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

初春的山村,被阳光暖着。屋里要比外面凉得多,但王介河、冯召新、王西爱还是要守在自己的店里,不会坐在店外的暖阳下。

近几年,章丘区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因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热闹起来,央视也曾专题报道。经常有人踩着石板路来游览,这3人并非刻意躲避着热闹,而是按照自己的准则,习以为常地相守“时光老店”。

他们要守护的,除了时光,还有信任。这是小店走过三五十年历史的关键。

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1)

俯瞰三德范村

“时光老店”

三德范村,地处章丘区南部、文祖街道中部,章莱公路西侧,锦屏山脚下。这是一个超级村落,目前有2100户,7000余人。

人文历史藏在抬头和脚下的随意角落:3处济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章丘区文物保护名录,另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扛芯子”。村落中,有古朴和现代的杂糅:穿过玄帝阁和太平门高耸的门洞,一条石板街通向村内,旁边则是经过修葺后的美丽乡村旅游景点。

顺主干道向里走约百米路东,次第出现店的门脸,其中包括王介河、冯召新合开的一家,店名为“介河五金”,王西爱的店外则挂着“老供销社”的牌匾。这是这条街上,年岁最老的两家商店。

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2)

“老供销社”恍若时代化石

王西爱的“老供销社”,房屋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明清建筑风格的大门、历史悠久的四合院,具有独特的风格。由于多年失修,院内房屋有部分坍塌,但仍然保留着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村落。作为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综合商店,一直延续至今点。在这里不仅能够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领略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综合商店的风情,也能回味时光穿越和倒流的韵味。古老的打酱油的提篓、算盘,旧式的货架、柜台,让人回忆起旧时的乡愁,体味古村的乡情。

与“老供销社”气派的门楼边相连,一溜朝西的房子是其店面。当4个用包裹铁皮的窗护板被木棍支起时,就意味着商店开门了。门槛处的踏脚石,被来来往往的人经年累月摩擦,棱角早已失去,表面光可鉴人。

走进店里,恍若穿越:一溜木头玻璃柜台,横贯房子南北。柜台格架上,摆放着商品。东墙一溜木头货架。从货架背面残破贴纸可以看到,货架背面订的是芦苇席。已泛黄的木头、贴纸、芦苇席,掩藏着它的年龄。北面靠墙竖着几匹布,南面放着酒缸、酱缸。今天缸已不再使用,却没有挪走。进门的黑板上,写着“零酒 3.2元/斤”。

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3)

货架上挂着的“502”和“哥俩好”两样商品,将访客们的思维拉回到现实。

“乡村合伙人”

介河五金店的外墙,被“美丽乡村”行动统一修缮过,被贴上仿青砖瓷砖。里面也是木头货架靠墙,中间摆放着一个用来切割玻璃的木台。店主王介河说,五金店和“老供销社”一样,都有30多个年头了。

王介河今年66岁,三德范村村民,自1983年尝试个体经营,开了一家副食店。因为有其他店也做副食,他主动转行做五金农资。1986年起,他找到小自己3岁的街坊冯召新要求合伙。

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4)

冯召新清楚地记得那次谈话,王介河一番诚意诉说缘由和想法:店里自己一个人照顾不过来,想搭伙一块儿干,两人二一添作五分成。“这种合作对我合适,但对他有点亏。改革开放后,致富养家的心思大家都有。就跟着干了。”

王介河主动找冯召新合伙,按照他自己的话是“我们是街坊,原来在同一个生产队,他的为人,我很了解。投脾气”。这样的合作,中间未曾中断,已30多年。

王西爱71岁,身穿粉色运动服。在上一个冬天,搬搬抬抬的劳作,让她的双手皴裂。这家店,起初是“生产大队”的初级供销社,后来经历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变迁,成为由王文祥、单立荣、王其宾3家人合伙的“小百货”。单立荣是王西爱的丈夫。3家合伙的状态,持续了近40年。

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5)

老店的历史从1953年开始。她还记得当年姐姐在店里看守,不及柜台高的自己,偷偷从柜台盖板下面钻进去,抓一把红糖再溜出来。

老店与王西爱身边亲人产生很多联系。丈夫过世后,老人们相继离开。时代变迁,物是人非,老店已无当年红火和辉煌。去年此时,王西爱买下产业,开始独守。她不想让店就此荒废。

还是原来的布局设置,她没有丝毫改动。老店逐渐从一个谋生之场,变身养老的归宿。

山村“老友记”

在介河五金店里,信任和友谊被小心守护。这段交往的开始,王介河、冯召新两人感觉如同昨日,慨叹时间过得太快:如今,子女们都已大学毕业并工作。五金店的功能发生了改变,最初合伙致富谋生逐渐弱化,相守友情度过余下人生的想法又成共识。

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6)

冯召新去地窖拿顾客需要的涂料,王介河握着他的手拉他上来。

现场有顾客买走翘板开关后,收来的钱被王介河随手扔进一个塑料盆里——这是他们店放零钱的地方。两人达成的某种默契形成彼此信任。从来不记账,卖出多少,买进多少,清点库存,对账丝毫不差。信任让这家店的记账失去功能。

对于合伙期间是否有过纠纷这个问题,冯召新笑答:“我们俩待在一起的时间,比两口子还长。你说,哪里还有解不开的疙瘩?”他们确实将人生半辈子中的一多半时间,放在这个十多平方米的小店里。早上来,晚上走,中午一块儿吃,在这里上演乡村版“老友记”。

“合伙的买卖干不成”,是很多志同道合者分开后甩下的话。在介河五金店,他们两人自然分工,各司其职。店里靠墙一个床铺,夜里值班所用。每人一个月,轮流睡在店里。店里没有电视,一台收音机,陪伴寒冬和酷暑。

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7)

在信任面前,“老供销社”的老一辈人,也做出了表率。在早年间,共同清点账目时发现了一张10元的假钞。第二天,钱箱里多出了30元。

随着市场经济大潮来临,现代商店百货开始进驻山村。“老供销社”的经营遭遇挑战,东西卖得越来越少,当初的合伙关系,去年正式结束。

“习以为常”的守护

“信”是三德范村的行为守则,刻在石碑,记在民心,成为日常。“立规守德”的2017年曾被央视进行专题报道。

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8)

老店的信任在以村为市的大庄子里时时体现。拿着据说建店之初就有的酱油“提子”,王西爱强调店的古老。3把“提子”,一个竹制,两个塑料。不管是散酒,还是酱油、醋,一提一斤重。王西爱说,当时店里给买酱油的人,要“一提加一添”——用瓶子打酱油的,要将瓶口灌满灌平。

介河五金店的房子是租来的,一租近30年。时常有人赊账,但过几天就会把钱送来,结账期不会超过3个月。但在曾经,上世纪90年代,村里翻盖房屋的高潮期,都不富裕的村民“拉饥荒盖房”,赊走五金件,少则一年,多则三五年,才将欠款趸交清楚。五金店的两位老板,资金压力只能自己担着。想上门催要,需反复“掂量”,提前打听清楚欠账者家庭生活情况。

章丘古村美食城(章丘这个村里藏着一个真正的)(9)

“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耳熟能详的词语,在两家老店里有生动的故事。他们相信没有顾客的信任,老店很难从历史走到现在。

两家老店的守护,面临销量、利润已降至最低的现实。农村大型超市已流行多年,电商和快递也悄悄进村。王西爱说,一年来,摆在货架上的布匹,只动了3回剪子。现在随着移风易俗,白布已没有市场,小店只能卖一些针头线脑。

老店里的人,以“习以为常”生活。这种带有穿越感的传统老店,却往往被好奇的游客发现,进门光顾。

临近中午,春光正浓。三五老人,蹲坐在玄帝阁南墙下晒太阳。山村的守店人,待在店里,生怕顾客上门,没人招呼,失了礼数……

(新时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