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300首无题李商隐赏析(唐诗与考试48)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浪漫柔美、余味悠长的《节妇吟》,如果让不了解作者情况的人来读,一定会以为是出自一位风流倜傥、浪漫潇洒的英俊才子之手然而,这首诗的作者,却是人称“穷瞎张太祝”、颜值一点也不高、浑身冒土气的张籍,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唐诗300首无题李商隐赏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唐诗300首无题李商隐赏析(唐诗与考试48)

唐诗300首无题李商隐赏析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浪漫柔美、余味悠长的《节妇吟》,如果让不了解作者情况的人来读,一定会以为是出自一位风流倜傥、浪漫潇洒的英俊才子之手。然而,这首诗的作者,却是人称“穷瞎张太祝”、颜值一点也不高、浑身冒土气的张籍。

张籍,祖籍吴郡(今江苏苏州市),祖上迁居和州乌江(在今安徽和县境内),贞元十五年(799年)进士。张籍早有诗名,年轻时与诗人王建一起学习过诗歌创作。孟郊前往和州的时候,曾专门拜访过张籍。在孟郊的介绍下,张籍结识了韩愈。正是由于韩愈的推介提携,三十二岁的张籍得以金榜题名。爱才识才的韩愈,又帮衬成就了一位著名诗人。

考取进士之后,张籍先是被任命为秘书郎。几年后,调任太常寺太祝。太常寺是个冷衙门,太祝基本上算是太常寺最低级的官员,品级为正九品上。官职这么低,薪水自然也就低,因而张籍日子过得很穷困。在此期间,张籍又患了眼病,有段时间几近于双目失明。于是,人们就称他为“穷瞎张太祝”。

在太常寺太祝的位子上,张籍一干就是十年。在这期间,张籍结识了大诗人白居易,两人诗歌唱酬,时常交流切磋。这段交往经历,对于张籍、白居易二人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

离开太常寺之后,张籍又到国子监担任过低中级教职(助教、博士)。在古代,国子监博士是个教职,而不像如今这样是个学位。在国子监工作期间,张籍的眼疾得以初步治愈。张籍也是一个进步缓慢的官场典型,在国子监又干了好几年之后,他才被提升为水部员外郎。前面介绍过,水部是工部的一个司,员外郎是其中的副职。因为在水部的这段任职经历,世称张籍为“张水部”。张籍六十三岁去世,官终国子监司业。司业是国子监的副职,品级为从四品下。

张籍虽然为官不显,但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张籍长于乐府诗创作,与王建被后世并称为“张王”,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张籍的诗作,内容关注社会现实、同情民间疾苦,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张籍的五律也很有特色,词句不事刻意雕琢,平易自然而又不乏含蓄深沉,对晚唐的五律影响较大。

张籍是个比较多产的诗人,存世作品多达四百八十余首。在张籍的诗作中,不乏佳品名句。比如《塞下曲》、《征妇怨》、《行路难》等等。虽然其貌不扬,但是张籍却有一颗敏感而浪漫的诗人之心。他的不少诗作笔触细腻、缠绵柔婉,情感浓郁、蕴含丰富。比如《征妇怨》,就把一位戍边将士遗孀的幽怨哀痛之情,渲染到了极致:“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战死将士留给妻子的,除了无尽的哀思,还有孕育腹中的胎儿,这是一种何样的惨、何等的痛!此后这位妻子的生活,就像白昼的灯烛一样暗谈无光。

张籍的《节妇吟》,相信很多人都会将其当作一首情诗来读。一个富家子弟,爱上了一位已为人妇的美女。为表爱意,送给她珍贵的明珠作为信物。那位美女说,自己既然已为人妇,就应当恪守从一而终的品德,而不能见异思迁另攀高枝。所以,明珠还当含泪奉还。有些遗憾的是,咱们没有在我出嫁前相识相认。这样委婉的回绝方式,给对方留足了面子。“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被很多人认为是绝佳爱情名句。

在很多著名唐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你所不知道的真相。就拿《节妇吟》来说,其实跟男女情事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时一个名叫李师道的大军阀(节度使),为了做大自己的势力,曾刻意网罗拉拢一些文人名士充门面,张籍也在被拉拢之列。为了表明自己忠于朝廷、不肯依附权贵搞团团伙伙的心迹,张籍就写了《节妇吟》送给李师道。在看似桃色香艳、情思绵绵的诗句中,却原来暗含张籍的高洁人格、傲然风骨。张籍比较喜欢用情诗的笔法,表达自己对一些问题和事物的看法。关于这一点,本书后面还会涉及。

张籍有个同榜进士同学,名叫孟寂,此人是孟郊的堂弟。孟寂进京赶考前夕,孟郊曾赋诗一首为他壮行。此诗题为《送孟寂赴举》:“烈士不忧身,为君吟苦辛。男儿久失意,宝剑亦生尘。浮俗官是贵,君子道所珍。况当圣明主,岂乏证玉臣。浊水无白日,清流鉴苍旻。贤愚皎然别,结交当有因。”在诗中,孟郊在殷殷告诫孟寂的同时,也对这位堂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孟寂没有辜负堂兄的厚望,本科顺利进士及第。不幸的是,孟寂还没有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才干、成就一番事业,便英年早逝。与孟寂交情不错、惺惺相惜的张籍,闻讯大为伤感,特作七绝《哭孟寂》,以悼念这位同榜好友。这首诗,情真意切,实乃悼亡诗中的佳作:“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少年。今日春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

从张籍的这首诗中可以得知,孟寂是本榜进士中最为年轻的一位。本系少年得志之人,但却早早告别人世,身世殊为可叹,难怪张籍为之伤感不已。此诗通篇不见悲痛哀伤这类字眼,但对于亡友的悼念之情,却真挚而深沉。一年一度春光在,在踏青赏春的同学中,却少了年纪最小、最让人爱怜的那一个。寺庙门前飘零满地的杏花,在诗人眼中便也具有了情感,成为了对于亡友的哀思祭奠之寄托。

本科的主考官,是唐代名臣高郢。本榜共录取进士十七人,孟寂排名第十六。张籍之所以说“十九人中最少年”,是因为在此后进行的“博学宏词”科制举考试中,又录取了二人。由此可见,唐代的“博学宏词”之类制举考试,录取率也是很低的。那些能够获得两个、三个乃至四个科举身份的状元进士们,难度可想而知。

孟寂本身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但是由于孟郊、张籍的这两首诗,他的名字就被历史永远地记住了。文学的力量,有时真的很强大。

壹点号谷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