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的感悟摘要(我读论语的原因)

我以前对《论语》的态度用孔夫子自己的话叫敬而远之,甚至对他有一些误解比如为什么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有点迂腐的意思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读论语的感悟摘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读论语的感悟摘要(我读论语的原因)

我读论语的感悟摘要

我以前对《论语》的态度用孔夫子自己的话叫敬而远之,甚至对他有一些误解。比如为什么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有点迂腐的意思啊。

稍微涉猎一点人都知道周礼的礼不仅是礼节的意思,它是一种政治制度。就好比我们现行的一些制度,很多所谓公知愤青都在批评。但作为一项原则性的东西如果它不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行止坐卧都能遵守的规矩很难深入人心。即使后来明白一点也不能使我认真的读一遍论语。

那为什么我这个反叛青年有段时间对论语特别着迷呢。主要是我看到两则小故事。我对论语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中学课本上必背的几句上。直到我看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一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第十四),我才回想起六艺当中也有骑马射箭的,孔夫子也不是我印象当中的老学究形象了。

后来又读到了子贡赎人、子路拯溺的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说到误解,恐怕最大的一个就是儒家和皇权是一体的。孔夫子为封建阶级服务,禁锢我们的思想,简直是坏人啊。

首先说重复一点历史小知识,封建制和我们历史课本上的“封建”可不是一个意思。这里说的封建制其实是分封制,而历史课本上的封建制是说的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的中央集权制,是帝制或叫皇权制度。

还记得《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那再来看下《左传·宣公九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泄冶谏曰:「公卿宣淫,民无效焉,且闻不令,君其纳之。」公曰:「吾能改矣。」公告二子,二子请杀之,公弗禁,遂杀泄冶。孔子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陈灵公与其臣子孔宁、仪行父都与大夫夏徵舒的母亲夏姬私通,三人甚至在上朝时都拿出夏姬的内衣互相嬉戏。泄冶看不过去,便进言灵公,说国君和大臣公开宣扬淫乱,老百姓就算不效仿,传出去也不好听,赶紧收起来吧。陈灵公说能改的,然后将此事告诉孔宁与仪行父,两人要求杀死泄冶,灵公也不拦着,便把泄冶杀了。孔子说:"诗经有云:'百姓之所以行为邪僻者,是君上不自重的缘故,都是上行下效所导致的'。泄冶能配得上'仁'吗?")

这就非常有意思了, 现在是不是也可以说“君君臣臣”也能反过来呢,如果当君上没有君上的样子,臣子也没必要助纣为虐,而且可以择良木而栖。

而且到了皇权时期,儒家不得不依附于皇帝,也不能说是助纣为虐,而是一剂皇权解毒剂。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文死谏”,皇权早就将人民蹂躏到不成样子了。

与其说儒家思想已经不符合当代社会,倒不如说,当代已经没有与时俱进推动儒家思想晋升的大儒了。从孔子的“仁”到孟子的“义”再到程朱的“理”学,阳明的“心”学。现在我们又有什么呢,添砖加瓦都做不到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