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都犯什么罪(最怕的就是官员内斗)
正所谓天无二日,古代王朝只能有一个皇帝。历史上曾有“两宫听政”,但却从未出现过“二帝秉政”。即便王朝中有个太上皇,也得与当今圣上分个高低主次,只能由一人当家做主。若非如此,绝对要惹出天大的麻烦。
这个道理放在地方上来看也是一样的,若某个地区出现两个职权差不多的官员,那么,便会出现虎斗的情况。
清朝的官僚制度中,有一项督抚制度。所谓督抚,并不是某个官职,而是总督与巡抚的并称。总督是某个地方的最高长官,巡抚同样是该地的最高长官,两人虽然负责的工作不同,但职权中交叉重叠的部分却不少。
这种制度的实行,使得一些总督与巡抚之间就像水火一样难以共存,不断发生摩擦甚至冲突。这种督抚之争闹到金銮殿上,皇帝也往往会和稀泥,大不了各打五十大板,从不会标本兼治地解决实际问题。
为什么古代统治者要设立督抚制度,让两个最高长官并存呢?
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官员自重,成为土皇帝。总督和巡抚相互牵制,能有效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督抚制度设立之初,总督和巡抚各抓各的,表面上看他们的工作并无冲突,总督负责的是地方军事,巡抚则专管民政。总督管理一个省份或多个省份的吏治查举,官衔是正二品。巡抚负责一个省份的民生发展、兴革利弊,官衔是从二品。
虽然官阶上已有主次之分,但二者同为封疆大吏。不论是总督还是巡抚,都有在皇帝面前单独奏事的权力。说是奏事,实际上没法拿到明面上来说的政事多是打小报告。由于制度上的疏漏,总督和巡抚的许多职权是雷同的,比如:考核辖区内百官,既是总督的工作,亦是巡抚的工作。这些职务方面的重叠,难免会让督抚之间摩擦不断。
雍正二年,山西布政使田文镜因政绩斐然得到提拔,升迁为河南巡抚。正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田文镜也不例外。在走马上任后,立马意气风发地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地改革。在此之前,河南地区有不少冗官臃官,田文镜看他们颇不顺眼,于是,便将这些人通通弹劾。包括信阳知州黄振国、陈州知州蔡维翰在内的许多县级领导,都被田文镜搞下台了。
田文镜本来只是为了整顿吏治,没想到竟招致天下文人的公议,为何?原来,他所弹劾的那些官员,全都是根红苗正的科举出身,靠考取功名博来的前途。田文镜并不是科举出身,他当官之前只是个监生,是花钱买来的。就像现在一样,科班出身的宗室瞧不起非科班的野狐禅,所以田文镜弹劾官员的行为使他与读书人对立了起来。
刚巧,广西巡抚李绂奉命进京,领取直隶总督的委任状。李绂路过河南时,特地考察了一下当地的吏治情况。田文镜的一举一动,都被李绂尽收眼底。来到京城以后,李绂立马向皇帝打了小报告,说田文镜打着整顿吏治的幌子,排除异己。李绂也不是张口就来,他也拿出了一些证据。例如,田文镜重用的上菜知县张球本是个不学无术的家伙,就因为此人给田文镜推荐了一位幕宾,所以便得到巡抚大人的袒护。
雍正虽然注重吏治这一块,但他并不是偏听偏信的庸君。为了查明真相,他将李绂的奏折送往河南,让田文镜瞅瞅。这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雍正就是在告诉田文镜,甭管其他人怎么看,反正朕是相信了,你自己斟酌吧。田文镜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平日里他与幕僚研究得最多的,便是皇帝的心意。田文镜深知,当今圣上最忌讳的就是拉帮结伙搞党争。所以,田文镜反攻倒算,检举揭发李绂与河南地区的土著官员暗中勾结。
因为田文镜与许多河南地方官都是同年,所以田文镜便坚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打击朋党。同时,田文镜还强调上菜的张球并不是个混蛋,而是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
雍正接到田文镜的举报信后故技重施,将田文镜的折子送给李绂。言下之意,就是田文镜说的都在理,甭管其他人怎么看,朕觉得这折子很可信,你自行斟酌。谁知,李绂根本不肯妥协,依旧不依不饶地要与田文镜分个高下。雍正没有办法和稀泥,只能派出钦差调查情况。
结果表明,田文镜做的没什么错,但李绂说的张球的确是个不学无术的混蛋。两人各有所错,各打五十大板。不过,李绂结党的情况却让雍正有所警觉,也为后来的事埋下祸根。实际上,李绂与田文镜交恶,着实是一步引火烧身的臭棋。
这边的督抚之争刚刚结束,另一边的督抚又厮打到了一起。
曾担任过直隶总督的蔡埏来到皇帝面前检举揭发,说川陕总督岳钟琪有反心。岳钟琪的为人,雍正素有所知。蔡埏的话纯属诬陷,说得多了雍正也就有些烦了。雍正告诉李绂,离蔡埏这样的小人远一点。偏偏李绂与蔡埏的私交不错,他非但没有远离蔡埏,反倒为他辩护。雍正愈发觉得,李绂结党营私并非空穴来风。
没过多久,浙江到监察御史谢济世弹劾田文镜,奏疏的内容竟与李绂此前的举报信一模一样,甚至诬陷田文镜杀人灭口。雍正派人调查之后,发现并无此事,于是,便坚信李绂、蔡埏、谢济世等人暗中勾结,组建朋党。盛怒的雍正,将蔡埏、李绂打入死牢。至此,一场督抚之争引发的政治风波画上句号。
康熙年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
大贪官噶礼虽贪赃无数,但办事能力不错,深得康熙帝重用。康熙四十八年,噶礼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为了避免噶礼权力过大,康熙又调派清流大臣张伯行担任江苏巡抚。在康熙看来,此二人一个清廉一个贪污,一个满人一个汉人,相互制衡相得益彰。没想到,截然相左的两人在一起共事之后,他们的矛盾更加可怕。
噶礼走马上任之后,也在辖区烧起了三把火。江苏巡抚于准、布政使宜思恭这些官员,因为被嘎礼抓住了小辫子,所以均被赶下台了。然而在张伯行看来,嘎礼就是为了铲除异己而立威。张伯行是个直率的人,他找上嘎礼,与其辩论。多次争吵之后,张伯行意识到嘎礼这家伙是自己扳不倒的大老虎,十分郁闷。
于是,张伯行请示康熙,希望自己能早点退休享福,远离官场的明争暗斗。然而,康熙怎会容许苦心构建的“太极”被打破呢?张伯行的辞职信被退回了,他只能继续与嘎礼周旋。两年之后,江南科举舞弊案发,张伯行查明真相后,立即向康熙弹劾罪魁祸首嘎礼。张伯行的调查思路十分清晰,连嘎礼收了人家多少钱都查得明明白白。
官差抄家时,从嘎礼家中找出五十万两不明资产。康熙责问嘎礼,嘎礼自然否认了这笔钱的来源,还反诬说张伯行与强盗勾结残害百姓。这下,康熙有些纳闷了,究竟这俩家伙谁说的是真的?干脆将两人都撸掉,查明真相后再作定夺。
为了调查情况,康熙先后委派了三位钦差前往江苏。最早派去的吏部尚书,不敢得罪权势熏天的嘎礼,于是便向康熙汇报称嘎礼没问题。康熙不太相信,又委派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去江苏调查情况,这两位大人同样想讨好嘎礼,称嘎礼并没有涉嫌科场舞弊。
没过几天,江苏的考生们闹到京城,声讨嘎礼。这下纸包不住火了,康熙怒斥三位钦差,说:“举报嘎礼的老百姓都来京城上访了,这也叫没问题?”于是乎,康熙做出最终判决,将嘎礼革职,张伯行留任。
表面上看,这件事的结局皆大欢喜,大贪官落马,清官官复原职。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张伯行的名字里虽然有个“行”,但他的办事能力属实“不行”。估计张伯行的技能点都点在清廉上了,所以理政的水平相当欠缺。虽然他有康熙皇帝撑腰,但得罪了嘎礼的张伯行却变得畏首畏尾。嘎礼的旧势力,在江苏地界仍只手遮天,张伯行生怕自己哪天出门被人捅死,干脆就不出门了。
某次康熙要求他去常州视察,张伯行硬是找出一堆理由推脱,康熙勃然大怒。值此之际,康熙才开始怀念起嘎礼的好处。弹劾张伯行办事不力的奏章已经堆满了桌子,倘若嘎礼在,哪会出现这些问题?越到后来,康熙越认为张伯行这小子属实“不行”。这样的人,还是哪凉快哪呆着吧。
于是,康熙便调张伯行去担任闲职,不再赋予他重要工作。末了,康熙还不忘给张伯行一段评语:
“操守虽清,但为人糊涂,无办事之才”。
参考资料:
【《清史稿·列传八十一》、《清史稿· 列传五十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