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探月的意义与价值(探月精神点燃嫦娥梦)
◎记者 付毅飞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别是嫦娥五号任务取得的成就,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嫦娥探月的意义与价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嫦娥探月的意义与价值
◎记者 付毅飞
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别是嫦娥五号任务取得的成就。
自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立项至今17年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铺筑了中国人的探月之路。
追逐梦想:下一次取回它的就是中国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专家叶培建初次近距离接触月球探测成果,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在瑞士留学期间,他来到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各国最高知识水平代表作。“当年咱们展出的是个景泰蓝花瓶,代表中国工艺水平。美国的展品要在放大镜底下才能看清楚,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名为《A piece of the moon》。”叶培建回忆说。他觉得:“人家的水平确实不一样。”
当时叶培建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会跟中国探月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这次不经意的参观,却为他的探月梦想埋下了种子。
与叶培建一样心怀中国探月梦的,是几代科学家和航天人。
1978年,美国送给中国一块1克重的月球岩石样品,国家决定将其一分为二,一半向公众展出,一半用于科研。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回忆说,当年把样品取回来后看到,这是一块装在有机玻璃里面的小石头,美国人在上面做了一个放大镜,用放大镜看像大拇指一样大,实际上只有黄豆大小。
借助这一小块月壤,中国开启了向太阳系星辰大海的挺进。欧阳自远和科研团队通过4个多月研究,发表了14篇论文。美国人对这些成果赞叹不已:“我们什么都没说,你全知道了。”但欧阳自远的梦想,是能有一块中国自己采回来的月壤。
2008年叶培建去瑞士开会,顺便重游世界知识产权总部。走近展柜,美国的月岩依然陈列在那里,30多年来无人超越。他拍下照片,回国后放大打印出来,送给嫦娥五号设计师每人一张,说:“这是美国人引以为豪的东西,下一次取回它的就是中国人。”
勇于探索:探月“后来者”步步登高
2004年大年初二,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心情十分复杂。
“当工程获得批复之后,我的心情非常高兴。”栾恩杰说,同时他也感到责任重大,“前期论证的结束,实际上是后续工作的开始,要圆满实现中央的决策,完成好中央给我们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
探月工程立项之初,我国制定了“绕、落、回”三步走方针。虽然21世纪才正式加入月球探测行列,中国探月蓝图却谋划长远、精准落实,步子更大、迈得更稳。
2007年,嫦娥一号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的第一步。作为它的备份星,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承担了验证技术、深化月球科学探测的使命,不仅为落月探测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而且超额完成多次拓展任务,为后续任务提供了支持。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迈出了我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步。它的备份星嫦娥四号则于2019年成功踏足月球背面,对这块“处女地”展开了人类的第一次探索和挖掘。任务成功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位专家感叹道:“我们再也不能说中国人只会跟着干了。”
2020年12月3日晚上,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遇到了叶培建。“我最担心的就是今天晚上这一关。月面起飞、上升,我们从来没有做过,而且没办法在地面开展完整的试验。”他说,“我个人认为,如果今晚这关过了,我们最难的一关就过了。”当晚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携带样品离开月面,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带着月球样本稳稳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宣告了我国首次月面自动采样返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画上了圆满句号。国家航天局表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成功实现了多方面技术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其对于我国提升航天技术水平、完善探月工程体系、开展月球科学研究、组织后续月球及星际探测任务,具有承前启后、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协同攻坚: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共同托举“嫦娥”飞天
嫦娥五号任务立项之初,在一次探测器方案评审时,有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机构运动太多,环节也太多,每一个动作都是瓶颈式的风险点,一个环节不行,后面的都不行了。任务风险太大。”
专家的意见,让国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感到压力山大。他很清楚,中国航天此前从未有过如此复杂的任务,要经历11个重大阶段和关键环节,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惊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探月工程负责人张玉花有着同样的感受。她带领的团队负责嫦娥五号轨道器的研制,这是她在多次探月任务中经历时间最长、研制最艰苦的航天器。“嫦娥五号探测器由4个部分组合而成,多器分工合作的状态造就了探测器在太空中不断分离组合、再分离再组合的变形过程,这在我国航天器中绝无仅有。”她说。
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后,在贺电中指出: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中国探月工程自2004年立项以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条龙”攻关攻坚,“一盘棋”协同推进,“一体化”迭代提升,实现了“六战六捷”。探月工程汇聚全国包括港澳地区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技术的每一次突破、工程的每一步跨越,都是团结协作的结果。
无论是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伴随探月工程成长的科技领军人物,还是初出茅庐的科研“新兵”,是他们共同伸出双手,托举“嫦娥”一次次成功飞天。
合作共赢: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中国方案
嫦娥五号任务的成功,不仅让国人振奋。欧空局地面控制中心跟踪站网络负责人比利格向媒体表示,他很高兴能够见证嫦娥五号取得的探月重大成就,相信中欧在航天领域的合作还能走得更远。
在嫦娥五号发射和返回阶段,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空局地面控制中心协调其跟踪站网络与合作单位的地面站,通过接收遥测信号对嫦娥五号实施追踪,并将相关数据传递给北京飞控中心,这一系列操作由比利格团队主导完成。作为提供技术支持的一线人员,比利格说:“我认为这次任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么多年以来没有人做到过,完成此次任务就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所以我要表示祝贺,我们也很高兴能够参与其中。”
据吴艳华介绍,在嫦娥五号任务实施中,我国与欧空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测控领域的协同合作,邀请多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的官员到文昌现场观摩了发射,一些国家领导人、航天机构和部分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很多国际同行和友人,都以不同方式表示祝贺和赞誉,期待进一步合作。
一直以来,中国探月工程坚持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主动开放部分资源,帮助搭载了多个国家的科学仪器设备,又将获得的宝贵原始探测数据向全世界开放,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和大国胸怀。
吴艳华表示,对于规划中的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我国也准备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验证核心技术。
未来,中国的行星探测计划将向着月球、火星乃至更遥远的深空迈进,“合作共赢”将永远是中国航天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的中国方案。
来源: 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