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有什么民间艺术(传统美术看龙岩)

非遗来袭!传统美术看龙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为各民族长期生产生活的传承实践成果,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本期介绍的是龙岩传统美术。  传统美术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彰显着无与伦比的魅力,除去艺术本身,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都值得我们细细挖掘。今天要介绍的是龙岩传统美术,如:灯彩(长汀客家刻纸龙灯)、福建农民画(漳平)、漳平农民漆画、龙岩剪纸(东肖)、汀州古建筑木雕、汀州纸马、竹木根艺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灯彩(长汀客家刻纸龙灯)  “长汀客家刻纸龙灯”流传于长汀县,据传由清康熙年间彭氏第十五代祖先彭景周(约1685~1756)将泉州剪纸艺术、花灯艺术融合在当地龙灯上,并加以创新组合,即创造形成了独具特色,融合龙图腾文化、刻剪纸文化、花灯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文化于一身的“刻纸龙灯”,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龙灯主要由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组成,整条龙的骨架都是用竹蔑扎成,其中龙头、龙尾的表面多采用扎、剪、贴、裱的工艺制成,而龙身则另外多采用“刻”的制作工艺,即用白光纸贴、裱,色纸凿图案,而后各龙身与龙头龙尾通过活动撑杆进行接驳,便形成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刻纸龙灯。  灯笼制作十分精巧,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图案常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常见的表达主题有:《生肖报喜》《狮王闹春》《春满人间》《国泰民安》《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等祈福类图案,表现了客家人祈求幸福、安宁、祥和的心愿,也表达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福建农民画(漳平)  漳平新桥农民画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末,当地一些民间画师在立足乡土、吸收当地传统民间绘画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尝试创作采用勾线平涂手法来反映农村生活的绘画作品,把民间味、乡土味、装饰味、现代味融为一体,集写实、变形、意化、夸张、抽象于一炉。具有造型圆满夸张,勾线平涂,色彩鲜艳,对比强烈,主观性极强,装饰意味浓厚的艺术特色,审美意象呈现朴实细腻的阴柔美,审美追求极具稚拙之气与古朴淳厚,很受群众欢迎。  很快,这种前所未有的绘画形式就在当地逐渐流行开来,开创了具有漳平山区民间特色的一代艺术新风。随着农民画创作的日益繁荣,新桥镇于1989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2010年又被命名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农民画)”。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漳平农民漆画  漆艺是我国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工艺,农民漆画是漆艺和农民画两个非遗项目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探索创造出的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是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在保留农民画固有的画图式语言基础上,结合大漆技法进行再创作,通过漆“千文万华”的特殊材料语言呈现出画面的丰富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画面的精彩程度和画种的整体档次,这样的艺术创新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当代启示,为传统文化艺术添加了时代的注解。

福建龙岩有什么民间艺术(传统美术看龙岩)(1)

赤寨村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汀州客家剪纸  长汀客家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原汉民为避战乱南迁,来到闽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缔造了客家文化,且传承和发展了中原剪纸技艺,形成了具有客家特色的长汀客家剪纸,代代流传至今。  长汀剪纸的一大特点是多不用描图,打破传统的对称对折形式,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把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变成剪纸图案,线条简单明快,风格粗犷豪放,朴素自然,乡土气息浓郁。剪纸艺人经过传承、勤学苦练,能随心所欲地剪出丰富多彩的花纹图案,通过发展提升又吸收了“刻、凿、折”等手法,形成了“剪、刻、凿、折”的多种技法,使得作品更加赏心悦目。  长汀客家剪纸丰富的内容、特征对研究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丰富和完善龙图腾文化、刻剪纸文化以及花灯文化都将产生一定的作用。2011年被福建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岩剪纸(东肖)  龙岩剪纸主要分布在新罗区范围,以东肖、红坊、龙门、西陂等乡镇为多。民间妇女用剪刀在红纸上剪出吉祥优美的图案,以一种镂空的艺术形式来体现,给人以视觉上的透空感觉和美的艺术享受,是民间传统美术。  剪纸的历史有一千五百多年。龙岩剪纸可追溯到的也有一百多年,以母传女、婆传媳家族式传承为主。  龙岩剪纸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民俗活动服务的纸花(圆花、连根花、鞋花、乾坤饼花、蛋花、字花)和为节庆活动服务的纸花(窗花、生肖花、人物花、时政花),在表现形式上有单色、套色、染色、彩贴等。  龙岩剪纸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蕰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它用一种特定的美术语言,传达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汀州古建筑木雕  汀州自唐开元(736)建州始,官衙、民居、廨舍、寺庙、祠堂等建筑在继承中原的建筑风格,营造格式又与南方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相融合,形成了客家特色和绮丽多姿的雕樑画栋的装饰艺术格调,木雕工艺得以广泛应用而蓬勃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汀州建筑木雕,采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在建筑中聚各种艺术之大成,这些华丽高贵的雕饰,既美观又实用。还彰显了建筑主人的地位与实力的象征。  建筑木雕多用于:殿堂、厅房、楼阁、神龛、案台,以及山门、仪门、牌楼等建筑主体和走廊、过道、门洞等部位、居室与活动之处所。其主要构件有:门、窗、樑、柱、屏风、隔断、挂落等,门有洞门、雕花门、折叠屏风门;窗有方窗、圆窗、单片擎开式和双扇推开式花窗、固定通气花窗;柱有圆柱、方柱、童柱等;樑有横樑、弓樑等;分隔厅堂与房之间的隔断、殿或堂口的挂落在樑柱之间联接部位的三角形的木质构件:牛腿、雀替、斗拱等。  这些构件精雕细刻、花纹图案丰富多彩。其雕刻内容有: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动物花草、吉祥如意的纹饰等等。其图饰反映了客家人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了“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内涵,教戒后人立身做人之本极具教育意义。其工艺制作形式多样、刀法多变。这些雕饰品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汀州纸马  汀州纸马是古代祭祀或墓葬时的用品,又称甲马、纸扎。此艺传自何时,没有史料记载。但据老艺人世代传说,宋代时客家先民南迁时,由宫廷艺人传播到汀州来。而汀州客家先民本是中原汉人,因避战乱、灾荒,南迁到汀江流域形成客家民系,并传承了中原的各种习俗文化,纸马就是传承的民间传统美术工艺之一,自唐代追溯至今也有千年历史了。  “纸马”技艺在汀州传承发展、服务于民间习俗、节日喜庆、红白之事等活动。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发展、使纸马工艺融竹篾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为一体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它精巧细致、丰富多彩、造型美观。从唐宋时发展到明清时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纸马的应用分为五大类:喜庆类、赏玩类、装饰类、民俗类、冥具类,制作工艺过程为:选材备料、破竹劈篾、扎制骨架、剪纸绘画、裱糊贴制、组合装配等工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竹木根艺雕  武平根艺源远流长,是人类社会实践和审美意识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成熟。从制作简单实用型的笔筒、笔架、拐杖、烟斗、佛柄发展到繁杂的人物、花鸟、摆件、大型座椅茶具和形式各异、形象似是而作的根艺作品创作的历程。  利用当地及周边的竹木枯枝沉木、根须瘤节、老树根枝、虫蛀余留的精华之材,依势造型,因材施艺,巧借天然形态之美进行创作、设计、取舍、打胚、雕琢、磨制和修光、上漆等加工处理而成,通过艺术发挥,注入思想获得灵光使其再现青春并流传后世。根艺作品种类繁多,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实用观赏和陈设观赏两大类。(来源:文旅龙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