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剧界为什么出不了第二个筱文艳(筱文艳是怎样和淮剧结缘的)

筱文艳老师,上海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当代最杰出的淮剧艺术大家、是淮剧发展史上贡献卓越的标志性人物,被人们尊称为“自由调”鼻祖”、“淮剧的天后女皇”,淮剧表演艺术家、淮剧著名演员、淮剧一代宗师、淮剧“筱派”旦角表演艺术创始人,也被誉为“江北梅兰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淮剧界为什么出不了第二个筱文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淮剧界为什么出不了第二个筱文艳(筱文艳是怎样和淮剧结缘的)

淮剧界为什么出不了第二个筱文艳

筱文艳老师,上海淮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当代最杰出的淮剧艺术大家、是淮剧发展史上贡献卓越的标志性人物,被人们尊称为“自由调”鼻祖”、“淮剧的天后女皇”,淮剧表演艺术家、淮剧著名演员、淮剧一代宗师、淮剧“筱派”旦角表演艺术创始人,也被誉为“江北梅兰芳”。

因为自己从小生养在农村,家境是非常苦的,没有办法生活下去,荒年了、她父母没有办法养活她,就把她带到上海来了,那时候到了上海也无从生活,就把她卖给别人了,卖了两次。自己从小叫什么名字呢,自己只记得叫小喜子,自己要干什么呢,也没有办法,在乡下的时候,自己记得拿着破碗向别人讨饭、狗撵着自己,到现在自己的右腿上还有疤痕,是狗咬的。后来到了上海了,就卖到姓张的家里,养父呢他是在一个太平桥的小菜场里的戏院门口检票,戏院是大篷戏院,他在检票、自己也有时能看到戏了,没有人打自己了,自己就看戏,以后、养母在自己十一岁的时候,她去世了。过了两年养父他也去世,临死之前把自己送给了姓刘的,就是自己的养父说,小喜子你母亲死了,我走了,你就到刘家去,我欠了他六十元钱,你就到他家里去吧,自己才知道把我送到刘家是因为他欠了别人六十元钱。姓刘的家里开了一个戏院,自己得到了看戏的机会了,也是老艺人对自己的帮助,学戏也用心一点,就是那个时候唱、念、做、打都学了,学了又很好地运用,自己也就这样卖来卖去,自己从小就感觉到我怎么才能活下去,我就要学个手艺,看到别人摇袜子或织布自己心里想我学这该多好啊,但又没有钱去拜师父、没有办法的,只有看戏。他们家里的三楼,他们住在二楼,三楼是阳台、都是老艺人住的,自己经常有学戏的机会,因此那些老先生都念自己无师之徒,这个孩子可怜,无父无母、没有兄弟姐妹的,就教自己学戏。老先生叫苏维连,他肚腑很宽的,他念自己可怜,有人说自己是无师之徒,他说哪个说无师之徒,我就收她做徒弟。他说小喜子,自己说没有钱办酒、办拜师酒,他说不要,你只要当着人磕三个头,自己就当着人面磕了头,拜了这个老师。这个老师确实不错,他教了自己不少的戏,他教的是淮剧,后来这个戏院也唱京戏、徽戏、也唱杂技,自己学了许多,得益不少,得到那些老先生的帮助,自己也感觉到做一个人要好好地学,自己不怕苦、不怕累,早上练功,她也自己起来练,腰、腿都练得很好的。苏维连老师也挺喜欢自己,他说、小喜子你很努力的、好好地学。他开始教自己的是淮剧《盘骂堂》,另外台上缺一个小孩叫刘聚宝,有一个老艺人李玉花她唱一个戏、没有一个儿童来配戏,就把自己推了上去,自己就很大胆地唱了,另外琴师给自己的弦也拉得很高,自己也唱上去了。第一次登台,大家都称赞,这个小丫头、小喜子挺聪明的、大胆。自己唱得好、嗓子也好,从此老艺人都很喜欢自己,自己也学了不少的戏,学京剧、学徽剧,像老先生的淮剧、都下了苦功去学了。学了之后,确实给了自己等于是救命稻草,自己从那个时候十一岁到十三岁时自己唱戏还是很用心的,凡是学什么戏有些老先生家里的女儿、徒弟教他们不会,自己在旁边的却学会了,唱给他们听,老先生说这个小丫头太聪明了,再这样下去我们的戏都要教完了,就是这样的,在小的时候,自己就觉得不下苦功、不努力是不行的,老先生给自己的帮助也很大。

自己学的是淮剧,这个剧场也经常有京剧、徽剧他们来,这样自己也学了不少的京剧,比如《贵妃醉酒》、《红鬃烈马》、《霸王别姬》自己都学了,学了给老先生审查,说不错,小丫头你有出息,以后好了不要忘了我们老师,自己说不会忘记的,老师是我的恩人、教我学戏,就是在那个时候、自己努力学戏,感到我要活下去、就要不断地学,学了就要能做到,能学能做,老先生们都对自己很欣赏。后来自己唱淮剧嘛,自己也知道戏要改革,我唱的淮剧是老腔老调的不行,自己就进行改革了,自己改革在曲调方面是观众给自己取的,小喜子唱的、自由调,挺好的,他们给自己取名为自由调,确实不是我自己取的,因为从小看得多、学得多,它就融化得了。自己唱了这些京剧、徽剧,有些地方戏常州锡剧、扬剧,只要到这个剧场来演出的、自己都能学会,自己觉得也不是天赋,人是需要努力的,不努力也不会有的,就这样一个戏。自己长大了也就会改革了,像《女审》,不断地出戏、我们出戏出新了,像《女审》这个戏、老的戏叫《秦香莲》,新的戏叫《女审》,审陈世美,最后把他杀妻灭子的罪名都抒发了,自己在曲调上是进行了一下改革,自己学的、老先生教自己的戏记住了,但是感觉到不够用了、淮剧的淮调不是自由调,自由调自己后来创新了,淮调下来就是拉调,拉调也是老先生的,这些自己都跟他们学会了,但是自己知道不够用了再要创新,那些老先生都说这个小丫头太聪明了,说再下去,我们的戏都让你学完了。就是自己感觉到要生存,就要发展,那时候还不懂得要来改革、创新,只知道不够用了,比如我们老先生,他们前面的李玉花、董桂英等前辈他们身段没有什么,我们学了京剧、徽剧以后它就有了动作、我们就把动作也运用上了,自己的唱腔上是淮剧的,自己的表演动作就吸收了京剧、徽剧的,因此每一个剧目,自己都有一点革新。

自由调是自己革新了一下,我们的戏曲是淮剧淮调、老拉调,老拉调的曲子也是很美的,但是很稳定、没有什么变化。自由调是因为自己要演《梁祝》,别人都是,自己在《梁祝》里面就改革了一下,胡氏表嫂打赌击掌,我要去读书,父母允许我去了,表嫂说你去读书、分明是找个郎君生孩子。自己就很气,但是拉调就不够用了,老是这个旋律,因此自己在这个气氛当中根据人物的感情变化了一下,观众给自己取名为自由调,筱文艳的自由调挺好的、后来就叫自由调。自由调有个好处就是唱腔旋律比较明快、也可以变化,可以根据人物的感情喜、怒、哀、乐,不像老的唱腔、老拉调那样,老是这样的节奏,它也可以快、也可翻高、也能走低这样的一个变化,观众叫自由调,她自己也不知道叫什么自由调。胡氏表嫂嘛,我们开始唱要有一个对比,拉调转自由调,“胡氏表嫂真不该,耻笑我攻读去找郎才”,这个是拉调的旋律,这里自己就变化了、因为气愤了,“我祝英台还不该要出来,胡氏表嫂、打赌击掌对你来安排,这是拉调旋律转上了自由调,“胡氏表嫂,”它的节奏要变了,“胡氏表嫂太不该,耻笑英台找郎才,一不该,当着爹妈来耻笑;二不该,耻笑我英台找郎才”,这里要翻了,“我与你打赌击掌敢不敢,你若是再耻笑我,当着我的爹妈要与你打赌击掌,叫你无处葬埋”,这里又转上了快板了。“祝英台很气坏,骂声表嫂大不该”,节奏都变化了,“我英台去攻读、学文才,当着我的爹妈,当着人让你永远欺负别人也要下阴台”,变化的节奏用词都随自己编的,它不是编剧本的,是我们随便唱的。解放以后,有作曲的配合琴师,我们这方面的曲调,拿自己来讲通过实践再提高了,也有老师更好地指点自己了,我们的自由调,那时候何叫天同志和自己同班,我们一起演唱了、在一九三九年那时候,何叫天同志和自己同台演唱,后来他另外有约到别的剧团了,我们那时候叫高升大戏院,他在泸西大舞台,他走了以后又来了一个筱云龙,这个同志扮相很好、嗓音不够,何叫天同志他是男高音、自己是女中音,他们配搭得很自如。后来他走了之后,筱云龙低的嗓子按照他的弦子定型,自己就唱不出声音来、发挥不出;如果按照我的,他就吊死了,唱不出、唱不上去,他是男低音,自己是女中音,自己看怎么办呢,自己下来也比他高四度,自己唱得很舒服、他也慢慢地跟上来了,有时有意识地变化,有时无意之中在舞台上大家竞赛,他们这样也就唱出来了,观众对自己非常地爱戴,自己是女中音,我们有些女同志嗓音很高很尖的,自己是女中音、中音就是很柔和的,别人听得清楚,喜爱吧。也就是一个演员要能够不断地改进自己,向别人好的方面学习,他们不仅运用了锣鼓也运用了弦乐,出场也可以改革,过去老先生只用锣鼓的、没有弦乐来配的,他们出场表演也用弦乐的,改革一下,观众对自己也是很支持的,自己所谓的改革、变化,观众对自己的支持使自己改革成功,也要感谢我们的观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