127年河南之战:卫青出云中,沿黄河西进,对占据河套及其以南地区的匈奴进行突袭,收复河套平原。

前124年漠南之战:卫青长途行军三百公里,突袭匈奴右贤王,俘获万余人。迫使匈奴主力退回漠北一带。

前121年河西之战: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长驱直入,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越焉支山,行军千余里,击败匈奴主力。同年夏天,霍去病率精骑数万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再由西北向东南出击,在黑河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

前119年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力求彻底歼灭匈奴主力,并组织步兵数十万、马数万匹以保障作战。两军北进草原2000余里,尽歼匈奴主力9万余。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5)

河西之战

可见,骑兵只要利用好自己的机动性,在战争中指挥得当,往往能取得非常大的战果。但是,此时的骑兵在战斗中依然不是步兵方阵的对手。

汉武帝晚年,曾派李广的孙子李陵,率五千弓弩手深入匈奴腹地直捣黄龙。然而李陵于浚稽山(今外蒙古阿尔泰山东段)不幸与匈奴主力相遇,匈奴且鞮侯单于亲率三万骑兵包围李陵。匈奴骑兵见汉军人少,便发起攻击。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率步兵在营外布阵。前排手持盾、戟,后排手持弓、弩迎战。面对匈奴人的进攻,汉军千弩急射,万箭齐发,匈奴兵应弦而倒,被迫后撤,李陵下令追击,杀数千人。且鞮侯单于急调八万余骑并反攻汉军,李陵只得且战且退,让重伤者躺在车中,伤轻者推车,余人持械作战。匈奴人并未占到多大便宜,单于本想撤退,不想再啃这个硬骨头把牙给崩了,但是汉军降将告诉单于李陵已经是强弩之末,且无援军。于是匈奴人继续围攻李陵,如此激战月余,匈奴死伤无数。然而长期的消耗战让汉军无以为继,所携带50万支箭矢最终耗尽,李陵不得不投降匈奴。李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虽然李陵战败投降,但此战汉军步兵不过5000,深入草原腹地,匈奴人以8万骑兵整整围攻了1个月,死伤无数。同时也可以看出,两汉时期的步兵与骑兵作战往往在战略上会处于被动,一旦被对方粘住,很难摆脱,但在具体的战斗中则并不吃亏。

至少到了曹魏时期,出现了高桥马鞍。士兵坐在马鞍上稳如泰山,而且马鞍有前后桥固定,士兵可以坐在固定的马鞍之上,不会像以前一样前后滑动。这意味着,骑兵可以在战斗中使用长兵器突刺的效果大为提升,骑术好的士兵还可以在马背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同一时期,骑兵开始在对抗步兵的战斗中占据优势。所以原来被中原王朝吊着打的游牧民族,战斗力提升了不少。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6)

高桥马鞍

公元207年,曹操率军亲征乌桓,力战乌桓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大将张辽将其斩杀于马下。 曹操将幽州、并州乌桓部众数万人全部内迁,并将其部族编入本部骑兵部队,参与征伐。《 三国志·魏书》记载:“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于此同时,陇西凉州地区因盛产骑兵,为天下雄。《晋书》记载了当时的一段民谣:“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贼寇消,鸱苕翩翩,怖杀人。”这些凉州骑兵也是董卓能够力扛十八路诸侯围攻的资本。从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骑兵在此时的战场上开始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此时的骑兵已经可以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在战斗中手执长兵器纵马奔驰、对敌军发动突袭。特别是对方步兵阵型未摆好、或者在敌军混乱之际发动突袭,作战效果非常好。虽然秦汉之时就有给马匹装备皮甲,但此时的骑兵非主力部队,装备极少。在没有高桥马鞍和马镫的情况下,士兵一般只装备轻甲。与之相对应的,这一时期开始大规模装备铁质马铠,以提高骑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

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人发明了马镫。这时候的骑兵前后左右都有着力点,受到任意方向的力量也不易掉落。骑兵不但可以手执长兵器发动突袭,还可以左右挥舞重兵器对重甲步兵进行打击,拥有强大战力的骑兵终于出现了!这一时期骑兵与步兵之间的对抗发生了逆转,本身就缺少机动性的步兵,一旦遇到战斗力比自己强的骑兵,跑也跑不掉,打也打不过,往往会被骑兵全歼。游牧民族开始迎来了高光时刻。

高桥马鞍和马镫的发明极大的增加了游牧民族的战争能力,所以北方虽然连年内乱,但是东晋先后五次北伐,基本上都是无果而终。即便是祖逖、桓温、谢玄这样的名将,就算一时得利,也很快功亏一篑。而且这一时期也是骑兵战术大发展的时候,鲜卑慕容以连环马的战术大败冉闵,一举逆转战局。到了南北朝时期,重装骑兵开始在战场上发挥强大的战力。《北史》记载:“高仲密举北豫来附,周文率军援之,与齐神武遇于芒山。(蔡)祐时著明光铁铠,所向无敌。齐人咸曰:“此是铁猛兽也,皆避之。”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7)

北朝具装骑兵俑

那么在战场上步兵真的没办法对抗骑兵了吗?办法是有的,但是对士兵的装备、训练、纪律要求极高,也对将领的谋略、勇气、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以宋武帝刘裕的北伐战争为例。刘裕总共进行了两次北伐,这两次北伐都发生了非常经典的步兵与骑兵战斗,且史书上都有详细介绍。

第一次北伐的目的是收复山东,此时割据山东的是南燕慕容超。公元409年4月,刘裕从建康出发北伐。率水军从淮水进入泗水,到达下邳后,把船舰、辎重留下,轻装步行开进到琅邪,每走一段距离,则修筑城池,并留下军队把守。刘裕的战略非常清楚,那就是步步为营。慕容超刚愎自用,认为自己拥有步、骑兵十万,所以没有安排军队据守大岘山(今山东临朐东南,即穆陵关,是山东险要)。慕容超只派遣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统领步、骑兵共五万人屯据在临朐,这里地势平坦,可以更好的发挥骑兵的作战优势。刘裕因此非常顺利通过天险,史载:“裕举手指天,喜形于色。”本来刘裕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后勤补给也最困难,最担心的就是敌军坚壁清野据守关隘,自然高兴万分。慕容超听说东晋兵马已经通过岘山,便亲率步、骑兵四万人前去迎战,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开进巨蔑水(今山东弥河)据守。而晋军前锋孟龙符抢先占据巨蔑水,公孙五楼也只得后撤。刘裕继续进军用四千辆箱型战车作为左右的屏障,每辆车都用布幔覆盖遮挡,排成阵列缓缓向前推进,四周安排手持长槊的士兵防御,同时命轻骑兵左右游走,“军令严肃,行伍整齐”。随后晋军在临朐以南与南燕一万铁骑(即重骑兵)相遇,两军开始厮杀。闻讯的敌军源源不断赶来,晋军放手十分严密,燕军并未占到什么便宜,两军始终不分胜负。刘裕出奇兵,安排骑兵悄悄地绕过燕军身后,奇袭临朐。晋军因此士气大振,刘裕趁势催动大军奋勇攻击。燕军大败,斩杀南燕大将十余人,慕容超单骑逃回广固(今青州)。刘裕乘胜追击,攻克广固外城,慕容超只得据守内城。广固城十分坚固,刘裕一时攻克不下。于是修筑三丈高的长墙围困敌军,同时还挖了三道地沟,防止慕容超用骑兵突围。围城持续了9个月,终于在次年2月攻入广固内城。

刘裕第二次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收复后秦控制的关中地区,而当时黄河以由北魏占据。刘裕安排主力部队先行攻取洛阳,自己则率领辎重、粮草沿着黄河走水路西进。船只在黄河上缓慢地逆流而行,北岸一直有几千北魏骑兵如影随形地跟着船队。东晋的士兵只能在南岸拉纤。然而此时春季来临,刮起了南风,纤绳受力拉断,船只则被南风吹往北岸。北魏骑兵也不客气,直接杀人掠货。晋军想要登陆北岸教训北魏骑兵,但晋军一登陆,他们便后撤。“遣军裁过岸,虏便退走,军还,即复东来。”这可把刘裕气坏了。刘裕下令停船,将船全部靠往北岸。命令将士七百人,箱型战车一百辆,登上黄河北岸。在距河岸一百步的地方,构筑却月形战阵。以河岸作为月弦,战车在外,两头抱河,摆成弧形,以此减少北魏骑兵的冲击。阵型摆好后,又在阵中竖起一个白色羽旗,每辆战车上各占7名战士。北魏骑兵很快看见了晋军动向,开始集结,但都不敢轻举妄动。刘裕立即让宁朔将军朱超石率领二千人携带大弩一百张进入阵型。每个战车上增加到20名士兵,并在车上安置了防箭木板。刚摆好阵型,北魏大将长孙嵩率三万骑兵赶来支援,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魏军看到晋军战阵完成后,开始策马冲击却月阵,晋军弓弩手万箭齐发,不断射杀魏军。北魏骑兵至阵前,晋军则利用战车削弱骑兵的冲击,两军展开了异常残酷的肉搏战,交互厮杀。晋军不断利用长枪、长槊击杀敌兵,而魏军冲入新月阵后,受到战车的阻碍,马匹的机动性失去了作用,只能和步兵一样的厮杀。此前,刘裕事先准备了大铁锺和铁枪一千支,等敌军冲进战阵,朱超石命人把铁枪折成三四尺长,对准前排的魏军,用大锺锤打铁枪,一锤下去,就能贯穿三四名魏军。两军混战厮杀,形势对魏军愈加不利,尸体堆积如山。一时间,魏军争相逃命,四处溃散。刘裕毫不手软,命朱超石等率亲骑兵迅速追击魏军,并大破北魏援军,斩获魏军数以千计。

刘裕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强的军事将领,其谋略水平、治军能力远超三国时期的人物。即便如此,他与同时期的北方骑兵作战依然非常艰难,若非敌方将领过于迂腐,他想占便宜还是很难的。刘裕对付骑兵的主要方法是用车阵,先利用弓弩杀伤敌人,再利用战车作为屏障让骑兵失去突击能力,逼得他们要么下马步战,要么游走骑射。但是战车设有防御用的木板,骑兵无论是下马作战还是骑射都将吃亏。聪明的骑兵将领,面对这种情况必然不会强攻,而是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绕过后方攻击补给部队。这样的话,刘裕也很难在战斗中战胜敌军。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8)

战车的结构简单,可用人力,亦可使用牛、马、驴

岳飞的郾城之战则提供了另一个步兵克骑兵的方法。金军的主力是重装骑兵“铁浮图”,正面进攻,左右翼又辅之以轻骑兵“拐子马”,合计兵力一万五千。宋军的主力则是八千余背嵬军和部分骑兵迎战,采取骑兵“或角其前,或掎其侧”的战术与“拐子马”周旋。岳飞又选派精壮步卒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之类兵器,专劈“铁浮图”的马足,迫使金军下马与宋军步战,最终金兵溃败逃走。然而岳家军能够在步战中以少胜多,和岳家军军纪严明、战斗力超强相关。

后世冷兵器时期的骑兵战术,基本上都没有脱离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斗模式。野战中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方式还是依靠骑兵,唐朝在骑兵的运用方面战果辉煌,可与两汉相提并论。唐朝疆域广阔,极易获得大量马匹,而且唐朝统治者本身就有鲜卑血统,他们非常清楚骑兵的重要性,更知道骑兵作战的特点。由于唐军的主要对手是草原民族,要想与其在广阔的草原争雄,只能以轻骑兵为主,重骑兵反而丧失机动性,不利于草原作战。

公元630年的阴山之战,是利用轻骑兵战术机动性获胜的最佳战例。名将李靖抓住战机,趁着夜色,命令苏定方率领数百名先锋骑兵对突厥可汗营帐发动攻击,以此打乱敌军阵脚,随后赶来的唐军主力迅速扩大战果,歼万余人,俘男女10余万,一战而灭东突厥。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9)

阴山之战

自唐朝末年火药第一次用于战场,战争的模式开始缓慢地进入热兵器时代。两宋时期发明了不少火器,弓弩发射的火箭和用发石机抛射的火炮在宋初就已经运用到了战场,后来又发明了管状火器突火枪。但是这时候的火器非常原始,威力有限,火药容易受潮,发射速度也慢,在战斗中还不如冷兵器的弓弩和回回炮。宋军本身就战力羸弱,又缺少战马,面对蒙古铁骑,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南宋迫于无奈,只能依托城池固守,特别是在四川建立了拥有数百公里纵深的山城防御体系,凭借高山峡谷、水流河道建立一座座的山城,以削弱蒙古骑兵战术上的优势。蒙古人绕过了前线的山城,深入宋境数百公里依然还是山城,且极易被山城上的宋军袭扰后勤补给,所以只能硬攻山城。但是宋军防守严密,往往久攻不下,甚至蒙哥可汗也战死于钓鱼城下。宋军坚守城池确实可以削弱骑兵战术机动性的优势,蒙古人也很快意识到了这点。在之后的战争中采取了发挥骑兵的战略机动性的打法,更多的使用远程奔袭,大纵深穿插的方法,甚至绕道青藏高原先拿下大理,再南宋大后方开辟一条进攻路线。同时安排步兵对山城体系围而不攻,依靠骑兵控制宋军补给,极大的消耗了宋军的守城意志。更让宋军绝望的是他们从西亚带来了回回炮这一攻城利器,围困数年的襄阳城最终在蒙古人回回炮的攻击下投降。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10)

电影荡寇风云的剧照,这个就比较写实了

为了有效地克制骑兵,明朝初年改进了元朝时期出现的火铳,威力进一步加强。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并组建了专习火器的神机营。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骑兵的优势开始逐渐削弱。明成祖无征漠北,火器对抑制蒙古骑兵的突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此时的火器还不能完全遏制住骑兵的突袭。到了明中叶,发明了火铳的中国反而开始向葡萄牙、荷兰购买和仿制佛郎机和红夷大炮,以及单兵使用的鸟铳等。这时候火器终于成为战场杀伤敌军的主要武器,清军为了加强对火器的防护开始装备绵甲,游牧民族的高光时刻终于结束了。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11)

我们以为的满清是靠骑射夺得天下,实际都是虚幻

明军与满清时期的野战已经与冷兵器时期发生了根本上的改变,能用火炮对轰绝不用骑兵突袭。但是先进的火器尚不能大规模的装备部队,明军不得不组建关宁铁骑与满蒙八旗骑兵对阵。随着明军和满清开始认识到火器的威力,双方都在想办法提高火器的装备数量和质量, 这使得双方火器的装备水平和训练水平都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一流水准。骑兵在战斗中的作用也就退回到了骑射时代,但依然可以利用自身的机动性发挥一些作用。吴桥兵变使得明军最先进的火器以及工匠被清军获得,清军火器水平开始反超明军。到了松锦之战,明军关外火炮大多被清军缴获,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此时的清军,手里不但拥有当时世界一流的骑兵部队,更重要的是他们同时大量装备着世界一流的火器,这是清军入主中原的军事保障,也是清朝得以迅速扩大版图的基本条件。

古代作战骑兵是不是获胜的关键(5000年来骑兵作战方式的演变)(12)

清平准格尔之战,双方大炮鸟铳对轰

清朝得以入主中原,靠得并非什么骑射,而是先进的火炮。到了乾隆朝为了强化满族骑射传统的重要性,对近代化的枪炮技术大为贬低,反而让后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此时缅甸人因为和英军多有交战,手上的火器已经超过了大清,所以大清与缅甸在边界上的战争并没有占到多大便宜,若不是缅甸同时面对这英国的威胁,这才同意了大清的和谈条件。可惜乾隆不但并没有意识到火器技术的发展已经对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且他本人对八旗骑射技能有一种偏执的崇拜。从此清朝的统治者开始固步自封,即便是鸦片战争也没有把他们敲醒。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八里桥之战,大清依然干出了3万骑兵去冲锋近代化的枪炮阵地的蠢事。此战联军仅阵亡17人,而清军阵亡上千,伤者上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