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通行于两汉的原因(说文解字第566课是的)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四个汉字,分别是“畫”部的一个汉字“晝”,“隶”部的三个汉字“隶、[枲隶]、隸”。“晝”在现代汉语简化为“昼”,“隸”在现代汉语简化为“隶”,这两个字都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晝(昼)”和“隸(隶)”,四个字的详情如下:
1、晝(昼)。读zhòu。《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昼,日之出入,与夜为界,从畫省,从日。”许慎认为“晝(昼)”是会意字。本义是白天。就是分割从日出到日入这一段时间。即白天。李学勤编《字源》张标认为是形声字:“形旁日为太阳之象,表示昼字本义与太阳相关;声旁聿是会意字,……是笔的初文,在昼中表音(聿与昼皆舌音)”。此说似不妥,我们仍然依照许慎的会意字来理解。
(昼字字形演变)
关于许慎的说解,徐灏《说文注笺》称:”自日出至日入,通谓之昼,故云日之出入,与夜为界也。”也正是基于“界限”这个意义,“晝”字被放在了《说文》“畫”部,画出有太阳的时间段,就是白天。
当然了,现在我们已经清楚,地球上昼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原因形成的。
(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广雅·释诂四》:“昼,明也。”《易·系辞上》:“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刚爻柔爻,是白昼(为阳)黑夜(为阴)的象征。《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郑玄笺:“女(汝)当昼日往取茅归,夜作绞索以待时用。”白天要去割茅草,夜里赶着搓绳索。这里的昼,用的都是本义。
本义之外,“昼”还有两种用法:
(1)地名。春秋时齐邑。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北。《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孟子)在昼地住宿了三天才走,是何等的想长期滞留在齐国。
(孟子像)
(2)姓。《通志·氏族略三》:“昼氏,《风俗通》:‘齐大夫食采昼邑,因氏焉。’”
“晝(昼)”的小篆写法如图:
(昼的小篆写法)
2、隶。读音有四个:
(一)dài。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隶,及也。从又,从㞑(同‘尾’)省。又持㞑者,从后及之也。”会意字。本义是及;捕获。看字形演变:
(隶的字形演变)
在金文中,隶的写法就是一只手拉着尾巴的样子。会从后面追及、捕获之意。到小篆时渐渐规整,会意之形渐渐消失。后来逮的意义,用“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与《辵》部逮音义皆同,逮专行而隶废矣。”孔广居《说文疑疑》:“隶、[枲隶]、逮三字音义皆同,意隶即[枲隶]、逮之古文。加枲加辵,后人赘也。”
章炳麟《新方言·释言》:“《说文》:‘隶,及也。’案:从后持尾,谓追及禽(擒)获之,汉时言捕曰逮,《汉书·王莽传》:‘逮治党与’。正此隶字。今谓捕得为隶住。”关于“逮”字,可以回看257课。
本义之外,隶读逮音时,还有两个用法:
(1)本。《广韵·至韵》:“隶,本也。”(2)与。《集韵·队韵》:“隶,与也。”此二义典籍均无应用实例。
(二)yì。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树木再生的嫩条。引申为余。也作“肄”。《集韵·至韵》:“隶,《方言》:‘余也,秦、晋之间曰隶。’”方成珪考正:“案:《类篇》同。卢校《方言》一隶作肄,云即肄字。”按《方言》卷一戴震疏证:“《诗·周南》:‘伐其条肄。’毛传:‘肄,余也。斩而复生曰肄。’肄、余,语之转。”
(树木再生的嫩条)
(三)dì。读音出自《集韵》。狐子。《集韵·霁韵》:“隶,狐子也。”狐子一般指狐狸或黄鼠狼。
(四)lì。读这个音时,是“隸”的简化字,即隶书的隶,详见下面“隸”字的说解。
“隶”的小篆写法如图:
(隶的小篆写法)
3、[枲隶](GB字库无此字,只能描述字形,左枲右隶)。读dài。《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枲隶],及也。从隶,枲(xǐ)声。《诗》曰:‘[枲隶]天之未阴雨。’”形声字。本义是及;到。这里的《诗》指《诗·豳风·鸱鸮》,“[枲隶]天之未阴雨。”今本《诗经》作“迨”,毛传:“迨,及也。”就是趁着(等到)天未阴雨。“迨”是“[枲隶]”的俗字。“[枲隶]”的字义从形旁“隶”而来。
“[枲隶]”的小篆写法如图:
([枲隶]的小篆写法)
4、隸(隶)。读lì。《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隸,附箸也。从隶,柰(nài)声。”形声字。本义是奴隶。引申指地位低下者的通称。“隸”之所以归在“隶”部,是因为“隸”其实多是“逮”来的人。
这里的“附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隸与仆义同,皆训附箸,故从隶。”是“附着”于人的人,所以称为奴仆、奴隶。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六:“《考声》:‘隸,贱属也,仆也。’案:隸者,贱臣也。”
(古罗马的奴隶)
《左传·昭公七年》:“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人有十个等级,下边以此事奉上边,上边以此祭祀神明。所以王统治公,公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士,士统治皂,皂统治舆,舆统治隶,隶统治僚,僚统治仆,仆统治台。
“隸”在现代汉语简化为“隶”。与《说文解字》的部首汉字“隶”字形一样。
“隶”在本义之外,还有几个用法:
(1)附属;隶属。《集韵·寘韵》:“隶,附也。”《后汉书·冯异传》:“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李贤注:“隶,属也。”后来破了邯郸,就更换了一部分将领,各自配有附属。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指不用服兵役,即不隶属于兵役范畴。
(不服兵役的杜甫)
(2)汉字字体的一种,即隶书。《说文解字·叙》:“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于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印,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
(隶书《曹全碑》拓本局部)
我们知道,许慎所说的秦末“初有隶书”肯定与史实不符,但隶书之用与当时国家政务、狱事繁多有关,是很有道理的。“隶书”这个名字出于汉代,因为隶字本身就有贬义,所以,隶书之名也带有贬义。隶书是居于附属地位的书体,它相对应的正体文字是篆书,所以,在当时它的地位是低下的,是下等人才用的书体。到秦代末年,由于篆书难于快速书写,于是放松文字政策,准许呈报的公文采用日常所用的隶书,甚至起用了善于书写的徒隶帮助抄写。
因此,隶书最初既是附属书体,又是徒隶们常用的书体,它的名字,的确与奴隶的“隸(隶)”相关。关于隶书的发展史,可以简括为:隶书起源于战国,孕育于秦国,形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复兴于清代。
(早期隶书:莱子侯刻石)
(3)察看。《史记·酷吏列传》:“关东吏隶郡国出入关者。”关东郡国的官吏察看郡国中出入关口的人。
(4)通“肄”。学习。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隸,假借为肄。”《史记·刘敬叔孙通传》:“群臣习隶”,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作“習肄”,指群臣都来学习。
此外,隶还是姓。《通志·氏族略五》:“隶氏,古有隶首善筭。”
“隸(隶)”的小篆写法如图:
(隸的小篆写法)
注意:因为篆书的隶与隸是明确不同的两个字,所以当我们在现代汉语“隶”的篆书时,一定要区别这个“隶”是何意义,再选择它是篆作“隶”,还是篆作“隸”。
(【说文解字】之566,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