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哀悼我们的老校长陶西平先生(深切缅怀燕宝琛校长)

沉痛哀悼我们的老校长陶西平先生(深切缅怀燕宝琛校长)(1)

杜六厚

我和燕校长有微信联系,每次联系燕校长都有回复,最后一次回复是今年春节期间。以后再没有回复,特别是今年中秋节和重阳节,我的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心里总想燕校长是不是病了,果然十月九日灵中老同事群的一条微信消息应验了我的预感,我们敬爱的燕校长已于十月八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消息比我预感更令人心痛,敬爱的燕校长,我只敢想您病了,万万没有想到,您会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您才八十初度啊。

这些天,我含泪重读了您主编的《述往师来,文旌云蒸——灵石一中60年追梦历程》,重点读了您主政灵中的那一段。重读了您主编的灵石一中校友回忆录《美丽回声》 ,重读了您亲笔签名赠给我的《心草》,掩卷深思,泪如雨下,燕校长对我的呵护、关爱,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1983年秋,我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正在家里休息,对自己的未来一片茫然,燕校长托武元祥老师给我捎信,要我回母校任教,代初中一年级的历史地理课,由于自己刚参加工作,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课堂上有些乱,有些领导想辞退我,燕校长多次强调,在灵石范围内,找一个向杜六厚这样的历史老师是不容易的,全力保护了我。第二年又安排我代了高一的历史课,从此我在灵石一中一直干到现在,可以说没有当年燕校长的保护,就没有我的今天。

沉痛哀悼我们的老校长陶西平先生(深切缅怀燕宝琛校长)(2)

为了尽快提高我的教育教学水平,燕校长鼓励我进行“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验,并亲自带领全校领导,各教研组组长和相关学科的老师,包括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的张育康老师,听我的公开课,我记得讲得是《中法战争》这一课,这节课效果不错,快下课时,我看到燕校长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极大的鼓舞了我的斗志,促使我在教育教学上更加努力。

1986年冬天,我得了静脉炎,脚疼的非常厉害,燕校长亲自安排学校给我带上钱,并派校医护送我到平遥洪善地区医院住院看病,住院期间,燕校长从外单位找上车,亲自和雷福祥、张立瑞两位副校长一起到平遥洪善地区看我,还带了不少东西,并嘱咐医生一定要看好我得病,临走时,又给我留下了看病的钱,他们嘱咐我安心看病,争取早日恢复健康。燕校长一行走后,同病房的病友和医生们称赞和羡慕我遇到了好领导,我激动的久久说不出话来。这次生病花了不少钱,以我的工资收入和家庭情况根本无力承担,在燕校长和学校的努力争取下,教育局破例为我报销了全部的医药费还救济了我一千元,帮助我很快战胜疾病重返讲台,要知道当时我才是一个工作刚三年多的代教啊,燕校长对我的大恩大德我永远不会忘记。

燕校长不仅对我,对其他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也是这样悉心呵护,关怀备至。当时灵石一中的教师大都学历不达标,燕校长上任后,出台政策,报销书本费,面授旅差费,每结业一门奖励五十元,帮助学历不达标的老师通过师专函授、卫电函授、后期本科和全员培训等在职进修的途径尽快实现学历达标,从而使灵中中青年教师掀起了在职进修的热潮,并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这不仅使灵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迅速提高,而且使灵中教师的学识水平迅速提高,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善事,燕校长的恩情受益者终生不会忘记。

那时的灵石一中教师包括青年教师“很牛”闹情绪“撂挑子”的事情时有发生,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燕校长总是亲自上门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直到这些教师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那时的灵石一中除了工资,教师几乎没有什么奖金福利,燕校长和他的一班人,就是靠人格魅力,靠真情实感留人养人,使灵石一中的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灵石一中的教育事业日益蒸蒸日上。

燕校长走了,我自己也到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年龄,我认为,对燕校长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向他那样,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就是要向他那样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把我校尽快建成三晋名校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安息吧!敬爱的燕校长。

孟繁信

1984年暑假,是我思想和工作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按常理,一生从事教师职业能熬到校长位置实属不易,应该珍惜,并大力拓展光辉的前程。我在25岁就被委任为西许初中的校长,算是一个特例。两年之后,我的工作得到了局领导的充分认可,正在局长的期望值特别高的时候,我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不愿把自己的年轻岁月,耗费到调事理人的纷杂堆里,经过认真思考,我觉得我应该专心专意地扎根到一项事业中,充实而有序地实现人生的价值目标。于是,我向局长提出辞职申请。这使局长大为惊诧。几番耐心劝说,真情感人,我也向局长说了我的想法。我并不是取巧偷闲,而是有更大的成才动因。到教学第一线执教,来完成我给自己确立的教育梦想。我的坚持与执拗,让时任局长的房光莹十分无奈,惋惜之余,给我点出三个选择,回教育局,到进修校,或者到灵石一中,好像这是对我校长位置的一个平衡。我自然选择灵中。同时,为了更能专心的工作,我提出了要带妻子吴志英一起调往灵中的要求,这给房局长出了一个难题。正好,新学期灵中要调整代课教师,燕宝琛校长来见房局长,物色教师人选。房局长顺势提到我的情况。对我的调入,燕校长对我的人品与工作有印象,很是顺利。对妻子的调入,有些质疑。对于这座全县的最高学府,在燕校长来说,严把准入关,谁也能想通。为慎重起见,燕校长翻阅了教师档案,并认真询问了相关人员。妻子正好那一年在仁义初中代了一届毕业班的英语,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一。这样,我和妻子才收到了正式调动的通知。雇用了一辆小四轮,拉了一支扣箱和一张双人床,我俩来到了新的工作地。

按我的设想,是从初一到高三整个中学的课程都代一遍,我想系统有序地在板书设计、教学论文的撰写上有一个完整把握。学校分配给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初三毕业班的语文。燕校长对我说,灵中初中的质量,是灵中高中质量的基本保证,这副担子是很重的。我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尽自己所能,力争做出最好的业绩。之前,我和妻子约定,这是考验我俩的一个机会和机遇,谁代不好课,不用校方解聘,自己卷铺盖回家。初三两个班,69班和70班,级主任降培武,班主任由杨才智和史明恭担任,同时兼代两个班的数学,语文是石玉荣和我,英语武秀芝,政治阴启渭,物理杜虎保,化学胡耀平。同心协力,互相鼓劲,算是交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之后,我又接任初73班班主任和语文,初83班的班主任和语文,同时兼任初中文科组组长,再后到高中任教,代122班和123班两个班的语文,兼123班班主任。燕校长对工作十分敬业,常见他在校园里走动,或听课或开会,一早起来能见到他,晚自习之后还能见到他。全校教师大会,总有他逻辑严密而又风趣幽默的讲话,全校师生大会,总有他纪律严格而又人性理性的训导。当时有学生留长发的头型,记得他提出了“男不过耳,女不披肩”要求。有一次县技工招生失败,改由灵中独立承办,燕校长从细从严要求,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安排得滴水不漏。傍晚时分,我正在吃饭,燕校长突然带着几个人来到我的小家门前,让我带几本书走,小车把我拉到至今天我都不知道的一个地方,连夜出题,封闭一天,等第二天考试完毕我才回到家。

有一次我居住的小平房因拆迁露出顶隙,燕校长及时地把我和妻子安排到教工招待所居住,以保证我俩的安全。有一年因妻子工作转正一事,我正烦恼时,燕校长对我和妻子作了细致耐心的安慰。整整十年,我先后在灵中经历了四任校长,燕宝琛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位。

妻子通过考试正式转正,去太谷师范注册时,我和妻子商量,去太谷就住燕校长家里,从他多次的交谈中,他对妻子转正一事十分惦记,这算是我们共同心愿的一个了结,也是对燕校长离别之后的一次正式看望。他当时任太师副校长,第一时间他就在名册上看到了妻子,见面后,他的高兴程度并不比我差多少。那一次,我身患小疾,他还嘱托他的爱人景老师亲自到晋中二院陪我们寻医生看病。

前几年,灵中编印校史,燕宝琛校长被请回来执笔把关。期间,他亲自来到我家,当面感谢我和妻子对他子女的培养。我心下反生燕校长对我工作的信任。他共有两男三女,我猜想,校长对毛主席诗句“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情有独钟,所以大女儿名取“红雨”,大儿子名取“青山”,偏正词,第一个字修饰形容,第二个字为自然之“物”。以后顺延,云天,秀棣,青禾,充满诗意和韵涵。红雨是乒乓高手,文韵并不低差,在灵石夺得朗诵桂冠时,正是用了我的一诗,她多次问我创作初衷,反复在声情顿挫上专心演练,我也悉心作过指导。云天是灵中69班学生,石玉荣老师事假时,正是新课第一篇《挥手之间》,学校安排我兼课,她也算我一课书的学生。秀棣是73班,青禾83班,代课都在两年之久。只有青山少些交集。我的妻子吴志英则是73班和83班的英语教师。作为一校之长,能把子女安排在我班,是他的信任,也是我的幸运。燕校长子女,个个品学皆优,人人成才立业,肯定在家教上,有方有略。我理解,谁代也会出色,我只是有了这个机遇而已。

本想,与燕校长可能会有更多交谈机会,突然噩耗传来,我心一片凄然难忍。急就小文,算对老校长的一丝追念。

(2019年10月16日)

范寅虎

燕宝琛同志1989年调入我校(太谷师范),担任教学副校长。走马上任之前,燕宝琛同志就跟随由冯素陶先生带队的山西省教育考察团进行了南下考察,主要考察了南方一些学校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改革的典型。那时,燕宝琛同志才开始接触和了解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但他很快就认定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对于我国当时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对师范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从1990年开始,在燕宝琛同志的倡议和推动下,我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陶师陶活动。在全省师范院校中第一家成立了校级陶行知研究会,第一家开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选修课,第一家成立了学生陶研小组和命名了行知班。根据陶行知先生:“小学是母亲、师范学校是儿子;小学是中心,师范学校应该围绕小学转”的思想,我们先后在学校周边建立了 13 所中心小学,并在学生中开展了“中心小学教学做”实践活动,改变了师范学校长期以来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弊端,确立了“面向小学、面向农村、面向山区”的办学方向,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1997年,在汾阳师范学校举行的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中师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燕宝琛同志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带领全省中师学校进行了“师范教育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课题研究,“真正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师范教育改革之路。”“为中国师范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献”(冯素陶语)。

燕宝琛同志于2000年光荣退休,在我校工作了十二个年头。在我校工作期间,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辛勤工作、任劳任怨,为全国师范教育改革创造了典型经验,为我校学陶师陶光荣传统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校由一所普通的师范学校发展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三晋名校。

我与燕宝琛同志的关系就缘于学陶师陶活动。当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育学、心理学科任教师,由于专业的关系,我自然成为了学校学陶师陶的积极分子。 1990年,学校命名185班为首届行知班,我就是那个班的班主任。1991年,学校在学生中开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选修课,我是学校最早的陶课教师之一。1997年,在汾阳会议上,我当选为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中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的任务就是协助燕宝琛同志推动全省师范院校的学陶师陶工作。在与燕宝琛同志的亲密接触中,我学到了他的许多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他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具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的开拓创新精神,具有“就事实生理想,就理想证事实”的实事求是精神。他勇于坚持真理、敢于碰硬,一路高举陶行知思想的旗帜进行教育改革。这些精神都感染着我,也促使我最终坚定了终身学陶师陶的信心。燕宝琛同志是我的领导,也是我人生路上的重要导师,还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我想来想去,觉得没有比“同志”二字更能说明我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是共同有志于学习、研究、宣传、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学说的真正的“同志”。

对我一生学陶师陶影响较大的陶研前辈,还有中陶会会长方明、中陶会副会长胡晓风、山西省陶研会副会长荆世华。他们虽然的职务有高低,贡献有大小,但他们都是同样闪光的名字。虽然他们都一个个离我而去,但他们都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燕宝琛,我尊敬的领导、敬爱的导师、真正的“同志”,请您一路走好!

曹柏廷

燕校长走了,走得竟这样突然!

才还见他在网上,为我写的一篇忆父文留言:“老父高德,孝子高才。看了你的文章仰慕、心痛。”转眼人就没了。

从来没有想象,像他这样智慧,这样和蔼,这样清醒淡泊的人,会有走的一天。但噩耗却突兀而至,使人身心顿觉悲凉,泪水难禁!

燕校长是我的第一任领导。1984年夏我参加工作时,44岁的他刚刚接任灵中校长。那两年正赶上高、初中学制延长,所以灵中新进了二十多名青年教师。于是,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提高业务能力,挑起教学大梁,便成为燕校长工作的重点。为此学校组合了许多新老结合的同年级备课组即教学小组,让老教师在把关的同时传帮带。百忙中的他,一有空不是查阅我们的备课状况,就是深入教室听课,具体指导教学。

常记得我上课时,经常会意外地会发现他在教室最后坐着。等课进行到大约三分之二时,他站起身走了。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半路就走了呢?他说:你讲到那个份上已经好了,剩下的时间应该交给学生来讨论、消化。我说:那你怎么不说呢?他说:你在讲台上,我怎么说!之后,我们便又讨论起课文及讲授方法来。我那时年轻气盛,有时还很不服气地和他争执。他说:不急!不急!再教几年,你自己慢慢体会,看我说得对不对! 说实在的,我之所以敢于那样毫无顾忌地和他争执,是在于他的和蔼与平易,在于他对我的包容与爱惜。我这人是个“死眼只”,那时虽很不满足于从教,但工作还是蛮认真的。我的教案字迹工整,一丝不苟,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他曾在教师大会上举起来让大家看,大加赞赏。学校办了份铅印的小报,我自报做了排版、编辑。他为我单独安排了间办公室。每有闲睱,特别是夜间,他常到我办公室,一起研究教学,研究稿件,推敲词句。有一次他还专为校报写了篇很短的小说,结果让我给傻乎乎地“毙”了,没有登出。我有时一回老家,半月十天不到校,他知道后生气地说:“怎么是只几怪(土语,这么个)孩来?不像话!没有一点组织纪律性!”然后又语气缓和地说:“不敢么,你好好地教书,再过几年一定是咱灵中最好的语文老师。”接着为我详细分析了学校的师资状况,鼓励我好好努力。我虽然从教时间不算很长,但评价还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这与燕校长的厚爱与栽培密切相关。我后来弃教改行,他知道后多次表示惋惜。

那些年我身体非常不好,失眠、湿疹、脾胃虚寒、坐骨神经疼痛。燕校长先后两次挤出房间为我安排了单独的办公室,并且亲自帮助设计家具的科学放置。他说:不要将书柜挡在床头,那样不便于通风,容易引起潮湿。他还亲自领着我找人民医院的张士净大夫和公社医院的邓永林大夫就诊,经常详细询问用药情况。他关心我的婚姻大事,曾几次给介绍对象,且承诺:只要找成了,我帮助调动工作。他总说:不要只看长相,要注意门当户对,要注意文化相当。后来他对我的婚礼形式也提出过详细的建议。我在生活中有些其他困难,也总敢大胆地、不加思索地向他提出,而每次他都会尽力地帮助解决。

燕校长为人正派低调,生活简朴。印象中的他老是那一身兰涤卡中山装,圆口的软底布鞋。在社会上大操大办成风的大背景下,他的五个子女成婚论嫁,全是悄声无息,从没惊动众人。他爱校如家,校园中、楼道里每有烟头烂纸,他总会弯腰而拾。有时甚至厕所里遇有不洁,他也会顺手处理。他淡泊名利,每有荣誉或外出学习参观的“美差”,他总是让与同事或推送中青年教师。学校里几次为教职工建房,但他的住房永远是臭水池畔的那两间简陋的平房。

更有趣的是,我听他亲自讲过——他的一个近亲戚,拉了车西瓜来城里卖。别人每斤卖2.5角,卖得很快;他亲戚每斤1.5角还卖不动。无奈之下,找上门来,希望利用他的校长权力把瓜踹与学校给教职工分发。这在当时来说,偌大个学校解决一车西瓜问题,真是小事一桩,但燕校长坚决拒绝。最后在亲戚的软磨硬泡下,燕校长给他出了个促销主意:提价,每斤也卖2.5角。结果,你还别说,一车西瓜竟然很快卖完了。

很遗憾,我没有听过燕校长的授课,据说挺生动;我也没有聆听过他的吹拉弹唱,据说挺精彩,但我领略过他的文釆。有一年春节后,老干部王新民老先生让我给他起草一份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我虽很尽力,但两次老王都说不行,交不了差。我于是找燕校长帮忙,经他斧正、润色,老王十分满意,一再地说:这次写得好!写得好!另一个记忆是有一年在大成殿里举办的教师节酒会上,燕校长致的祝酒词,没有稿子,声情并茂,铿锵有力。我虽没有记下原词,但在我几十年的工作中是我印象最深、最具文采、演说最佳的祝酒词。灵中原来的校歌歌词有三大段,虽然写得很好,但有点冗长。经燕校长修改后词语简洁,文采飞扬,意境深长。

“翠峰青山高,汾河碧水长,灵石中学校园歌声嘹亮,棵棵幼苗茁壮成长,代代英才这里启航……”几十年过去了,那明快而高亢激越的校歌声仍在耳边回响;几十年过去了,燕校长那年轻清瘦的身影仍在旧的灵中大院徘徊……

那排窑洞仍在,教学楼仍在,大槐树仍在,大成殿仍在,和蔼慈祥的燕校长仍在……

然而,一切都是过去,一切都是梦幻和难忘的记忆。

别了,燕校长。我们永远不忘您的教导,永远不忘您的关怀。

您是我们教学上的导师,您是我们生活中的挚友,您是我们做人的楷模!

您是令人敬仰的一代师表!

(于2019.10.15凌晨)

赵介平

2019年10月8日20时50分,燕宝琛先生因病不治,在上海故去了……

悲从中来,情成联语,遥寄哀思:

培桃育李秋实悲沪晋

敬孔师陶春风暖杏坛

燕老于1989年至2000年任太谷师范副校长,分管教学,当时我任教导处分管教学的副主任、主任。燕老为学校发展所做贡献甚多,不是我的一篇短文可以承载。作为他的下属,我后来也忝任副校长且分管教学,私下追忆,至少有两件事,堪称厥功甚伟。

一件是在燕老的倡导下,太谷师范于1992年设立了推普节。太谷师范的推普传统是悠久的,是深厚的。燕老任副校长之前就有每周四次的推普广播,班班有推普小组等很好的机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推普节的设立,使得工作更上层楼。推普节设在每年4月10号校庆日所在的周,活动为期一周,有讲座,有比赛,有专题晚会等等,形式多样,富有实效。我在燕老的指导下,具体组织活动,在燕老的激发鼓励下,也曾写过推普节节歌、朗诵诗、三句半等。太谷师范的推普节直到1998年国家设立推普宣传周才合并组织,不再单独举办。少有人知道的是,太谷师范的推普节也许对国家推普宣传周的设立与活动模式形成做过一点儿贡献呢。1994年,我在北京参加首批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培训,国家语委专家刘照雄和宋欣桥两位先生,曾向我详细了解过太谷师范推普节的活动模式等多方面的情况,他们是从山西省语委办的简报上不断得知大致情况的。

还有一件也许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太谷师范学陶师陶活动的兴起和持续开展。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丰富的教育思想是我们办好教育、办好师范教育的瑰宝。燕老被任命为太谷师范副校长,到任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参加了由当时山西省教委组织的教育考察,且主要是考察教育如何学习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以此为起步,一发不可收,燕老从此学陶师陶,深学笃行。太谷师范从中心小学的建设,到校内行知班的设立,从班班开有陶研课,到校报名为《创造小报》《半根草》……直到与太行师范合并升格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设立师陶馆,以“爱满天下”为校训,一路前行,历历昭然!原中陶会方明老会长三临太谷师范,朱小蔓会长二到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几十年间中陶会全国现场会先后在太谷师范、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度召开,以陶研为平台,不断传播学校办学经验,不断促进学校自身发展,不断积极影响省内外师范教育的进步。前有倡行,后有弘扬,燕老欣然!

于我自身,更是久沐春风,受益良多。身体力行,影响我提升管理能力,逐渐进步;指导教学,助力我省内外比赛获奖;推荐成长,促成我多年任省职称评定专家组中评委、高评委。更有私交如遇我家人患病求医,燕老倾力张罗周旋……呜呼,岂能尽言!

燕老病中有言于我:我觉得人就是一本书,书有薄有厚。

燕老是一本厚书,如今合上了,我忍痛打开了一两页……

燕老自拟自书的最后一副春联还贴在他太谷居室的门上。上联是,外直无斜性品正;下联是,内空有节胸怀宽;横批,做人如竹。

如竹的燕老不喜欢我用这种方式打开您这本厚书一两页吧?

天堂在上,燕老恕我……

张维山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燕宝琛校长是我在灵石中学读高中时的语文教师、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也是我参加工作后,在太谷师范工作期间竞聘到太谷师范的一任校级领导,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一届学校工作。斯人已去,追忆往事,记忆深刻的有二三事。

一、学陶师陶

“ 棒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太谷师范的历史上,燕宝琛校长以陶行知为榜样,让太谷师范的师生们学陶师陶,扎根山西的基础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小陶子”。

太谷师范因学陶师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典范。燕宝琛老师还担任了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的领导职务。学校还开设了陶课,燕宝琛老师亲自备课、上课。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对我们从事面向农村的师范教育指导作用很大。学校科研处还创办了《半根草》报刊,师生们的习作有机会流传下来。

学校还组织干部们到陶行知的故居去参观,亲身感受陶行知师范教育的真谛。现在看来,在多元价值时代,追求真善美是永远不变的,我们要像陶行知一样求真、求善、求美。

如今的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仍然师承陶行知的师范教育思想,有致真大道、有致善广场、有美廊,成为学校新的文化活动场所,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无声的文化熏陶。

二、教好数学

1985年,我从山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任分配到太谷师范工作。任教145班的数学课。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发现一名叫“燕红雨”的同学的数学作业有问题,就让学习委员把她叫到我办公室。经了解,原来她曾是山西省乒乓球队的运动员,因多年专攻体育,数学功课早已落下许多。又知道她是灵石中学燕校长的孩子,我就更加严格要求她,并给她补数学课。记得有一次她实在做不出来,气的一个人默默流泪。我诚恳鼓励,耐心启发,使她逐步树立信心,等她的数学成渐渐有所起色后,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有一次居然挑战我这个老师:“张老师你教我数学,我教你乒乓球吧,我保准发11颗球或21颗球你都接不住!这句话一下子就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斗志,我偏不信这个邪!于是我同意跟她学打乒乓球。结果呢,我真的一个球也接不住。她在打乒乓球上“解了气”!后来她从基本的推挡教我,我还真学了不少打乒乓球的基本功。

术业有专攻,学好数学与打好乒乓球都要先打好基础,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能者为师,我和燕红雨同学的这种师生关系得到了传承。当燕红雨把我们之间的互动情况告诉了她爸爸以后,我假期回到灵石,收到燕宝琛老师的邀请,他要特意感谢我。盛情难却,我到了燕宝琛老师家,看到他依然住在校外的平房内,房前是一个大水池,家里是简约的摆设……燕老师一心扑在教育上,生活上从没有过多的追求。

当时我刚参加工作,每月挣36元5角。我第一次用自己的工资给燕老师买了两种罐头,算是见面礼。燕老师和景老师(燕老师爱人)给我做了好吃的,感谢我对燕红雨同学的教育。作为家长,燕老师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惜降低自己本为好老师、好校长的身份,真乃良苦用心啊!燕老师重师重教的行为深深感染了我,教育了我,我暗下决心,坚决不让一名孩子掉队,让他们与教师共成长。

燕老师培养的子女个个优秀,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子女都在北京、上海工作,而且都是好样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啊!

三、常去图书馆

燕宝琛老师的爱人景淑珍老师调到太谷师范后在阅览室工作。我当时教全校的计算机,那时计算机的资料很少,学校订阅了《软件报》《中国计算机报》《电脑报》《中小学信息技术》等报刊杂志。每一期新报刊杂志到了,景老师都第一时间告诉我,我就如饥似渴地学习,汲取营养,用到教学之中。

我好学习,几乎看完当时所有报刊杂志的每一篇文章。今天的我得益于当年从根上学习电脑打下的扎实基础,是景老师给我提供了学习的内容、安静的场所。常去图书馆学习真好,谢谢景老师!

四、关心学校发展

退休后的燕宝琛校长跟我住在太谷师范家属院的同一单元。他每天锻炼身体,打趟太极拳。我每天跑榆次新校区上班。

在楼道里碰上了,燕老师就让我到他家坐坐,问长问短,了解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出一位老校长对学校的关心。他随时都在关照他的老学生——我,一直指导我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工作。

我以能和燕宝琛老师一块工作为幸运,因为他有形无形地给我作榜样。作为燕老师的学生,我不想让别人说我半个“不”字,所以我工作更加投入。有个老师在身边即时督促,真好!

五、助我成长

师范教育实践性很强。燕宝琛老师常讲,小学是太阳,师范是月亮,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去尝尝,师范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小学教育的发展而开展活动。师范的老师首先要懂小学教育。于是针对我们年轻教师的一项政策出台了:年轻教师到小学拜师学艺,跟师跟班一年,最后在现实的小学课堂上进行实地检验。我是去太谷东南街小学跟我的学生杨红雁学习小学数学教育的。经过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的跟班学习,我能叫上每名学生的姓名,也知道每名学生学习数学的优中差具体情况。

在最后检验我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也能有榜有眼地给学生讲课,提问他们,发给优秀者小红花,看他们高兴的笑脸;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也很好,我也开心地笑了。

在点评环节,燕宝琛老师指出两处错误,第一是上课一开始板书的第一个字笔顺是错的。老天爷,作为数学老师,我从来没有注意过写字的笔顺问题。但小学教育时时处处都要给小学生做出示范,我着实时受到了燕老师对我的严格要求。第二是课堂提问,他观察到一名学生多次举手,我却一次也没有给他回答问题的机会,反而有一名反应特别快的学生我愣是给了她三次发言的机会。说明我没有关注到全体学生,有所偏爱好学生。燕老师对课堂教学特别仔细的观察,也反映了他的教育理念。三十多年过去了,燕老师的教诲时时萦绕在我耳边,时刻提醒我“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是可造之材”“千万不能厚此薄彼”“一定要因材施教”……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遇到了燕宝琛这样的好老师,我是幸运的;太谷师范学陶师陶的传统,也是遇到燕宝琛校长的坚持发扬广大的;如今我们培养的一批又一批老师也深受一线的欢迎,我们是有希望的。

以此追思我的恩师燕宝琛老师!

2019.10.13

景山

1968年,因“文革”运动而停课将近两年后,在“复课闹革命”的号召下,灵石一中招收了“文革”中的第一批三个班的初中生。经过叔叔的多方斡旋,我好不容易才有幸再次入学,成为初中第三排(“文革”中所有学校都实行军事化管理,将班级统一变为军队的称谓)的学生。当时,带我们语文课兼班主任的是燕宝琛老师。初次见面,燕老师就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大约三十岁上下,一米七左右的个头,清癯瘦削的脸庞,额头上留着向右梳起的分头。一双深邃的眼睛,疑似近视而又略显疲惫。从其外貌仿佛可以看出,燕老师是一位饱经沧桑,外柔内敛的知识分子。此时,正值“文革”期间,学校以搞运动为主。班里成立了红卫兵组织。一名任姓的女生不但是班里红卫兵的头头,而且还担任全校红卫兵组织的首领。燕老师名义上是班主任,实际上班里的大事还是红卫兵首领们说了才算数。燕老师就处于这样一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就是在如此复杂奇特的情况下,我们开始了两年多的中学生涯。“文革”运动开始后,被称之“臭老九”的老师们就“靠边站”了,甚至不少人还受到了批斗。现在,“复课闹革命”,大家总以为又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因此,老师们都信心满满,很想把自己的全部知识都教给学生。他们精心谋划,认真备课。没有教材,自编自写,亲手刻蜡板、印教材;没有教具,亲手制作、演示……老师们教得劲头十足,学生们学得认真刻苦。我暗自庆幸,自己能来到这所全县的最高学府读书,能遇上这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好老师,真是高兴极了。

岂料,好景不长,很快自己的美好愿望就落空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并不是一块真空。况且,在“文革”运动中,学校是上层建筑的重要阵地,学生是文化大革命的主力军。伟大领袖发出最高指示“学生也是这样,既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因此,参加运动,搞大批判,进厂、下乡、军训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们的主要任务。这样一来,教师上课,学生读书也就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带任务了。即便如此,燕老师还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想方设法,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向同学们传授知识。尽管那时没有正规的教材,主要讲一些《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政治》《毛主席语录》及“两报一刊”社论等,但我们还是从燕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真正的知识和学习方法。

燕老师讲课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朴实无华,精炼简约。他所教的一些知识,至今我都记忆犹新。他教字词的时候,总是追本溯源。从它们的来源、形体、间架结构,到它们的本义、引申义都要讲清讲透。例如,讲“本”字的时候,他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木”字,然后再往其最下方的一竖处加上一横,便成了一个“本”字。他告诉大家,这一横之处就好比一棵树木的“根”。“根”就是“本”,“本”就是“根”。“根本”一词就既通俗易懂又印象深刻。可见燕老师对汉语字词学习研究的功力之深。如果对象形文字的构造来历了解得不透彻,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水平。除了基础知识的教学,燕老师对课文的分析讲解也十分精到。特别是对论述文的讲解,从论点、论据到论证的手法,条分缕析,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其中,他所教的鲁迅先生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论痛打落水狗》和两报一刊社论《伟大的七十年代》等文章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正是从那时起,我才对议论文有了莫大的兴趣,以至于平日看书看报时,对诸如社论、评论、时论一类的文章特别留意,并尝试着用燕老师所教的方法去分析研究,果然受益匪浅。时间长了,我不但学会了分析议论文,而且还掌握了写作议论文的要领,并不断地尝试着写一些批判性的议论文。久而久之,我和同班的王立仁同学竟然成了班里写作大批判文章的最佳选手。由于在此方面的表现突出,因此,临近毕业时,我才被学校破格吸收为红卫兵。这迟到的“荣誉”,当时对我来说,真可谓求之难得。“文革”中,因为父亲历史问题的影响,像我这样的、为数极少的学生根本没有资格加入红卫兵,其心灵上受到的创伤可想而知。这件往事,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十分地幼稚和荒唐可笑。

由于燕老师教会了我议论文的写作,因此,后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特别是调到政府部门从事文秘工作之后,我的这一特长真正派上了用场。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有幸分配到灵石一中,成为燕老师(此时,燕老师已经在学校担任领导)麾下的一名语文教师,对燕老师便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灵石文史》编辑部主任梁志友收藏有燕老师与师母的合影

燕老师不但知识渊博,书教得好,而且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他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唯一的兴趣就是读书、看报、写文章。他不擅应酬,不爱交际,平日的时间几乎全部花在了教学业务的研钻、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上。虽然担任学校领导多年,但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站讲台。一旦哪位老师有事请了假,或因病缺了课的时候,他总是就像消防队员似得赶去救急,而且老马识途,轻车熟路,受到所有学生们的欢迎。他穿戴朴素,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不慕虚荣,没有一点当官的做派,不摆一点领导的架子。初次见到他的人们,根本看不出他是灵石一中的一校之长。燕老师谦虚谨慎,为人低调,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尽管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学富五车。但是,却从来不愿炫耀,总是十分谦虚地经常参加各组的教研活动,与老师们坐在一起,认真研究教学业务,探索教改新路。老师们一旦有了什么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尽力帮助解决。当年,教师住房困难,学校先后在灵石旧城城隍庙修了两次教师宿舍。论资历和职务,他完全具备分房的条件,但他却三番五次地把房子让给了急需住房的新老骨干教师,自己一家始终住在旧城滂池旁又脏又臭、蚊虫出没的一间旧房子里,直到他调到太谷师范担任领导为止。学校一旦有了外出参观、考察或者晋升职称、评比模范先进等荣誉时,他总是再三推辞,把荣誉让给别人。当年,国家在北京景山学校举办教学改革研讨会,作为学校领导,他本应前往参加。但是,燕老师却把机会给了我们五位比较年轻的教学骨干,让我们年轻人去学习提高。到了研讨会上,我们才得知,其他学校参加研讨的几乎都是老教师……可见他对年轻教师的重视、关怀和培养之情。从此,大家对燕老师更加充满了崇敬。在他担任校长期间,灵石一中风清气正,上下一心,齐心协力,各项工作,特别是教学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燕老师在晋中行署面向全区公开招聘太谷师范学校教学负责人的竞选中,脱颖而出。从此,他便离开了自己工作几十年的灵石一中,开始了新的教学征程。

如今,这位尊敬的师长已经离我们而去,谁也无法改变这个令人心痛的事实。然而,他的崇高师德和风范,犹如一盏不熄的红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无数莘莘学子的人生道路。我和所有燕老师的弟子们,会永远学习他,怀念他,他杰出的才华和高尚人格将与世长存……

(2019年10月10日)

燕老师生前发言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