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和赵国 战国七雄之赵国十一阏与之战

阏与之战,一般而论,胜算不大,因为秦军战斗力超强,诸侯国与之作战,几无胜绩,并且邯郸距离阏于太远,路径狭窄,行军困难,劳师袭远,后勤保障,远途行军都是不利因素,正如廉颇所言:道远险狭,难以取胜。

战国七雄和赵国 战国七雄之赵国十一阏与之战(1)

  所以赵军若想取胜,非用奇计不可。赵奢不愧一代名将,他采取的计策是:出城三十里即停止进军,不但不进军,而且还修筑营垒,摆出一副畏惧秦军的样子,并且斩掉提议进军的军士,此举对外界更加坚固了不想进军的态度;使用反间计,利用秦国间谍,假传消息,使秦军误认为赵奢畏惧秦军,出兵纯为应付赵王,让秦军产生麻痹心理,放松对赵国援军的警惕性;然后出敌不意,突然抛弃辎重,卷甲疾趋,轻装急行军,两天一夜,进至阏于,并且立即抢占制高点,争取主动,秦军出于意外,仓促应战,赵军则是有备而来,一举击溃秦军。(兵法: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也)  阏与之战,是秦军自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以来约五六十年的第一次大失败,阏与之战,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意义是很大的。赵奢后封马服君,其后世以马为姓,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出于其口,激励后人为国捐躯)、三国名将马超乃其后也。

战国七雄和赵国 战国七雄之赵国十一阏与之战(2)

  客观地讲,秦赵阏与之战,赵国胜的侥幸,何也?秦兵善战,而道远地险路狭,所以老将廉颇、大将乐乘均不同意出兵,实在是胜算较少。伟大的战略家、军事家毛泽东 说过:不打无把握之仗。纵观阏与之战,兵出三十里即停止不前,反构筑营垒,是不是有点作秀?是不是有点过分,从赵军轻装急行军两天一夜到达距离阏于50里的地方来看,邯郸外30里地离战场还是很远的,距离这么远就构筑营垒,这戏是不是演的有点过分?此其一。  

战国七雄和赵国 战国七雄之赵国十一阏与之战(3)

其二,阏于地形情况赵奢事先并不了解,而秦军先我到达阏于,对地理是了解的。赵奢只是在军士许历的建议下抢先占据有利地形制高点北面山头,无意中调动了秦军,秦军一是轻敌,二是仓促应战,秦军争山头不得,被赵军击败。  其三,赵军事先做出假象,令秦军放松了警惕,如果秦军统帅是白起这样的有经验的老将,只需严密戒备来援的赵军,并做好阻击来援赵军的准备就行了,秦军以逸待劳,赵军急行军而来自然疲惫不堪,这样赵军就不得先机,很难将秦军击败。

战国七雄和赵国 战国七雄之赵国十一阏与之战(4)

  廉颇、乐乘均为军旅老将,熟悉军事,提出救援很难成功的意见,是很有道理的,而赵奢千里奔袭,劳师袭远,冒险成分较大,并且依据的理由是“譬之犹两鼠斗於穴中,将勇者胜。”,理由并不充分,另外,赵奢在这之前貌似并无带兵经历,在军事上应该不如久在军旅的廉颇、乐乘内行,所以此事的可行性到底大不大,需要打一个问号,如果此时秦军统帅是白起,则万无获胜可能。  关键是可能此事产生了一些后果,如廉颇这样的老将还不太行,相反,新人有可能行。我们今天都知道,人才的成长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决不会一蹴而就,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理论距离实践应用还有一段距离,没有天生的什么家什么家,这是科学。  这种不好的决策理念、决策习惯是不是影响到了后来的秦赵大决战——长平之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