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是怎么走上表演道路的(明道没戏可拍背后)
文 | 曾于里
曾几何时,明道是台湾偶像剧王子,2005年他与陈乔恩主演的《王子变青蛙》打破了《流星花园》的收视纪录,红极一时。明道演艺事业的兴衰起伏,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台湾偶像剧的兴衰起伏。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台湾偶像剧的变迁。
明道 (视觉中国/图)
近日,台湾知名演员明道在某综艺节目里哽咽自曝,这是他今年演的第一场戏,并称有朋友对他说“我觉得你演不了男一号了”。而在后台采访时,明道坦言“我很难受。这几年我做什么都不太成功,我都有点看不起我自己了”。
这不免让人感到唏嘘。曾几何时,明道是台湾偶像剧王子,2005年他与陈乔恩主演的《王子变青蛙》打破了《流星花园》的收视纪录,红极一时。明道演艺事业的兴衰起伏,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台湾偶像剧的兴衰起伏。
这些年台湾偶像剧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缘起:《流星花园》开启时代
偶像剧的说法,来自于日本1990年代的“趋势剧”(trendy drama)。日本知名趋势剧制作人大多亮是这样定义的:“所谓趋势剧,就是由年轻的工作人员、年轻的编剧以及年轻的演员所拍摄的面向年轻人的电视剧。”1991年,日本富士台播放的《东京爱情故事》的爆红,让趋势剧成为一种潮流,并深受年轻人喜爱。1990年代初,香港卫视中文台开辟了“偶像剧场”,大量引入来自日本的趋势剧,以及韩国的言情剧,“偶像剧场”节目持续多年,“偶像剧”的概念逐渐形成,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
1996年,台湾中视开辟了“偶像一级棒剧场”,这是台湾地区首度出现以“偶像剧”命名的电视戏剧节目。不过,当时的“偶像剧”并没有形成一种正式的电视剧类型,而在“偶像一级剧场”中播出的电视剧也不是今天传统意义上的偶像剧。直到2000年7月,台湾中视播出的《麻辣鲜师》,才是台湾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偶像剧。该剧的灵感与故事内容来源于日本畅销漫画《GTO》,以一位“问题教师”误入学校担当班主任作为主线,反映了发生在台湾校园里种种光怪陆离的青少年问题。
《麻辣鲜师》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真正开启台湾偶像剧浪潮的,是2001年台湾华视播出的《流星花园》,该剧以日本漫画《花样男子》为蓝本,讲述了贫民女杉菜在贵族学校中与四大家族的继承人(F4)之间的情感纠葛,最终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收场,是一个典型的“麻雀飞上枝头变凤凰”的爱情故事。该剧播出后,取得了高达6.43%的平均收视率,迅速虏获了众多少女观众的芳心,引起很大的社会效应。去年新版《流星花园》播出之前,高清修复版《流星花园》在腾讯视频重新上线,不到一周播放量就突破了2亿大关,足见言承旭、大S版《流星花园》对一代人影响力。
《流星花园》也基本确立了台湾偶像剧的叙事模式:描述帅哥靓女唯美、浪漫而又富有离奇色彩的爱情故事,为观众构建出如童话般的爱情天堂,与此同时,也表现青年人的对于梦想的不懈追逐、对于成长的不解困惑和对于感情的美好向往。
十年鼎盛期(2000-2010)
《流星花园》之后,台湾偶像剧进入了10年鼎盛期。各个电视台纷纷从“自制自播”转变为与影视公司寻求合作的“制播分离”,偶像剧生产规模化、批量化,这10年间,平均每年有20余部的偶像剧,有多部也风靡大陆。
除了《流星花园》,这10年间,两岸观众都印象深刻的台湾偶像剧还有许多。比如2001年的《薰衣草》;2003年的《海豚湾恋人》《恶作剧之吻》;2004年的《天国的嫁衣》《斗鱼》《紫禁之巅》;2005年的《战神》《恶作剧之吻》《绿光森林》《王子变青蛙》《终极一班》;2006年的《爱情魔法师》《微笑PAST》《花样少年少女》《恶魔在身边》;2007年的《放羊的星星》;2008年的《命中注定我爱你》;2009年的《败犬女王》《痞子英雄》《下一站幸福》,2010年的《犀利人妻》等等。
具体来看,这10年又可以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2004,这是“后《流星花园》”时期,主要延续着《流星花园》的漫改路线,大多是白马王子与灰姑娘不食人间烟火的纯爱。
第二个阶段是2005-2007,这一时期以《王子变青蛙》代表的偶像剧开始了台湾偶像剧的本土化探索;与此同时,以《终极一班》为代表的校园奇幻剧也丰富了偶像剧的类型,偶像剧的收视群体扩大化,收视群体年龄向下减小至小学阶段。
2005年9月28日,台湾,王子变青蛙外景戏。演员黄玉荣(左起)、陈乔恩、明道。 (IC photo/图)
第三个阶段是2008-2010,这一时期的台湾偶像剧加大了写实之风。2008年陈乔恩、阮经天主演的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是一个转折点。该剧横空出世,收视率节节攀升,不断创下纪录,至今仍是台湾收视率最高的偶像剧。这部剧虽然依旧是霸道总裁和灰姑娘的老套设定,但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上却有新颖之处。该剧在企划时就着力于反映“某一种盘据全亚洲的女孩类型”,即所谓的“便利贴女孩”,她是nobody、小小的、朴素的、毫不起眼,但她又不可或缺。这样的设定让老套的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有了更多的真实感,也更能获得观众的共鸣。
低估与变革(2011-至今)
只是,《命中注定我爱你》《败犬女王》的盛极一时,也潜伏着危机,台湾偶像剧的没落也在开始。
这其中的一个大背景是,台湾与大陆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的变化。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台湾人均GDP以年均7%高速增长,举世侧目。1980年代,台湾的经济发展到极盛期,股票破万点,当时还有一句台语“台湾钱淹脚目”来形容当时的台湾经济盛况。台湾电视剧的整体崛起(除了偶像剧外,还有像《新白娘子传奇》的古装剧,像《意难忘》的乡土剧),背后是台湾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文化是一种反映。
可1990年代后,台湾也开始由鼎盛走向衰退。近10余年来,台湾经济更是处于一个停滞期。1990年台湾GDP相当于大陆的43.8%,2018年占比只有4.5%。伴随着大陆经济的崛起,大陆的文化发展迅速,影视行业突飞猛进。比如2003年电影产业改革时,大陆电影年度总票房仅有10亿元,2018年票房就突破600亿元了。
在电视剧领域也是如此。2001年那会,《流星花园》从资金、制作、人才、理念等,都在大陆同期的青春剧集之前。但时至今日,跟《流星花园》相比,台湾偶像剧的制作成本并没有明显提高,如今一些低成本的偶像剧单集90分钟,制作成本低至30万元人民币;一部剧的制作成本,可能还不够大陆一些大制作偶像剧单集成本。这10年来,以往台湾偶像剧的制作人、导演、演员,纷纷“北上”。人才与资金的双重匮乏,也直接掣肘了台湾偶像剧的制作理念,自2011年的《我可能不会爱你》之后,台湾几乎就再没出过爆款偶像剧了。
但2016年之后,台湾本土电视人也在求新求变。一方面是加大与HBO、Netflix等流媒体平台的合作,解决台湾偶像剧的成本与渠道问题。像2019年上半年颇具影响力的《我们与恶的距离》(不是偶像剧题材),是台湾公视与HBO合作;即将播出的张孝全、贾静雯的《罪梦者》,是Netflix首部原创华语剧。
另一方面,台湾加大对台剧制作的资金补助,本土电视台和制作公司不断发力,持续推出了几部题材新颖、质量稳定的剧集。像2016年,台湾公视推出了“植剧场”,“要回归初衷,写好故事,道出真实人生,展开新局,打造前所未有的戏剧计划”。这三年来,“植剧场”推出的《荼靡》《天黑请闭眼》《花甲男孩转大人》等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在台湾金钟奖上也大有斩获。
台湾电视剧一方面不断开拓题材、丰富视角,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探讨到网络暴力、媒体正义、废死议题;另一方面,其传统的优势类型剧,乡土剧、偶像剧也在发生变革。比如今年的新乡土剧《俗女养成记》,呈现精致化、精短化、年轻化的特征,而偶像剧也不断结合社会议题,并在尺度上有突破,比如不久前引发热议的《我们不能是朋友》,探讨了“出轨”的情感与伦理边界。
台湾偶像剧在艰难转型。对于明道、陈乔恩、郑元畅、阮经天等一系列台湾偶像剧黄金年代捧出的偶像,在“北上”之后也面临着转型艰难阵痛。无论是台偶还是演员,不破不立,只有勇敢走出舒适圈,才会有一番新天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