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是简单的不开心(抑郁症不仅仅是)

28岁的艺人乔任梁近日因抑郁症自杀去世的消息,震动网络一时间,各种表达惋惜、遗憾的言论不绝于耳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何这么一位家境好、颜值高、前途光明的演员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离世,“有什么想不开呢?”是一致的疑问,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抑郁症不是简单的不开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不开心(抑郁症不仅仅是)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不开心

28岁的艺人乔任梁近日因抑郁症自杀去世的消息,震动网络。一时间,各种表达惋惜、遗憾的言论不绝于耳。很多人难以理解,为何这么一位家境好、颜值高、前途光明的演员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离世,“有什么想不开呢?”是一致的疑问。

在精神病专科医生看来,这些看法颇具代表性,“大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误区太多了。”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范围内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16%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受到抑郁症的影响,到2020年,抑郁症或将成为世界上导致死亡和伤残的第二大原因。保守估计,我国抑郁症约4000万人,这其中只有不到10%的人寻求医生帮助。抑郁症来袭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判断

我是不是得了抑郁?

明星任泉在微博上说,乔任梁生前曾问他“我要吃一把药才能睡觉,是不是抑郁症啊?”

什么是抑郁症?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何方红介绍,普通人说的抑郁症,其实是个抑郁综合症,带有抑郁的各种表现,如兴趣下降、情绪低落、睡眠障碍、食欲下降或亢进等等,需要符合一定的诊断标准。

如今网上很流行各种抑郁症自测量表。不过,在精神科医生看来,抑郁症量表只能作为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的一个评估,对公众来说,可以作为一种筛查参考,但诊断病情,需要专科医生。

抑郁症的诊断并不轻松。不像感冒可以抽个血化验一下,目前并没有可以诊断抑郁症的特异性检查项目。国内比较主流的诊断标准包括中国自己的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欧洲的ICD10和美国的DSM-V。

“通俗来说,抑郁症的诊断除了症状标准,还有病程标准,如要持续两周以上,以及严重程度标准,如患者自觉很痛苦,生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另外,还有一个排除诊断标准,需要对病人抽血化验,排除躯体疾病问题。”

何方红介绍,有些病人对抽血化验很抗拒,认为医生一上来就“大检查”。其实,某些躯体疾病会继发抑郁,甲亢或甲减等内分泌疾病、肿瘤早期等都可能导致病人出现情绪障碍。“排除性诊断可以帮助区分抑郁的病因,是合并躯体疾病,还是单纯性的抑郁,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追因

我为什么会得抑郁?

对抑郁症的认知羁绊着我们的行为。虽然被朋友圈里有关抑郁症的文章刷屏,35岁的广州白领李申(化名)对抑郁症的认知仍根深蒂固:就是“想不开,容易走极端。”

何方红指出,把抑郁归结到个人性格上去,这是个比较常见的认识误区。不仅旁人,患者家属也经常误解:“这人怎么这么脆弱”“很没有用”“想太多。”

“固然说,性格相对内向、平日想法偏消极的人抑郁的几率会高一些,但不能因此就认为一个人得抑郁是因为性格不好。事实上,很多看起来外向乐观的人也同样会患抑郁。”在门诊,何方红经常需要跟家属解释,“抑郁不是因为担心太多、想出来的,其实是病人脑子里有生物学基础的细胞功能紊乱存在,不这样想都不行。病人本人也控制不住。”

65岁的陈女士对此深有感触,“发病时,脑子里就像一团糨糊一样,转不起来,连打麻将都觉得困难,我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开心点,生活这么好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可是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想法。”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表示,抑郁症并非单纯心理问题,而是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器质性疾病。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会出现萎缩,但通过药物治疗,这种萎缩有可能被减缓或逆转。心理刺激也是抑郁症发病的一大诱因。

事实上,抑郁症的病因至今在医学界仍是未解之谜。有研究发现,抑郁跟身体的炎症状态相关。“抑郁的患者,免疫系统里面的淋巴细胞数量、NK细胞(杀死癌细胞等入侵者的防御性细胞)数量会降低。很多抑郁症患者容易感冒,把抑郁症控制好,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会好一些。已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患癌风险也会比较高。”

可以肯定是的,抑郁症的病因非常复杂,涉及多生物、心理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比较一致的共识是,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脑细胞神经递质功能紊乱,从而产生了抑郁的临床表现。此外,人体内分泌轴的紊乱,也会出现抑郁的症状。”何方红介绍。

抑郁症对女性有偏好,相对于男性来说,发病率是2:1。这跟女性一生要经历经期、孕期、更年期等激素大起大落的波动有关。抑郁症不分年龄,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长期慢性疾病缠身的老人抑郁患者有增多的趋势。有数据显示,抑郁是帕金森的一个非运动型症状,1/3的帕金森病人伴有抑郁;老年痴呆的病人,20%-30%早期也会有抑郁焦虑的表现;而中风的病人中,起码1/2-2/3会发生抑郁。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很多抑郁症患者只关注自己的躯体症状,忽视了背后存在的心理精神问题,导致延误治疗的案例非常之多。

◆治疗

该如何应对抑郁症?

与认为抑郁症只是“想不开”一样,很多人也认为抑郁的人“多出去走走散散心”就可以恢复。其实,抑郁症的治疗远没有这么简单。对于只是抑郁情绪的人群来说,自我开解、参与社交活动、心理治疗等或许都是良方。但真正的抑郁症治疗,通常需要药物的帮助。

一个抑郁病人如果同时有甲亢,抑郁治疗时没有同时治疗躯体疾病,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个双相抑郁的病人,发作时除了通常的抑郁表现,有时会表现出好得过分、亢奋、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如果未加分辨,越用抗抑郁药,这类人的抑郁反而会更严重。

虽然抗抑郁药属于精神类处方药,但实际上药店也能买到。何方红提醒,“不能觉得自己抑郁了,就翻查资料自行诊断买药服用,一定要找专科医生鉴别诊断。”

抑郁症被比作“心灵感冒”,很多人也因此认为,抑郁跟感冒一样,症状消失了就该停药。何方红指出,抑郁症一般用药2-3个月就能发挥作用,病情缓解,患者感觉我都好了为什么还要吃药,结果停药三个月、半年,又发作了。“其实应该知道的是,抑郁症是慢性病,有脑功能神经递质的紊乱,第一次发作时,3个月病情缓解后,还要继续用药9个月到一年巩固,再逐步减药,整个疗程要持续一年半,才能真正完全停药。一般来说,抑郁症有50%的几率会第二次发作,所以为了预防复发,用药疗程一定要够。如果第二次发作的话,服药就要持续3年以上。如果发作3次,几乎就要终身服药。”

有30%的抑郁患者,服用抗抑郁药物效果并不好,被归于难治性抑郁。对于这类患者,还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比如经颅磁刺激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更严重的患者还有改良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等。

何方红指出,很多抑郁症患者,在面对外部环境刺激和变化时,存在应对方式的问题。因此,预防抑郁症复发,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很重要,家人、朋友的关心陪伴都很有用。美国很强调运动疗法跟光照疗法,对于不能用药的孕妇患者,就采用光照疗法。“保持充足睡眠,规律作息,生物钟正常运转,也不容易犯抑郁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的患者病情复发后,不愿去医院重新开药,却自行按照旧的处方上网买药服用,容易带来严重后果。例如黛力新,是目前精神科已经不主张用的老药,它是一种很小剂量的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类药合成的复方制剂,治疗轻度焦虑起效比较快,不良反应也比较小,但并不能彻底缓解疾病。有精神专科医生指出,该药在原研产地已经停用,但国内还在大量使用。“这种药物不能连续服用超过3个月,长期用药会导致体重增加、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等不良反应,而且这种椎体外系不良反应不可逆。专科医生一般都不用这个药。”

◆误区

抑郁只是“心病”?

60多岁的王云(化名)要照顾中风后行动不便的老伴,经常感觉压力很大,自己身体也开始出现状况,“胃不舒服,总感觉上腹胀闷,睡眠也不好,人很容易烦躁”。在消化科做了肠镜、胃镜,只是浅表性胃炎,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的病变。吃了一个多月的胃药,症状也不见好转。消化科医生转介王云去精神科,王云很不理解,“我这胃病为什么要去看精神病医生?!”

事实上,王云正是情绪障碍导致的躯体疾病。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王云的生活质量大为好转,但由于独自照顾老伴的压力仍在,外部刺激不能消除,王云无法停药,也难以彻底摆脱抑郁的困扰。“每次老伴病情一有状况,她的饱胀感就会重现。”

忽视情绪问题,只关注躯体疾病,是很多患者的误区。广州市脑科医院科研团队在一家大型综合医院门诊筛查曾发现,约有12%的门诊患者有抑郁焦虑障碍。这些病人转辗于心内科、消化科等多个科室,找不到病因。

何方红告诉记者,对抑郁症的认识误区,也导致患者对抗抑郁药物存在“恐惧感”:这种药是不是越吃越傻?记忆力越来越差?

“其实,抑郁症本身就有脑功能的紊乱,时间久了以后,几乎都有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不好等问题。但病人通常只关注躯体症状带来的痛苦,没有注意到认知功能的问题,等躯体症状好转后,改善缓慢的认知功能问题凸显了,就以为是药物带来的副作用。”何方红指出,其实抑郁发病时已经带来认知功能的损害,药物并不会“越吃越傻”,相反,这些年有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物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

当然,抗抑郁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是事实。比如,刚开始服药阶段会有口干、口苦、昏昏沉沉、便秘等副作用,一般在服药2周或一个月后会慢慢适应。而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体重增加、出汗较多、性功能障碍等方面,随着停药或减量,这些不良反应都是可逆的,会好转。

此外,何方红指出,有的抗抑郁药可能会导致心电图QT间期改变,因此需要在诊断时就做一些检查。一般在做排除诊断检查时,除了排除一些内科疾病,医生还会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情况。很多患者看了药品说明书“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就非常紧张,认为抗抑郁药物会导致肝肾损伤,其实这也是个误区,大部分药物经过肝肾分解代谢,会加重肝肾负担,但如果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则可以放心使用。

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