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知荣辱衣食足(金观察仓廪实)
来源:河南日报网
安阳县瓦店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粮大户笑容灿烂。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红涛
又是一个丰收年!12月13日,全年粮食产量数据发布:2020年,我省粮食总产达1365.16亿斤,比上年增加26.08亿斤;单产847.5斤,比上年增加15.8斤,粮食总产量首次跨越1350亿斤台阶。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大省,我省粮食产量自2006年起连续15年超过1000亿斤,连续4年超过1300亿斤,为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作出了“河南贡献”。
孟津县会盟镇水稻喜获丰收。
丰收的“味道”不一般
——沉甸甸的数据里,有欢欣、有艰辛、有信心
在2020年的时光记忆中,广阔的中原田野里掀起了非同寻常的波澜——新冠肺炎疫情打乱农业生产的节奏,春耕春管在年初等不起、慢不得。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面对疫情,我省坚持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手抓,解决了运输难、管理难等“卡脖子”难题,小麦长势近3年最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全覆盖,小麦条锈病累计防治超过6300万亩次,是发生面积的2.89倍,赤霉病发病面积和程度是近几年最小、最轻的一年。
特殊时期行特殊之策,我省创新粮食生产服务方式,做到防疫和春管两不误:有序引导农民错峰下田,开展小麦田间管理;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发放应急通行证,采取电话预约、点对点配送等方式送农资到村到田;发挥农民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作用,帮助农民施肥、除草、浇水……战疫情、抢农时、抓春管,到3月底,全省麦田管理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进度还快于上年。
灵宝市函谷关镇高标准农田的彩色小麦。
疫情防控期间,作为县里“特聘农技员”,滑县白道口镇种粮大户黄国兴每天都在“新型职业农民”微信群里做直播,通过“线上春管”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此外,滑县还推出“农管家”服务平台,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保姆式”服务,农民手机上“下单”,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除草、打药、浇水等田间管理。
天道酬勤。6月初,随着隆隆的收割机一路北上,丰收的喜悦洒满中原大地。麦收过后,新蔡县狮子口村村民时中龙家小麦亩产超1200斤,新麦蒸出的馒头的香气弥漫整个小院。
750.75亿斤!7月16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数据,我省夏粮总产量再创新高,其中小麦总产量750.63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28%以上,继续领跑全国。
夏粮是我省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开局丰收,全年主动”。今年,我省夏粮增产1.67亿斤、秋粮增产24.41亿斤,这是全省上下同心、努力加实力的结果。
温县武德镇徐堡南街村,收割机在麦田作业。
丰收的“气质”不一般
——俯瞰金色大地,中原沃野有底气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
今年,商水县张庄乡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为“网红地”,引来一拨又一拨省内外参观者观摩学习。去年以来,该县投资1.5亿元建设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为农业生产提供数据监测、信息发布、田间管理等一系列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高科技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田野变成充满“智慧”的沃野。
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处处长黄幸福介绍,去年我省建成高标准农田590万亩,今年将完成6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按照不低于3000元/亩的标准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行走在高标准农田内,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旱涝保收,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麦收季节,延津县塔铺街道办事处通郭村高标准农田内,“丰德存麦20号”进行千亩丰产方实打验收,小麦亩产855.2公斤,刷新了全国冬小麦单产纪录。
上蔡县黄埠镇南王楼村无人机为高标准农田喷洒农药。
“我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打造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谢长伟表示,到2025年,全省将建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300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1.22亿亩以上,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632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粮食生产要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行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说,通过统筹各类农业科技资源,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建立大联合、大合作的农业科技发展新机制,推动粮食稳产高产。
邓州市开展“一喷三防”药肥喷施作业。
丰收的“韵律”不一般
——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旋律
“谁来种粮,怎么种粮,如何种好粮”,粮食生产的“三问”曾困扰着不少种粮人。如今,一代新农人、一批新农企走向农村走进田野,播撒下岁岁丰收的希望。
疫情之下、麦收之际,黄泛区农场万亩麦田,铁甲轰鸣,吞金吐雾,九分场农业主管王慧阳熟练调度农机抢收小麦。
“80后”的王慧阳是“农场三代”,专业院校毕业后已从业12年,调度30余台收割机和数十辆运输车对他而言“轻车熟路”。“前两代人种地是为了吃饱饭,我们这一代人种地是职业选择。”王慧阳主要负责农技推广和农机管理,“统一品种布局、技术规程、机械调度、农资投入、绿色防控、品牌销售,让农业生产像工业生产一样标准统一、井然有序。”
把广袤田野打造成“露天工厂”是“后浪”们常常提起的话题,他们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开展耕种管收储加销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引领和带动更多小农户挑起“金扁担”,共同筑牢中原“大粮仓”。
现在,越来越多的“后浪”活跃在田间地头,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经营农业、壮大农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麦收后,正阳县大林镇涂店村村民正忙着插秧。
“土地、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聚集,并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和现代化,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粮食安全更有保证。”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经济评价体系首席专家张道明认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
“今年我的3000多亩小麦超八成实现订单收购,一斤比市场价高一毛多钱,能增收30多万元。”临近年末算收成,临颍县佳圣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晓东脸上满是自豪。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才足。“粮食丰产丰收夯实了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强大基础。”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明星说,我省粮食连年丰收,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克服各种风险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业科技的发展,现代经营方式的注入,中原这片沃土,不仅承载着国家仓廪殷实的希望,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奋斗和追梦的舞台,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征程中,必将书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时代答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