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师周知庸的灰色人格(浅谈老师周知庸的灰色人格)
《少年班》上映于2015年6月,是一部由肖洋执导,孙红雷、周冬雨、董子健等主演的剧情类型电影,剧情改编自导演的个人经历。
1998年,22名智商超群、性格各异的少年,被西安交大“少年班”导师周知庸选中,开始攻克世界数学大赛。在此同时,丰富的大学生活也随之而来。
电影的上映,拉开了“少年班”学生生活的帷幕。第一次看的时候,目光主要停留在天才们身上,感知他们苦乐交织的成长生活。再次重温的时候,不经意发现,贯穿整部剧的还有一个人的身影,那便是老师周知庸。
一、有教无类,他是改变天才命运的好老师。周知庸,少年班导师,如果没有他的出现,可能很多人的命运都会不一样。那些智商超人的少年,在常人的世界,总是带着怪异的色彩,也许正验证了那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麦克,一个有着暴力倾向的高智商少年,初中时多次参与斗殴并致人受伤,先后被三所中学劝退。周知庸见到他时,他正在养老院打牌,如果没有周知庸的出现,他的未来很有可能就是个小混混,而不是后来的科技公司创始人。
王大法,只上了三年小学便辍学,贫困的家中有父亲和两个哥哥。辍学后的王大法,整日在小山坡上炼丹。周知庸的出现是命运的垂青,进入天才的世界后的王大法迅速释放光彩。面对着老院士的难题,众人苦于无解时,他通过卦算直接得出答案,从而得到老院士的青睐。老院士更是不吝言辞地夸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啊!”
虽然由电影结局我们知道,作为导师的周知庸创办少年班的最初动机并不单纯,但不可否认的是,周知庸的出现改变了这些常人眼中怪异少年们的人生轨迹。
二、无私奉献的背后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1.抗命招生、争取大赛名额,为学生谋求未来的背后是为自己的执念在电影之初,周知庸作为少年班导师,四处寻访天才。不辞辛苦,奔波于全国各地。就在招生工作进行地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封来自学校的电报打破了这份安静。
“周知庸老师,请立刻停止少年班招生工作。”拿着这份通告,望着车窗外的夕阳,周知庸选择了假装没看见。当把一批从全国各地挑选出来的少年天才带到学校的时候,教职工大会也就召开了。面对着同行的调侃和领导指桑骂槐的责备,他先是提出大赛有巨额奖金后,又拿出一份红头文件压下校长的不满。
为了夺得国际大赛的名额,他又带着少年班成员公然挑战数学系师生,成功拿到大赛参赛名额。可以说,如果没有周知庸的努力,那一届的少年班或许都无法开办,更不用说拿到大赛名额。
付出如此多的努力,甚至不惜违背规章制度,但他真的只是为了学生吗?事实可能并不如此。电影中少年班成员周兰退出大赛小组时曾说:“你们充其量就是他的祭品,去完成根本完成不了的天才梦。”
后来的事也进一步验证了这句话,因为炸毁常松的车子,王大法和吴未被学校开除,参赛小组支零破碎。在留下的参赛成员内心崩溃的时候,周知庸的选择并不是理解和开导学生,反而是拿出锁链,把大门一锁,强制要求剩下的成员继续去解题。他太想拿到国际数学大赛的奖项,达成自己的心愿了,却忽略了学生们并不是这么想。
在这里不难看出,周知庸所有的那些努力,其实更多的是为自己。只要能完成那个心愿,学生的感受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某种程度上而言学生不过是他的工具,成就学生只是完成心愿顺带的副产品。
2.所谓的有教无类,只限于有用的天才,一切都要为自己的心愿让步电影中尤其记得这样一段,采访的记者问周知庸:“一届少年班只有22人,他们是天才,那大多数正常的学生呢?您对他们就能不闻不问吗?”
周知庸的回复是:“参天的乔木必有灌木陪伴。”换句话来说,就是正常的学生不打算过问,他的有教无类仅限于天才。他可以不在于学生的秉性和过往,但他在乎是不是天才。为何如此,在电影的结尾,周知庸说了原因,因为只有天才才能帮他完成当年他没有完成的心愿,拿到国际数学大赛的大奖。
在王大法等人炸毁常松的车子后,为了能让参赛小组继续下去,吴未选择帮麦克顶罪。因为吴未知道,五个人的小组,周兰退出,王大法被开除,只有自己为麦克替罪,留下麦克,参赛小组才有希望夺得大奖。
所有人都知道那件事和吴未无关,但为了参赛小组能继续下去,周知庸选择了默认吴未的替罪。为了能最大保证参赛小组的能力,周知庸将公正和良知抛下。是非黑白,在有可能拿到国际数学大赛的奖项面前都要让步。更何况在他心中,这还是吴未自己主动替罪,为人师表,处事公正的心早已动摇。
3.百般维护学生,更是维护自己相中的执行者在电影中,女神江依琳的出现撩起了青春的火花,少年们的荷尔蒙觉醒释放。
为了一搏芳心,麦克坐在天台上,控制了女生宿舍楼的电路,亮出心型楼层布局。由于自身不慎,带的酒水洒到了控制器上,导致电路短路,进而造成整栋女生楼电路问题。
相比于麦克,神棍王大法更是偷了公园的马,骑着马来到女生宿舍楼下,大谈要和女神饮马江湖。女神没来,抓盗马贼的公安来了。
面对学生们的破摊子,周知庸选择默默帮他们收拾一切。也许是因为天才更懂天才,作为少年班第一期成员和现任少年班老师,周知庸理解他们。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不少人羡慕少年们有这样的老师。但如果你知道自己的老师不过是把自己当成工具,从而维护你,你或许就不会这么想了。
在开学之初心理测试的时候,少年班共22个成员,有10个不合格,作为老师的周知庸选择忽略这个问题。正所谓教书育人,如果真的有认真培养的念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辅导学生们的心理。周知庸没有这么做,即便是每次出事后,安抚学生们,他也只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
在他心里,那些孩子虽然是自己的学生,但更是帮自己完成心愿的工具。维护他们,是为了让他们不被其他事耽误,能真正帮自己完成心愿。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最后他甚至不惜将参赛小组锁在屋子里,不让他们外出。对于吴末,他更是坦言之所以招他进少年班,只是为了让真正的天才们保持更好的状态。
直到最后,当知道国际数学大赛题目已经被其他学校解出,周知庸才算是真正放下了执念。通过校园广播,周知庸对学生们进行了忏悔,他坦言不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们身上。他告诉学生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勇敢地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因为强行征用校园广播,周知庸被学校解雇。然而也直到那一刻,学生于周知庸而言不再是工具,而是真正的学生。周知庸为他的学生上了一节终身受用的课,虽然代价有点大,但不可否认执念消散的周知庸找回了自己。这时的他,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
结语尽管老师周知庸的初衷不是那么美好,有些做法也有失妥当,甚至是带着一定的自私色彩。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身上,培养学生是为了让他们帮自己完成心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终究还是成就了那些孩子。
好老师和利己主义者,两者并不矛盾。带着执念的他,的确有些自私。但当执念消散,为了忏悔自己的过往,也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他不惜冒着风险征用校园广播,给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也是真正受益一生的课。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群天才学生的经历和成长之路,其实细细想来,对于老师周知庸,又何尝不是一段成长的经历。放下执念的周知庸,找回了自己,也有了新的生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